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2 11:51乐进军
中国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师语言沟通能力课堂教学

乐进军

【摘 要】教师语言沟通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因素,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文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沟通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从有效率、有冗余、有情感、有趣味等方面提出了理想的教师语言沟通要符合“十有”要求,总结了把握学生特点、营造和谐氛围、锤炼语言素养、加强课前预设、重视沟通实效等提升课堂语言沟通效果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 沟通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本质上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思想和智慧具有内隐性,主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得以外显。对于教师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强调:“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维系着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调控着课堂的节奏,推动着教学的进程。在声音信息的双向流动中,教师能否清晰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都反映在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中。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好的语言能够引发学生积极、高质量的思考,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因此,提升语言沟通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沟通的特征

有别于日常的对话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沟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固定封闭的空间。课堂教学通常发生在师生都非常熟悉且相对固定、封闭的教室环境。交流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利于声音信息的传递,且能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参与度。当然,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而更加开放,根据需要,实验室、校园都可以成为课堂。

第二,对象:群体和个体兼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对象是学生,前者是拥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成年人、指导者,后者是处于成长阶段、缺乏经验的未成年人、学习者。两者缔结为稳定的“学习共同体”,交流中易于达成默契。除了“一对多”外,教师常常需要与学生个体沟通,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

第三,内容:确定且动态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通常围绕既定的教学主题展开,聚焦具体知识的理解或问题的解决。在一节课中,教学语言会随着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需要尽量切题,避免跑题。

第四,形式:口语、书面语相结合。广义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总和,局限于有声语言是一种狭义的理解[1]。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以有声的口头语为主、无声的书面语为辅。口头语多用短句和语气助词,以降低理解难度,并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性、灵活性。书面语主要指书写在黑板上、投影到屏幕上的文本(如概念的定义、规律和结论等),比口头语更完整、规范、严謹。当然,这些内容也常常经教师表达、复述出来。两者应合理穿插使用,以强化、提升知识传递效果。

二、课堂教学对教师语言沟通能力的突出要求

理想的教师语言通常表现在符合以下“十有”要求。

1. 有效率,有冗余

精练是对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即言之有物,指向性明确,不拖泥带水、云山雾罩。此外,要注重逻辑性、条理性,言之成章。这并非苛求教师出口成章,而是避免夹杂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词句,或“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从而降低语言的精练度和流畅度。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严谨、科学,言之有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如果语言中充斥“大概”“可能”等词汇,不仅会弱化说服力,而且有损教师的威信。

然而,教师语言也不能像“压缩饼干”,要有合理的冗余度,尤其是对于有难度的内容,应适当补充、强调,或变换表达方式,让学生听得明白,思路跟得上。总之,教师应结合实际处理好精练度和冗余度的平衡。

2. 有情感,有趣味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大多充满激情,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语气轻重变换,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习本是一项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事情,如果善于发掘知识中的趣味,让语言成为“有滋味的佐料”,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新知。比如,窦桂梅老师:“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语言中透着亲切、俏皮、欣喜,感染力强[2]。当然,不能单纯为了让课堂活跃,采取插科打诨的低俗方式,或者矫揉造作,不合时宜。

趣味性还体现在结合面部、肢体的复合式表达上,它显然优于单纯的声音刺激。体态语言具有代替、强化、审美、补充等作用[3]。一个热情的手势、一个期待的眼神,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励或有效的暗示、启发。这种“立体化”的对话,更加充满情趣,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相应地,教师语言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艺术性。

3. 有尊重,有倾听

教是为了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专注、投入,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尊重也意味着等待、期待,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教师的追问、催促,有可能会加剧学生的紧张。

教师还要克服有预设性、选择性的倾听倾向。有的教师只愿意听到正确的答案,“正中下怀”就大加赞赏,否则就充耳不闻,为了按预设顺利推进教学,让学生沦为“配角”。作为学习者,学生有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学生暴露出来的“无知”,恰恰提示了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给予表扬,还是进行提示引导,教师都要发自内心,体现对学生的关怀。言为心声,言语中蕴含的这些积极情感,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基础。

