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2024-04-22 09:54谢薇娜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谢薇娜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力量、学术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平台、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载体,对新文科建设能起到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校文科学报可以从刊载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利用各类平台优势以提升学报的传播力、培养高素质的作者和编辑队伍以提升学报的育人能力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

自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新文科建设作为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其结构系统中学科是基础依托,学术是知识核心,育人是根本任务,话语是传播表达方式与网络纽结[2]。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高校文科学术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窗口,是反映文科学科发展动态和水平的渠道,是文科科研人才培养的平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无论从学科、学术、育人还是话语等各个方面而言,高校文科学报的定位都契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实践。

因此,高质量发展,既是高校文科学报的办刊目标,也是其对建立新文科教育体系的积极回应,其应深度参与新文科建设,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基于此,文章从新文科建设视角切入,分析高校文科学报在助力新文科建设中的价值,进而提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文章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高校文科学报对如何出版更符合当下高等教育和科研需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科研人才做出决策。

一、新文科建设之“新”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和打破学科壁壘[3],其重要使命是培育时代新人、构建中国学派和改造学科形态[4]。

新文科的“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文科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而新文科建设则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单一的学科建设转变为综合的体系建构。新文科建设要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交叉、交流、交融为基础,重构或新构学术研究平台、学术共同体[5],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二,新文科更加注重学术研究范式创新。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注重专业导向,而新文科建设则强调坚持现实需求导向,关注中国大地上的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在学术研究范式上,新文科建设强调突破以前的文科研究思维,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契机,革新研究范式。

第三,新文科更加注重文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传统的单一制学科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多方协同参与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第四,新文科更加注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文科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新文科建设强调立足中国化,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总结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6]。

二、高校文科学报助力新文科建设的价值

高校文科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7],以及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文科学报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首先,高校文科学报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代学科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相较于其他专业性学术期刊而言,高校文科学报因其依托高校的特殊背景,刊载的学科方向更加多元。不同的高校文科学报都有自己主打的办刊学科,呈现学科“大拼盘”样式。例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刊文分布于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8]。高校文科学报的这种特点使其更容易开展多学科之间的联动合作,对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研究范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高校文科学报是学术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平台。“推进新文科建设必须实现学术研究范式转型,创新具有自主性的文科学术理论知识体系”[2]。高校文科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背靠高校这个天然“智库”,更容易成为学科建设的载体。高校文科学报可以将传统研究问题与重大现实主题相结合,从而引导学术研究范式的创新。例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新媒介与青年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数字时代的现实主义问题”“元宇宙与现实世界治理”等选题,致力于探究学术本位和现实关怀的关系以及本土意识与全球视野的关系[9]。

再次,高校文科学报是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文科学报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 构建人才梯队、发挥智库作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往往汇聚众多优秀的学者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为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同时,高校文科学报可以通过发表青年学者的优秀论文,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术研究活力和创造力,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高校文科学报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载体。高校文科学报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拥有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高校文科学报可以通过设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题、发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为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均推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题栏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栏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推出《中国之理》栏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国际中文教育·文明互鉴与理论旅行》栏目。因此,高校文科学报既是新文科建设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又是新文科建设人才培育和新型交叉学科培育的重要场域,对新文科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三、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路径

学报的办刊质量既受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学科专业建设,两者互相成就。因此,高校文科学报要了解新文科建设对学术出版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扩大自身具备的独特优势,及时更新办刊思路、调整办刊策略、优化办刊机制、建设办刊队伍,从质量、传播、服务等方面将自身打造成新文科建设优质成果的展示平台,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刊载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

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和创新,注重学术前沿探索。而高校文科学报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应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动向。高校文科学报需要紧紧围绕新文科建设相关要求,开展跨学科研究、学术范式创新、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首先,将跨学科研究作为选题策划的重点。高校文科学报在选题策划和栏目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立足点,放大文科学报的综合性研究优势,瞄准学科交叉前沿领域,搭建学科间的讨论平台。具体来说,高校文科学报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设跨学科的研究栏目、发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举办跨学科的学术会议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育新型交叉学科。

