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习作教学

2024-04-17 07:16詹世忠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评价

詹世忠

【摘   要】习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应以素养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整体、系统的思维促进学生完成习作。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教师可从整体构建素养目标、安排单元习作过程、全面评价习作要素三方面着手,实施单元习作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素养导向;单元习作;教学设计;评价

习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以素养培养为主线,从学生立场出发,立足单元整体构建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习作教学过程与评价,构成系统化的、完整的学习事件。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探索基于素养目标的单元习作教学。

一、多元视角,整体构建素养目标

习作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整套教材,进行总体分析,梳理习作体系,又要立足单元,深挖教学内容,构建习作目标。

(一)厘清教材编排体系,梳理习作要素

《家乡的风俗》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生对中华传统习俗这一主题并不陌生,他们通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等,对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描述过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围绕本单元习作要求,梳理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相关习作要素,结合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可重构习作知能体系(如图1)。

(二)深挖单元教学内容,确立素养目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风民俗”主题单元。研读教材可以发现,单元中《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三篇课文,虽然立意、选材、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都不相同,但都指向“分清内容的主次,详写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如表1)。教师要深挖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自身的知识体系理解和组织与单元习作相关的要素,将在单元学习中习得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由此,确立本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的素养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2)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风俗或描写自己参加的活动,抓住重点,写出特点。(3)内容安排主次分明,主要部分能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分结构等写详细。能够运用乡村俗语等表现家乡独特的语言风格。(4)能够写出风俗的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力促进阶,安排单元习作过程

学习深坑理论认为,应让学生在成长型思维的指引下不断经历“困惑—清晰”的学习过程,具体可分为找坑、挖坑、入坑、出坑四个阶段。在习作教学中,“找坑”就是定一个习作题材;“挖坑”是对题材内容提出较高的目标,对习作知识与技巧提出较多的要求;“入坑”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思考等方式,对习作题材形成深刻的理解,掌握新的習作知识与技巧;“出坑”则是让学生运用习作方法深刻地表达题材内容。

如图2所示,运用学习深坑理论教学《家乡的风俗》,可从激活学生的经验开始,用习作目标引学生“入坑”,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在不断反思中进入“构建—应用”的学习圈,最终完成习作。

(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结构化任务

虽然学生对风俗活动有感性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深切。学生若想在习作中写出风俗的特点,表现其中蕴含的人文美,就要学习并运用恰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为此,教师有必要创建真实的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结构化任务,将写作主题的确立、写作题材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与迁移等都贯穿其中。具体而言,在教学《家乡的风俗》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

某网络平台上有一个名为“让世界看到多彩中国”的栏目,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现在,该栏目希望做一集以“小学生眼中的家乡风俗”为主题、时长为5分钟的纪录片,要求作品能给读者带来独特、鲜明的体验,让世界人民了解并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情境,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性任务。这些任务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观照,由此形成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如图3)。

(二)主动参与活动,贯通习作过程

写作是一个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和迁移运用中丰富对习作主题的认知与表达。

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从不同方面感受中华传统风俗中蕴含的人文美,产生了解家乡风俗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表达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写作情境搜集资料,回忆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有目的地了解家乡风俗的特点和内涵,丰富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课堂交流和具体习作中迁移运用从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并在同伴评价与自我反思中,不断修正表达方法,使之与题材内容相适应。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

例如,杭州市淳安县某村有正月初六集体用猪头祭祖的习俗。几名学生想制作相关主题的短视频,于是依据结构化任务框架开展了下列学习活动。

活动一:回想“猪头祭祖”活动,形成文字,讲给同学听。通过交流,对活动的重头戏“祭祖仪式、赛猪头、民间艺术表演”进行大致的描述。

活动二:学习课文,了解名家笔下的风俗,学习表达方法。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明晰内容主次,并从教师处获取把主要内容写详细的方法指导。

活动三:再次回忆“猪头祭祖”的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询问家人,搜集人们在活动中拍摄的照片、短视频,对整个活动流程、内容及特点有更清晰的了解。然后,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行文方法,参照此整理自己搜集的材料(如图4),并在学习后续课文的过程中,练习把活动主要场景写详细、具体、生动的方法。最后,通过持续调查,了解风俗的来历、寓意以及相关民间俗语等,增加审美体验。

活动四:在分享会上,按时间顺序与同学分享风俗活动的流程,说说风俗的来历、寓意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共议思辨,提升审美能力。

活动五: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小练笔,练习抓住重点,运用场面与细节描写等方法写主要的活动场景。在习作课上,整体架构作文框架,认识到写风俗活动前,要先写风俗活动的来历、寓意,再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写出风俗的特点。

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寻找家乡风俗的过程中增强了阅读体验;另一方面,阅读学习又指导学生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法。方法学习与迁移运用不断交叉循环,贯穿整个习作过程。

(三)运用可视化支架,解决习作问题

习作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而习作要素可视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较好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现场观察体验,并用照片、视频、图表等进行记录,实现生活体验与资料整理的可视化;同时,在写作中积极运用思维导图、结构图式等可视化支架,使多样的习作素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文章的结构布局等从隐性、抽象走向显性、具体,实现习作知识和习作思维的可视化。

比如,“如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是本次习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学生需通过观察、寻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体验风俗活动,知晓风俗的主要特点,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辨析、探究风俗活动的内涵。要想使习作内容有详有略,学生就得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以便了解哪些要详写,哪些可以略写,详写部分怎样才能写具体、生动,从而找到适切的写作方法组织文章。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可视化支架,在不断创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习作内容、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构,突破习作难点,形成新的知能结构。

三、立足素养,全面评价习作要素

素养导向的习作教学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多種多样,包括课堂问答、伙伴评价和自我反思等。

(一)指标引路,反思跟进

单元习作的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给每个阶段性任务都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习作完成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例如,针对“品味名家笔下的风俗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两个任务和最后完成的习作,师生共同制订了评价表(如表2),旨在用具体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监测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可以自主调整学习方法,反思学习过程,确立更为合理的任务完成策略。

(二)多维评价,互学优化

在学生完成习作任务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学会搜集相应的证据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平台,请家长、亲友进行点评。由此,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学生明确任务的达成度、习作的优缺点,以及改进的方向和策略,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习作能力。

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也使评价载体变得多元。在整个习作任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记录与梳理表、阅读学习单、小练笔片段、习作等丰富多样的评价载体,融任务、策略、评价于一体,让学生在互评互助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发布在各类学习交流平台上,进行开放式评价。

总之,习作教学要以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为指引,明确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结构化任务,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不断重构习作知能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