正本清源,向心灵深处漫溯

2024-04-16 03:31陈海燕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暴力育人校园

陈海燕

近期,中小学校园欺凌新闻频上热搜,其年龄之小,欺凌手段之恶毒,让正常的成年人都为之惊讶。当然,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远不是某几个学生的思想品质有问题那么简单,其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综合因素的累积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科學地认知校园欺凌现象,并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笔者有一些思考。

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的区别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等。也就是说,校园欺凌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了相关要求。校园欺凌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从言语虐待发展到肢体攻击,导致被欺凌者被动人际疏离或身体伤害,从而造成被欺凌者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且校园欺凌除了常见的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之外,还有隐蔽性、扩散性比较强的网络欺凌、社交欺凌等欺凌形式。相比校园欺凌,校园霸凌的针对性和持久性更强,常常是一个或多个学生长期重复地欺负或骚扰某个学生,对其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严重且深远的负面影响。校园欺凌属于反社会的攻击行为,是校园暴力中的特殊形式。

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心理因素分析

根据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类,欺凌者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是受家庭影响。这类欺凌者往往居高临下,有超乎常人的自我认同感。他们通常家庭背景较好,如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等,他们把家庭的优越感等同于自我的优越感。如果家庭品德教育没有规范好其日常行为,孩子容易对他所不认同、不喜欢的同学产生欺凌行为,以满足其自我认同感。当然还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重视、关注,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等,导致孩子缺少爱和温暖,从而通过欺凌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关注、满足感。有专家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父母有暴力倾向的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学校、社区等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第二类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一类欺凌者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或看到不少暴力事件,由于缺乏法治观念、自身好奇心强,觉得比较酷,于是有样学样,甚至选择跟随社会不法分子,成为小弟、“马仔”,进而以为有了“靠山”,就堂而皇之成为施暴者。

第三类是受网络影响。这一类欺凌者常常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将网络游戏、影视剧当中的元素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看作“主角”、人上人,将他人看作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将现实世界当作可以任其摆布的游戏或影视空间。

第四类是受生理因素影响。这一类欺凌者,生性冲动、易怒、暴躁,其生理因素的长期积累会转化成心理波动和情绪冲动。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紊乱会带来情绪上的不稳定,长期睡眠不足或者某类药物副作用造成的烦躁易怒现象,都容易让孩子产生欺凌他人的行为。

被欺凌者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性格相对内向、软弱,不擅长人际交往。在身体发育上过胖、过矮、过丑或有残疾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当然,一些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家庭管制过于严厉,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自卑感较强,或者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也是被欺凌的对象。这类孩子,在欺凌的冲突中身心备受伤害,但是有些孩子“忍一忍,下一个就不是我了”“反抗和报告只会让欺凌更多”的思想,进一步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被欺凌者在一味的忍让、回避中打破了人际交往的平衡关系,导致欺凌行为不断产生。即使欺凌行为被老师或家长发现和制止,也不过是一时的风平浪静,如果不能让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强大起来,后续还有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成为被长期欺凌的对象。

三、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

家校社共育,追根溯源治其本。想要解决校园欺凌顽疾,关键在于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追根溯源,解决其根本,方能治标治本。家校社本为互助互长、同心同力之一体,现如今许多家长对学校期望太高,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所谓“教书育人”,确实教书的目标是育人,教书为育人之手段。但是在如此“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时候,教书只是考试的手段,家长更关注的是成绩,成绩是家长、社会评价教师、学校的主要指标。在这种背景下,育人这个终极目标反而被淡化了,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德育、美育无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有效协同的共同体。同时,部分家长未能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疏于对子女的管教、引导,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均存在一定缺失,三者未能形成有效协同的体系。从家庭来看,由于缺乏基本法律知识,部分家长疏于对子女的管教、引导,未能很好地履行监护职责。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以及暴力游戏、不良书籍的泛滥,致使一些学生对校园欺凌认知不清,分辨不清网络与现实,甚至模仿暴力行为。在学校管理方面,有的学校面对校园欺凌往往选择息事宁人,使校园欺凌者感到犯错成本低而更加有恃无恐。同时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包容度高,进一步助长了欺凌现象的发生,以至于校园欺凌现象呈现涉事学生低龄化和暴力型、网络型欺凌现象增加等特点。家校社如不能从理念上提升认知、从根源上发力改进,三位一体互助互补共同推进、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那么校园欺凌现象将越来越难根治。

全方位监督,行稳致远牢其根。目前,不少地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为政、单方面进行育人实践,不仅共育合力不够,且存在诸多相互矛盾的理念和监管真空,造成学生思想理念混乱、行为习惯散漫。如学校经常教育学生要文明、诚信,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家长特别是年纪大的家长,经常带孩子闯红灯、翻护栏、随地乱扔垃圾等。问其原因,不过是“不愿等待”“一次而已”,甚至有些家长解释为“灵活处理嘛”。究其心理,其实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在作祟。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应该在育人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监督,才能让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有效落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社会受了欺负,最好的办法就是比对方还狠,但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实这种行为对双方都可能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家校社三方共同完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是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首要条件。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多投放高质量的教育公共资源、文化体育资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支撑。期待能真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凝聚社会教育共识,建立健全校园欺凌监管体制机制,让欺凌者不能、不敢、不想欺凌他人,让校园欺凌没有真空地带,从真正意义上让文明和谐之风行稳致远。

新时代育人,正本清源铸其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育人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育人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铸魂育人,只有学生从心灵上正了、从思想上通了、从理想上对了,才能在言语上暖了、在习惯上好了、在行为上善了……

正本清源,向孩子的心灵深处漫溯。我们要去靠近孩子,去倾听孩子,去感受孩子,去理解孩子,去满足孩子……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美好的,我们要慢下来,不要被这个“卷”的社会所左右、所裹挟,我们试着去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正向引导,立德树人,铸就深层次的思想灵魂和信仰,打造个体独特的精神标识。那么“以文化人”便是我们三方合育的最好载体,是对欺凌者正本清源的最好方式。如在亲子阅读、书香校园、家庭会谈活动中一起慢下来、静下来,在放松自己内心的同时靠近孩子的心灵,让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阅读中袒露心声、交流心得、打开心结,让欺凌离得远些、再远些;在读书沙龙、素质拓展、远足研学活动中一起动起来、跳起来,在互帮互助的信任里、欣赏里成就自我也满足他人。

信仰是人思想灵魂生成的基础和个体精神动力产生的源泉,道德是人涵养价值观和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没有了信仰和道德,一切为人的因素就无从谈起。新时代的孩子,在“双减”落地和五育并举中成长,更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是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的主要方面。德为先、德为本、立德树人是主基调。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政教育,还要丰富各类德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达到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效果;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强度、处突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欺凌时能迅速冷静并开展心理和行为自救。我们不仅要帮助被欺凌者走出心理阴影、重塑信心,更要注意欺凌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评析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找到欺凌原因,帮助解决形成欺凌的心理根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本清源铸其魂。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教育体育局)

猜你喜欢
暴力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开心校园
向暴力宣战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