其次,将问题导向和范式创新作为选稿用稿的方向。高校文科学报需要积极关注和跟踪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深入了解国家经济、社会领域在深化改革方面的挑战。具体来说,在组约稿件的过程中,高校文科学报应组约具有问题意识、关系社会发展、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的稿件,有意识地引导作者创新学术理论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选稿用稿的过程中,高校文科学报应选择具有范式创新意义的稿件,鼓励和支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最后,将学术规范和质量作为稿件编校的重点。高校文科学报作为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学术规范和质量是其基本追求和首要责任。对此,高校文科学报应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术论文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具体来说,高校文科学报可以通过完善同行评议、规范“三审三校”编校流程、开展论文编校质量自查、举办优秀论文评选、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

(二)利用各类平台优势,提升学报的传播力

新文科建设强调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高校文科学报要服务于这个目标,除了提高学术质量,还需要提升传播力。高校文科学报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学术共同体平台、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以提升学报的传播力,扩大学报的传播范围。

首先,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方式。高校文科学报应将新媒体平台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校文科学报可以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学术论文的电子版传播、编辑部选题的网络宣传,以方便读者快速获取和阅读学术论文,了解科研的热点方向。另一方面,高校文科学报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分析传播数据,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也为学报如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决策依据,发挥学术传播的社会价值。

其次,积极建设学术共同体平台。高校文科学报应积极与学界开展协同合作,与同类型期刊抱团发展。一方面,高校文科学报要积极寻求与专业智库、业界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建立或参与学术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借助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力和话语地位提升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办刊背景、运作模式、刊物属性都非常相似,因此其要树立集群发展的理念,克服“全、散、小、弱”且千刊一面的弱勢[10],构建学术共同体,共同提升学术影响力。

最后,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高校文科学报应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合作、邀请国外专家参与组稿和审稿等方式,促进国内文科学者、学术组织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同时,高校文科学报可以通过设立国际化研究栏目、完善学术论文的英文翻译、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关注,提升学报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国际知名度,为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高素质的作者和编辑队伍,提升学报的育人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文科学报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为新文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学科素养的文科专业人才,也为自身培养一支科研与写作能力突出的作者队伍,以及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编辑队伍。作者是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编辑则是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坚实后盾。

首先,培养青年学者的写作能力。高校文科学报在青年学者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为青年学者提供科研成长的机会,高线文科学报能够培养一支有能力、高素质的作者队伍。高校文科学报一是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国内外的学术热点话题和前沿讨论内容,为青年学者的科研探索提供指引。二是要利用线上线下的社交渠道,举办各类学术座谈会、研讨会和专题辅导,引导青年学者寻找自身的学术兴趣点和研究生长点,或针对青年学者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写作的专题培训。三是可以利用学报以栏目集聚同一研究方向文章的优势,为青年学者提供文献查询和知识服务。四是要定期评选优秀作者和优秀论文,激励作者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也为学术界筛选出一段时间内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其次,培养高水平的编辑人才。高校文科学报应指导编辑向学者型编辑,特别是拥有综合多学科知识能力的学者型编辑转型,以适应新文科建设对学术出版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文科学报一是要对编辑开展学术素养训练,定期开展学科发展前沿、学术研究热点、学科交叉融合、最新研究范式等研讨,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编辑的学术洞察力和判断力,使之不仅能有与作者平等对话的科研自信,也能有高于作者的学术引领能力。高校文科学报二是要对编辑开展新技术培训,包括编辑出版流程的新技术、知识服务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新技术的培训,使之掌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期刊传播和运营方法。高校文科学报三是要让编辑“走出去”,除了鼓励编辑参加学报内部培训,还要鼓励编辑向外学习取经,多参与全国、全省的期刊交流会议,以及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使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学典.新文科与新时代[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01):38-47.

[2]郁建兴.新文科建设的场域与路径[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38-47.

[3]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4]杨灿明.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17-27.

[5]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8-22.

[6]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7]王文,黄园,陈浩凯.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国际影响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6-25.

[8]钱翠翠.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J].出版广角,2023(19):75-79.

[9]罗海丰.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J].学报编辑论丛,2023(00):649-654.

[10]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5-27.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