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

2024-04-17 01:11周敏萍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属护理人员社区

陈 骄,高 菊,陶 娟,周敏萍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苏州215000)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多发于儿童,近几年该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1]。该病病情易反复,若患儿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导致患儿病情难以根治,诱发患儿出现哮喘、心肌炎等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增加家庭负担[2]。目前,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临床医生判断、患儿症状表现等多方面给予相应的对症措施,有利于患儿顺利恢复健康。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配合治疗依从性较低,不利于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儿病情,因此,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3]。目标策略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需求采取相应鼓励政策,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目标[4]。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是一种有计划性、目的性及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医院、社区相关的医疗资源,使家属一同参与患儿护理,促进护士、家属双方共同护理患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遵医行为及家属认知程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临床资料完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6];②患儿年龄1~11岁;③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等器官或功能障碍者;②存在下呼吸道感染者;③存在家族遗传史或呼吸功能或系统障碍者;④存在呼吸道手术史者;⑤伴有心力衰竭、肺癌等其他心肺疾病者;⑥存在身体或器官急性者;⑦入组前接受过抗生素类相关药物治疗者;⑧伴有认知或障碍类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男38例、女22例,年龄(6.62±2.16)岁,病程3~22(15.74±4.32)个月;患儿家属受教育程度:初中12名,高中23名,大专及以上25名。对照组患儿男36例、女24例,年龄(6.48±2.30)岁,病程4~24(16.08±4.01)个月;患儿家属受教育程度:初中13名,高中20名,大专及以上27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患儿入院后向家属实施常规护理教育,包括该病发病原因、相关治疗措施等,指导患儿及家属饮食、运动、用药等,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及时解答家属问题。若患儿发生发热等,及时降温并行相应药物治疗。患儿出院每个月定期通过电话等形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回访指导,调整延续护理方法。连续干预1个月。

1.2.2 观察组 采取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制订总体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儿临床资料与病情全面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并根据患儿病因、临床症状等原因制订相应护理计划措施,以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及加快患儿恢复为目的,结合护理人员临床经验,合理分配治疗、护理资源,并通过所收集的有关患儿的相关资料,实施并开展有效且有用的护理干预行动。②并轨。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院专科护理人员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共同建立患儿健康档案,档案上详细记录患儿住院期间治疗过程、病情变化、疾病相关并发症、出院时间等相关信息。出院后,让家属先去社区医院报备,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属访谈,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居家环境等因素并记录于档案中,后根据随访情况社区人员继续记录家属照护行为、患儿生长情况等。③联动。医院护理人员主要负责观察并知道家属正确照护行为的科学性、正确性,并根据患儿实际居住情况调整不恰当的护理措施,家属主要根据医院护理人员临床指导对患儿进行相应且正确的护理措施。若家属发现患儿疾病再次复发或感染严重时,通知社区护理人员,并协调社区工作者参与相应的患儿入院就诊等资料准备工作等,开具相应的入院转诊单,同时通过电话及其他方式联系医院,使患儿到医院后能立即办理入院,保证患儿入院后能及时得到相应治疗,并迅速将患儿转院前及转院时所记录的资料共同送入医院相应科室中,为后续医院科学且有效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④护理计划与家属参与。a.监测病情变化: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定时且准确地检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波动及变化情况,注意检查患儿口腔、扁桃体是否存在异常变化,若患儿病情突然加重,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医生并行相应护理措施。b.环境护理:保持患儿接受治疗的病室恒温(22~26 ℃)、恒湿(50%~60%),确保患儿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相关治疗。若护理人员察觉病房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使温湿度达到病房理想值,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对病房进行隔离、消毒,护理患儿时做到“三轻”,使患儿能够充分休息,同时告知家属若非必要切勿搬动或移动患儿,使患儿休息、睡眠充足。c.体温护理:根据医嘱要求按时对患儿进行提问检测,若患儿体温升高(但<38.5 ℃),可通过冷毛巾冷敷、温水拭浴等有效措施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若体温≥38.5 ℃,需借助酒精在患儿颈部、腋下、四肢等部位进行擦拭,根据其耐受情况放置不同量的冰袋;若患儿复查体温时,体温仍较高或高于正常值,则需遵医嘱给予患儿相应降温药物。指导家属家中备温度计,在固定时间测量患儿体温,告知家属患儿发热时多饮水、物理降温的必要性,及时更换室内空气,如果患儿体温无明显变化,家属可向社区医务人员咨询用药情况,给予患儿相应降温药。d.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 h协助患儿更换体位1次,根据患儿口腔、鼻腔分泌物情况,遵医嘱按时给予患儿吸痰、口腔护理等措施,使患儿口腔无分泌物残留;若分泌物较硬或已经结痂,护理人员可将棉签轻沾少许生理盐水将分泌物擦拭;对鼻塞较严重的患儿,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告知家属密切关注患儿面色变化,若患儿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绀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e.护理人员评估患儿恢复情况,并与家属参与制订患儿饮食食谱,告知患儿需以清淡、易消化、半流质等食物为主,确保患儿能有充足的能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更换患儿每日进食类型,增强患儿食欲。f.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由于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护理人员与患儿交流时,需要态度温和,通过游戏、动画等方式有效引导患儿,待患儿按照要求及指示完成相应的护理操作后,护理人员需给予患儿肯定,充分调动患儿治疗积极性,并与家属多交流、沟通,向其讲解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治疗等相关知识,建议家属多陪伴患儿,多安抚患儿情绪。g.制订专门护理质量评估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的评估质量定期进行考核,同时在患儿出院当天及后续随访过程时,向家属了解对现有护理流程的满意情况及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改善并完善患儿护理工作内容,护理工作优异者可给予护理人员奖金或其他奖励。连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患儿遵医行为:根据王丽平等[7]相关研究结果,干预1个月后,通过科学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方面评估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总分为100分,≥90分为完全遵医、60~89分为基本遵医、<60分为不遵医,分数越高表示患儿遵医行为越好。②家属认知程度:干预前后采用医院自制的家属认知程度调查表进行评估,该表包括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等4项内容,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低表示家属认知程度越低下。③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等。④肺功能:干预前后使用肺功能监测仪评估患儿相关肺功能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F)。⑤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是否发生鼻窦炎、中耳炎、气管炎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比较

