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志趣: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中的“首席”

2024-04-16 03:31高杰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志趣首席学科

高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要求。由此可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术志趣”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有一大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而提升教师的素养,需要明晰且不断强化教师的“学科志趣”,并将其作为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中的“首席”。

所谓志趣,可以理解为志向与兴趣,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所起到的正向作用自古有之。谈及兴趣对学习的推动,比如《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及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谈及志向对学习的推动,比如苏轼在《晁错论》中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还有我们熟悉的“有志者事竟成”等。往概念层面深入探究,志趣还可以理解为对具有价值的理想做出承诺,是一种结合了兴趣的志向,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表现为个人的行为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主观上的一种积极意愿。

而学科志趣是在当前分科教学背景下的表达。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老师如何培养个人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志趣?可以将学科的属性作为起点,围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基本特点,以师生语文素养的共进为追求,深刻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挖掘语文教学的意义,不断增强自己以及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同感,让语文教学更有价值感,并以此对抗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

纵观当前的教育现状和诸多教学实践,绝大多数的优秀教师,都有着明显和强烈的学科志趣。并且,他们在相应志趣的引领和激发下,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身学科教学中,逐渐走入学科的最深处,从而领略到旁人无法领略的风景。有志于在“专业素养提升”这一教师发展永恒话题中有所追求的教师,应该尽早地从学科志趣入手,通过对本学科的深耕与挖潜,不断建立学科自信和学科底气,以扎实的学识为基石,从本学科走向其他学科,进而实现“跨学科”的融通发展,收获属于自己成长的果实。要想树立并充分发挥学科志趣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并在此基础上贴地行走,实现知行合一。

从“内”而言,首要的是认识自己。希腊德尔菲神庙里刻着这样一条箴言:“认识你自己。”《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孟子·离娄上》中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含义是倘若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几句名言,所表达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即从认知发展的视角看,想看清外界的前提是看清自身。具体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教师本人要对自身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比如,提升素养的动机是什么,也就是个人追求素养方面的提升是“为了什么”。厘清了动机,就能有效激發和维持行动,进一步增强实现目标的内驱动力。这也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现实体现。

认识自己,还应当较为全面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共同交织的结果,所以每个人的关注点、兴趣点、擅长领域、短板之处也都不尽相同。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有的老师善于在课堂上以哲思传递理念,对文本的解读全面且深刻;有的老师感情饱满,能够通过言语、神情等打动学生内心;还有的老师平铺直叙,展现最为朴素的教学样态,但能潜移默化地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最深处。就听说读写而言,每个老师也往往有着属于个人的特长领域。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及早地明确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找一条“想走且愿意走”的路,这样,在行走中总会与美好相遇。

从“外”而言,要科学借力,发挥环境的积极熏陶作用。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彼此间的连接是人社会属性的显著特征,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工作的环境。细化到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教研组,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向上,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且愿意为之努力,但也不排除少数教师有“佛系”“躺平”心态。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客观看待存在的两种职业状态,理性做好积极向上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接触与融入环境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并强化自身的磁场,吸收团队中的优点,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可以多向懂教育、有方法、有策略的同事请教,与志同道合的同事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教书育人实践中存在的疑惑进行复盘、探讨、反思,并形成关于教育、学科教学、家校沟通等的个性化理解,不断强化和巩固学科志趣。

通过对“内”“外”的审视,教师对教育教学能够在认同感和归属感上有所提升,对学科志趣这个专业素养提升中的“首席”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年轻教师,要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更加有利的现实环境中,注重“内外兼修”,在学科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形成学科憧憬。憧憬是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学科憧憬于教师而言,就是对执教学科未来的期待,换言之,就是教师踏上讲台之初,期望自己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学科教师。学科憧憬越强烈、越具体,个人在学科深耕的动力也就越强。尤其面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教师若怀有具象的学科憧憬,就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拨开云雾,找到明亮那方。新课标出台,意味着“素养时代”的到来,每个学科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还是以语文学科为例,“学习任务群”“教学评一体化”“大概念”“大单元”等新内容一下子出现在老师们的面前。如果没有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所憧憬,教师很可能迷失在概念的丛林中,找不到学科教学的出路。总之,学科憧憬就是教师主观上想去为教学做些事情,并且愿意去做的心态。有了意识层面的推动,加以行动上的跟进,就有了学科志趣的引领,“毕其功于一役”便总能有所收获。

其次,要注重时间投入。做成一件事情,光有思想层面的积极是远远不够的,从理念到落地,需要时间上的投入。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想让一件事做成功、做出色,从时间投入的角度而言,至少需要一万小时,也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学科志趣的形成和强化也必然需要时间上的保障,不但要在时间的长度上予以保障,即不折不扣地围绕学科教学的兴趣点和擅长点深挖,形成教师个人的话语权;而且要在时间的宽度上予以保障,因为学科志趣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师个人可以随着阅历、经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动态调整自己的学科志趣。与学生的成长一样,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兴趣和追求相统一的前提下,加大学科研究时间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学科志趣的成色。同时,随着学科志趣的不断强化,教师也将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在学科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上,最终实现时间与志趣的双向奔赴,让素养提升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最后,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几种关系。顾明远先生曾说:“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教育工作的对象本身就是人,因此在学科教学上,教师也需要审慎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激发融洽关系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推进作用。一是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窠臼,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仅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还要将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把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情境性、趣味性、实践性,提升学科志趣的价值。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也是社会属性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不少年轻教师,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超出预料的行为举止,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逐渐对学科乃至教育工作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树立更加全面的学生观,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与提升方面,这样才能更加坚定地追求学科志趣。三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教育教学有周期性,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尤其是改革和创新,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沉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现实,有效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不科学教育方式,并且坚定自己选择的学科志趣。

总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内驱力的推动,也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与影响,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坚定自己的学科志趣。有“首席”存在,当能力与舞台和机遇相契合,在坚持不懈和思考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教师的成长就一定能开出更绚丽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志趣首席学科
气吞万里雄风在,思接千秋雅韵存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夕阳晚秋
首席水管工
首席数据官
首席隐私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首席监督员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