4. 有互动,有反馈

在具有互动性的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点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不断走向深入。话贵在精不在多,好的反馈能直击问题关键,具有强烈的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有的学生不善言辞,加上紧张,可能词不达意。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信息获取能力,能快速准确地捕捉他们的想法,并不失时机地垫话、补漏、引话。学生因人而异,教师的对话风格也相应求变,让他们听得懂,喜欢听。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时,要注意积极到位。无论回答对错与否,都应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不能只是笼统地评判对与错、好与坏。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有助于学生思考科学全面,表达清晰流畅。

5. 有个体,有群体

教师与学生沟通存在不同情形:一是面对全体学生,二是面对部分学生(如小组活动时),三是面对学生个人。出于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教师应点面兼顾。比如,与一名学生的对话时,教师要关注到其他的学生,避免变成一对一“开小会”,其他人由于被忽視、冷落而注意力转移,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再如,提问时如果先指定学生,再抛出问题,可能导致其他学生认为事不关己,让头脑“放假”。

当学生说话的声音比较小,或者思路混乱,教师需要整理、提炼、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引发其他人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在与个别学生对话的同时,要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观察课堂状况。如果该学生提出的问题、谈论的内容,不能代表其他人的想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适可而止,自然地中断对话,否则将越来越偏离教学预设的目标和进程。

三、提升课堂语言沟通效果的策略建议

沟通涉及对话双方,要提升课堂语言沟通效果,绝不只是教师单方面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而且还应基于课堂教学要求,有充分的准备。

1. 把握学生特点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实际,这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师的语言。然而,对教师来说存在的天然挑战是,与学生存在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形成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对象是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成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了解学生,还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交流时加以斟酌。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学生听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开一句玩笑,性格开朗的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风趣幽默,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说不定就会多心。

2. 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通畅的沟通渠道,会令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从容自如,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当众发言,学生难免心存顾虑,担心回答不理想时遭到同伴的议论或笑话。教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小心呵护其自尊心,要善于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学会发现、欣赏同学的闪光点。如果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有经验的教师会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及时化解。

3. 锤炼语言素养

尽管师范教育中包含一定的语言训练,如普通话等基础要求,但这远远不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说话时的语气轻重、语调抑扬、节奏快慢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让思维快速转化为有逻辑、有条理、准确生动的语言并呈现给学生,做到“所说即所思”。这要求教师掌握必备的修辞、语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库,使语言表达形成有必要的“变式”和受学生欢迎的语言特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一方不善于语言沟通,就可能产生沟通障碍。对学生而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示范、鼓励,学生变得敢说、会说、爱说,既能提高师生对话质量,又能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实现教学相长。

4. 加强课前预设

一节课时间虽不算很长,但教师的语言信息容量其实相当可观。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预估各种情况,制订相应对策。教学设计内容不宜太粗,也没必要过细,根据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把握。如果具体到每一句话,既烦琐又生硬死板。设计可落在一些关键提示语、引导语、反馈语以及重要问题上,使之指向明确、目标清晰,同时要有一定的余地和灵活性,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5. 重视沟通实效

口头语言交流的劣势是信息不具有延迟性,教师话音落了,声波对学生产生的刺激随之终止。如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反应迟缓,就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衰减或效果不佳。对于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书写在黑板上,或投影到屏幕上,让信息“固化”下来,进行可视化呈现,给学生形成多感官、更长时间的刺激,以保证沟通实效。

语言沟通的“系统”主要由语言输出方、语言输入方、沟通内容、沟通环境四要素组成。教师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表达习惯,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语言水平和环境氛围,都对沟通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作为“关键要素”,其语言沟通能力是专业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之中。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相关性[4]。

课堂中师生语言的沟通,本质是心与心的共振、智慧与智慧的激荡,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教育如何发展,语言沟通所蕴含的直接性、便捷性、情感性等优势都难以替代。每位教师都需要特别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显彬. 教师语言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4.

[2] 赵明瑜. 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案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韩承红. 教师语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3.

[4]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53.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教师语言沟通能力课堂教学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微探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浅析铁路客运服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实训培养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借助语言促进交流,通过话语引导互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