2.2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认知程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认知程度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该病是指1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较多,并超过常规发病次数,患儿常表现出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畏寒、四肢僵硬等,若未及时治疗患儿,患儿病情加重,部分患儿会出现持续高热,并损伤患儿神经、呼吸等功能,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不利于患儿预后[8]。目前,临床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方法较为成熟,但由于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部分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导致在常规护理干预下,虽然对患儿康复具有一定干预效果,但患儿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也相对较多,病情易反复。因此,如何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依从性,加快患儿康复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总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能有效提高患儿遵医行为,有利于护理工作顺利展开。在该模式干预下,能使家属充分了解基本相关知识,让家属参与患儿护理工作,使其认知度随之上升,理解并配合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通过玩游戏、看动画等形式引导患儿对疾病存在一定认知,使患儿对治疗过程产生一定兴趣,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加之家属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度较高,使患儿遵医行为也随之提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家属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护理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能有效提高家属认知程度,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在该模式干预下,通过联动医院、社区、家属三者之间共同参与患儿护理,社区人员负责家属与医院的联系,协助家属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帮助患儿及家属迅速且顺利入医,入院后医务人员向家属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护理注意事项,如何有效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的方法等,使家属充分了解基本相关知识,提高家属护理能力、认知度,从而有利于家属为患儿提供有效护理照护[10]。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咳嗽、发热消退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能有效促进患儿恢复,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在该模式干预下,能迅速缩短患儿就诊时间,使患儿能迅速且安全到医院就诊并接受相关治疗,社区、医院及家属能从事自身能力范围内的护理工作,有效降低出错率,提高患儿护理质量,从而促进患儿康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FVC、FEV1、FEV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能有效提高患儿肺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可能与患儿住院时间缩短,症状好转较快,康复效果较好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能有效减少患儿护理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基于目标策略的医院-社区-家庭并轨联动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儿遵医行为及家属认知度,改善患儿相关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加快患儿恢复,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家属护理人员社区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社区大作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