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H5新闻作品的实践与创新

2024-04-22 09:54温馨蕊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温馨蕊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新闻奖于2018年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其中以H5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作品频频出圈,获得众多受众喜爱。文章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H5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分析其媒介特性,对其新闻主题、内容线索、结构逻辑、艺术风格、传播矩阵和功能价值六个方面的实践特征与创作逻辑进行总结,旨在通过拆解优秀H5新闻作品的实践特征与创作逻辑,总结H5新闻作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闻从业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创作融合媒体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H5新闻作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我国媒体融合的概念源于2014年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而2020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将此概念深化延伸,对传统媒体的报道策略与形式提出了新要求,新闻从业者也面临全新挑战。H5是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报道的创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融合报道,其出现印证了亨利·詹金斯提及的“媒体业正在经历另一个范式转换”[1]。融合报道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H5、AI、VR等多媒体元素灵活运用、综合体现,是对新闻内容和叙事呈现的深度整合,是注重提升受众体验、增强新闻报道服务意识的必然结果[2]。

一、H5融合报道在中国新闻奖中的运用

中国新闻奖是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为深入贯彻落实媒体融合发展决策部署,中国新闻奖于2018年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其获奖作品代表国内融合报道新闻作品的最高水准。据相关统计,第32届中国新闻奖(以下简称“本届新闻奖”)获奖作品中,H5新闻作品占比达到50%,可以说,H5新闻作品凭借独特的实践特征与创作逻辑,展现非凡的传播效果,已成为融合报道的主力军。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H5新闻作品的实践特征与创作逻辑

(一)新闻主题:超前策划宏大叙事,紧密联系个人命运

重大主题报道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而且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3]。相比传统的文字、图片等表现形式,H5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展现其描述宏大叙事的巨大优势。从媒介形式来看,新闻从业者运用H5技术进行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对内容进行超前策划。在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中,有13件作品涉及重大主题,6件作品以建党100周年为选题,6件作品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为创作主题,均是新闻从业者经过长期的资料梳理、追踪采访、实地调研才得以产出的扎实的新闻作品。例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复兴大道100号》,制作周期超过100天,创作团队反复阅读党史资料,最终该作品在手机端呈现长50余页,包含3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5000多个人物和400多座建筑。从呈现效果来看,H5在宏大叙事中运用丰富的交互形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又例如,新华社打造的《2021,送你一张船票》在开篇提示受众填写出生年月,并结合历史回顾的方式将受众的个人命运与百年党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受众切身感受百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内容线索:穿针引线实现共情,极大提高作品完播率

相比图文报道,H5新闻作品在开启加载、翻页切换、游戏交互等環节注重叙事线索的设计,为受众提供一个丰富而连贯的叙事体验,使受众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第一,以时间事件为线索。H5新闻作品可以对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事件进行梳理,分段解释说明。例如:《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南湖红船”作为画面视觉主要元素并贯穿整个作品;《复兴大道100号》则是借助庆祝建党100周年时党中央提出的“复兴号巨轮”的概念,采用一镜到底的播放方式,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一根红线穿百年》运用Flash技术绘制出一条动态延伸的红线,鲜活勾勒党在百年奋斗中的重要历史瞬间。第二,以个体经历为线索。H5新闻作品通过描述个体经历,挖掘塑造典型人物故事,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表达真挚情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手机里的小康生活》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口中“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之孙朱小红从贫困户到过上“小康生活”的真实图景;《稻子熟了》则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毕生的感人故事为叙事线索进行创作;《那碗甜水》则选取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带领团队铺网引水的事迹作为叙事主线。第三,以人物群像为线索。相比个体经历,群像塑造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在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中,不乏以人物群像为线索的优秀之作。例如:《有“棚”自远方来》讲述了援藏干部将蔬菜大棚搭上高原的群像故事;《答卷人》围绕29名“七一奖章”获得者的功勋事迹展开,将他们崇高的品德与伟大的建党精神进行呈现;《你的眼睛》以苏州摄影志愿者在云贵川扶持山区儿童时拍下的摄影作品为线索,加以真实人物原声的讲述,极具感染力。

(三)结构逻辑:功能叙事两线并行,层层深化受众情感

在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中,多种结构逻辑均有体现,这些作品根据不同新闻选题、传播目的、传播场景等,发挥自身的叙事优势。第一,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在H5新闻作品中比较常见,它可以通过功能按钮将并列的部分以清晰的逻辑进行展示。例如,《雪山下有个“熊猫村”》通过手绘硗碛藏族乡的四季景观,展现不同季节的硗碛藏族乡生态环境。但是,这样的结构往往较难使各板块之间产生交融与共鸣的效果,因此新闻从业者在设计并列式结构的H5新闻作品时往往陷入工作量较大,很难做出彩的困境。第二,起承转合式结构。“起—承—转—合”是我国艺术创作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方式,H5新闻作品往往将叙事进行篇章化编排,形成不同层次的表达,最终在结尾处表达心旷神怡的意境,抑或是宏伟壮阔的时代蓝图。例如,《答卷人》共分为传承、守望、卓越、忘我、青春五个华章,对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感人事迹进行编排,将五个华章的人物排布在“起—承—转—合”的韵律中,烘托了人物珍贵的品格特质,增强了作品的冲击力。第三,递进式结构。相比起承转合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更注重逐步烘托情感,阐述道理,最终实现逻辑说服力和情绪张力的释放。例如,《稻子熟了》从袁隆平先生“在中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梦想讲起,叙述他带领团队培育品种的全过程,随后又讲述他对单季稻亩产世界纪录发起冲击以及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的心愿,作品尾声再现了袁隆平先生离世前家人们围绕在他身边吟唱的真实情节,将情绪推向制高点,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深切怀念与敬意。

