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成长乃责无旁贷之事

2024-04-16 03:31张家鸿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师者教育教师

张家鸿

追读任勇先生的著作已久。从《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到《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从《优秀校长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到《优秀父母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从《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到《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我一路读来,收获颇丰,深感在教育园地耕耘四十多年的任勇,教育情怀依然炽热,创造力依旧蓬勃。

肥沃教育土壤中开出的花

《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之可读性,首先在于其可借鉴性与可操作性。换言之,它是值得教师学习,并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的工具书。任勇笔下的叮嘱,不是纯理论的故作深刻,而是尝过甜头之后的无私分享。

教师如何自我减压?可以向外界寻求合理借力,学生家长也是外界力量的一部分。在任勇看来,家校共育不仅是让家长协助、配合、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还要把家长请到教育舞台的中央,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请事业有成的家长,做励志报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学习拼搏的豪情。”师者为范,家长同样为范。家长在家中的言传身教固然是重要的,如能让他们站在讲台上,兼有长者与师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讲述给孩子的感触会更深,教育效果会更好。“更多的家长,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践等场所,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眼界。”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可以是教育的必要补充力量,是校园之外的教育工作者。如此配合,是突破常规的合作,也是家校双方全面、深度的合作。

为师者,当然要阅读。如何阅读,则涉及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因人而异。“我有好几个笔记本,是用来抄‘教育佳作的。”当初,任勇品读《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两种杂志,发现许多文章写得不错,可是没条件复印,只能抄写。下如此笨功夫,有时代的限制,也有个人的追求。现如今,杂志订阅方便,复印实属正常。然而,抄写佳作,依然是值得采用的方法。虽然其缺点是速度慢、花费时间长,然而对志在成长的教师来说,抄写的过程正是研读的过程,由表及里,从肤浅至深刻。抄写完毕,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材料的保存,还是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理解的逐渐深入,慢得值得。久而久之,教师自己的素材库或资料库自然可以建成,自己专业研究的兴趣点得以逐步确立。这才是做学问研究该有的模样与姿态。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抄写之习惯的培养,可促成教师慢慢沉潜于专业研究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肯下笨功夫、苦功夫者,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它归因于方法,更牵涉个体的意志品质。苏轼的话言犹在耳:“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對于如何从一个普通师专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任勇认为,原因很多,很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一条是进行教育研究。“我认为,教育研究是教师走向优秀的必由之路。”在《“教学”诚可贵,“写作”价亦高》一文中,他认为,教而不研,至多成为经师;教而研之,多成明师。然而,研究不是终点,研究后加上实践,才可能成为名师。研究、实践、著述三者合一,即有可能成为大师。简而言之,就是“学、思、研、行、著”五字口诀。著即写作,把学、思、研、行的所得提笔写下。环视周遭,很多教师半途而废,或只取其一,成长最终停滞于半生不熟的状态。做研究,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叮嘱即方法,方法即叮嘱;叮嘱令人动容,方法值得借鉴。然而,推动方法落到实处的关键,与实践者的精气神有关。在任勇这里,则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绝望。

经验之谈,难就难在谈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朴素的话,讲深刻的道理,让多数人受益。这看似容易,实则很难。任勇已然做到。

理性注入与温度传递

《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难以被归类,它既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指导用书,又是教师品质提升与情感升华的引领用书。书名中的“叮嘱”二字,饱含作者对年轻教师走向未来的赞许与期待,也是他对年轻教师必然实现成长的理性认识。

之所以理性与感性兼而有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任勇笔下有许多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都是充满光芒的,并不都是进步的、收获的、成功的,其中也有他走过的弯路,摔倒之后留下的伤痕。

上小学四年级时,任勇上学路过农家庄园,偷摘了一个桃子放在书包里,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第一节课下课后,班主任叫他出去,批评他偷桃行为,让他写一份检讨,并说道:“你写份检讨放我这边,就我一个人知道。你好好表现,好好学习,我永远不告诉任何人。”听罢此话,两行热泪从他眼眶里流出。当年的班主任批评他却又尊重他,已然成为他后来从教时学习的榜样。入职伊始,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参加了一次全国会议,这让年轻的任勇飘飘然了,他感觉撰写论文、从事研究也就那么回事。“随后我以每两周一篇稿子的频率向报刊投稿,然而大量的退稿信也随之而来。”经此挫折,他悟出一个道理:“科研需要默默地探索,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去掉曾经的自以为是与傲气,他明白了慢工才能出细活,内心沉静才能在长期实践与研究中渐入佳境。

任勇书中的故事多数是自己的,也有一些谈的是别人。别人的故事,不管是音乐厅里的交响乐,还是口中随意哼唱的小调,都参与过任勇自我生命的合奏。把别人的故事写下,记录其中的点滴与琐碎,不也是在写自己曾被影响过、感染过、震撼过的某些时刻吗?