(四)艺术风格:原创手绘备受赞誉,丰富受众视觉体验

H5新闻作品出于对原创度的考量,素材往往需要创作团队自己绘制。在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中,手绘形式颇受青睐,如:《2021,送你一张船票》《复兴大道100号》的手绘采用小人书连环画风格,呼应作品主题对时代的追忆;《稻子熟了》采用木版画风格绘制,粗犷线条和浑厚刀法使得袁隆平先生的形象生动传神;《雪山下有个“熊猫村”》则使用JavaScript系列编程软件做补间动画,实现流畅逼真的视觉效果。

(五)传播矩阵:充分整合渠道资源,线上线下进行矩阵传播

H5新闻作品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因此,“一次新闻策划+多次、长时、全媒体传播”已形成行业共识,衍生品开发也可延长话题生命力,提升传播效果。H5新闻作品的推广一般在传统图文稿中插入二维码,使受众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被引导至H5体验环节。作为融合媒介,大多数H5新闻作品会嵌入长短视频、主题宣传片、摄影作品、绘本等内容,这些内容也可以独立在其他媒介中进行循环展播。例如,《答卷人》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其衍生的1条长视频、5条短视频、29幅绘本在不同媒介平台进行推送,全网浏览量超过10亿人次。同时,不少H5新闻作品也内嵌个性化生成的海报,便于在社交媒体进行圈层化传播。此外,实地展馆还可以拓宽连接受众的维度,让创意实现最大化传播。例如,《复兴大道100号》在北京三里屯商圈开设线下互动体验馆,共设10个还原历史生活场景的主题展区,同时设计巨型百米长卷刊登在西湖天幕LED大屏上,并在其他商圈户外大屏、地铁站、高铁站等生活场景构建多维互动传播矩阵,完成多品类全链条全域传播。

(六)功能价值:加快推进融合转型,拓宽“新闻+服务”外延

业界一般从传播、服务、治理三個维度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效进行评价考量。其中服务包括党政服务、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等类型[4]。新闻从业者提升H5新闻作品的服务价值,是深化媒体融合、促进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发展策略。在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中,不少作品采用“新闻+服务”的运营模式,深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并取得不错的社会效果。例如:《今年清明节,请帮家乡的烈士寻亲》通过嵌入AI图像修复技术,再现100位烈士的面容,并成功帮助61位烈士找到亲属;《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依托江苏省“梦想改造+”关爱计划,通过VR技术传播事实孤儿的生活现状,并引导受众通过公募链接献出爱心。

三、H5新闻作品存在的不足

(一)内容层面:缺乏即时新闻,以新闻策划为主

H5新闻作品生产需要精心的新闻策划,新闻从业者需要对报道时机、报道手段、报道艺术进行策略制订,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H5新闻作品策划往往素材量大、制作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从业者很难对即时发生的事件进行充分加工。因此,新闻从业者要不断思考H5新闻作品在时效性和趣味性的权重,专注精品内容的打磨,杜绝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粗制滥造。

(二)形式层面:刻意追求独特,竖屏张力不足

当前,H5作为许多广告商常采用的社会化营销技术手段,已经被开发出许多创意玩法。不少横屏阅读的H5新闻作品强调受众与内容的互动,并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竖屏H5新闻作品依旧是移动场景下内容呈现的最佳选择,复杂的互动对受众来说愈发失去吸引力,因此那些单纯为了追求互动设计而不考虑内容适配度的横屏H5新闻作品很难再有较大的传播力度。新闻从业者应该对受众阅读习惯进行调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竖版H5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增强其竖屏内容的视觉张力上。

(三)传播层面:地方媒体声量不足,缺乏地域特色

纵观本届新闻奖获奖的H5新闻作品,可以看出中央级媒体在传播矩阵的构建上占据绝对资源优势,其H5新闻作品的浏览量均以亿级起步。其中,《2021,送你一张船票》作为建党百年报道中的现象级作品,完播率甚至达到98.34%。而相比中央级媒体,地方主流媒体应发挥社会守望者的独特功能,为本乡本土服务[5]。

虽然地方主流媒体在体量、流量、技术、人才等方面不及中央级媒体,但是在地域特色上具有天然优势。例如:新江苏客户端针对苏州摄影志愿者支教云贵川山区儿童的事例创作的《你的眼睛》;新疆石榴云平台为宣传新疆伽师县脱贫攻坚模范人物刘虎创作的《那碗甜水》。因此,地方主流媒体应将当地独特资源用活,以真诚、小而美的故事打动人心,而非和量级更大的媒体比技术或创意。

四、结语

中国新闻奖是新闻界最高荣誉,其优秀作品代表全国新闻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获奖的H5新闻作品为媒体融合时代的融合报道提供新的创新思路与方向。新闻从业者应当紧跟时代发展,学习掌握融媒体制作技术,认真总结优秀作品的特征,从中汲取营养,从而为受众生产更多高质量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冯莉,丁柏铨.融合报道:传播特点、呈现策略及叙事特征[J].新闻爱好者,2021(11):17-22.

[3]潘知常,邓天颖.大型新闻行动:以整合传播推进重大主题报道:《江苏新时空》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49-51.

[4]姬德强,朱泓宇.传播、服务与治理:媒体深度融合的三元评价体系[J].新闻与写作,2021(01):25-31.

[5]曾祥敏.稳中求变 深度探索: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兼论内容融合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9(11):29-36.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主持人的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采编的现状与转型探索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