《为师当如张远南》中表达的是满满的敬意。退休后的张远南老师身上所携带的活力与朝气,令任勇每每想起,总会心潮澎湃。正如他在文章最后忍不住慨叹:“我崇拜,我敬佩,古稀之年的张老师!”退休后的张老师被任勇邀请到厦门一中监测全校数学教学质量,时间九个月。张老师去听高三数学课,执教的数学老师经他指点,教学艺术提高许多。高三其他学科的老师听闻后,纷纷请张老师听课、指导;其他年级也跟着请张老师听课、评课。老师们要进行公开课教学,也纷纷请他指导。从一个学科到一个年级,再到整个学校所有学科,老师们倍受启发,如遇甘霖的润泽。张远南老师辗转于不同学科的挺拔身影、用心评价得与失的专注神情,值得铭记。

肖川评价任勇的一句话,值得许多教师反思:“他的成长足迹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的、细腻的和敏感的心,善于去捕捉教育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现象和事实,并用心品味。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发现生活与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拥有一种高贵的生命形态。”这份评价,正好可以作为任勇教育故事由来的诠释。因为开放、细腻、敏感,任勇写出这些烙着个人印迹的故事。起初,他不为感动他人而写,只为如实表达;后来,这些经历因为携带温度而自然而然地感动他人。温度源于在与同事、同行合作中的互相助益,源于自我与他人的付出,源于深陷困境苦思突围之道,亦源于濒临绝境而锐意进取,更源于很多无法归类的情境。正因为如此,温度往往在读者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传入心里。

成长,为师者责无旁贷

《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之感染力,不在别处,而在于任勇讲述自己成长经历时的责任。成长是一种追求,何尝不是一种责任?他说:“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这段话当然是任勇对教师同行的叮嘱,更是他对读者的鼓舞。若无从教至今强盛不衰的进取心,任勇不会成为众人眼中的任勇,专著、职称、头衔、影响力绝不会从天而降。

当下,许多校长或局长,其发言稿多半由旁人准备或网上复制而来,走的是捷径,轻松得很。任勇却不,他不仅自己写发言稿,而且为了要进行相关专题的发言,他会提前阅读相关书籍。讲学校文化,他就读《学校文化管理》等書籍;参加教育国际化论坛做15分钟的主题发言,他至少通读《中国教育报》近三年这方面的文章。许多人把发言当作一种布置、训示、指点甚至命令,于是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任勇却郑重得很,并不视发言为小道。在他眼中,上台发言与课堂教学有同样的重要性,或坐或站在台上的他,最本真的身份依然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发言是成长的契机,不可错失,不应懈怠。

这是极好的示范。不学何以为师?任勇站在被叮嘱的教师面前,如同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均需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之高与身之正,均需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来实现。成长最大也最现实的依托是书籍。本书中收录多篇与阅读有关的文章,可见其痴其醉。任勇是地道的爱书人。“坐拥书屋,书于我,是诗,是沉思,是面包,是空气,是所有的一切。”他还说:“是啊,无欲一身轻,有书万事足。”读书,是他的日常,是搭起一个成长的梯子,让他攀登到学科教学与学校管理的更高水平。

成长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微处做出的点滴改变。在一个又一个细微处,为难自己、逼迫自己、敲打自己、挑战自己、创造自己,成长岂有不实现之理?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是一个更全面又更细微的问题。在书中的八点建议中,最具普遍性又最具借鉴性的莫过于两点——第七点和第八点。第七点是说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谁没有零碎时间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并有效利用起来呢?如果充分利用起来,效果会是多么可观。第八点是说要预见一些可用之时。外出开会可以读书,等火车或飞机时可以读书,陪朋友逛景点时可以读书。任勇最后说:“只要用心,就连生病挂点滴,也是‘可用之时。”这是意志上的坚忍,也是进取心的炽热。挂点滴是因身体抱恙,但身体抱恙不等于按下学习的暂停键。

主动成长的教师,会把教育工作做得很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每个细微之处都是一口井,从井中流出一股甘洌的泉水来润泽人心。被泉水润泽就是挖掘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深度,或攀登自己在某个方面的高度。这是教育的日常,是成长的必备条件,没有人例外。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师者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