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

2024-04-22 09:54姚银坤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摘要]学习和借鉴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相关问卷调研和交流,以农业科技期刊及涉农高校学报等为主,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影响因素,并探究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提高选题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来增加国际论文占比;通过提高作者、编委和审稿人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借助国际大型网络数据库来提升曝光度和对外影响力,并采用中英双语结合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充分发挥高校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开放获取

国际化程度是衡量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促进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其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亟待提升。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国家积极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化政策,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于2021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支持学术期刊深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积极参与全球学术治理,提升开放办刊水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1]。农业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4]。因此,在遵循科技期刊发展规律,贯彻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文章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对提升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期刊国际化内涵

对科技期刊国际化内涵的探究一直是期刊编辑出版业界关注的热点,所有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扩大科学知识的传播范围[5-6]。从宏观层面来看,科技期刊国际化要求科技期刊对期刊形式、内容和经营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部分研究认为,科技期刊国际化指科技期刊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创新期刊形式、内容和经营方式逐步融入国际期刊市场的过程,其国际化的本质是“一种同行的状态、趋势和过程”[7]。从微观层面来看,科技期刊国际化要求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的论文编辑、排版、出版和发行,具有国际化的作者、编委和审稿专家[8]。科技期刊国际化包括科技期刊稿源、编委、编辑团队、稿件处理流程、出版发行及宣传推介的国际化[9]。部分研究认为,高校学报要想实现国际化,就要聚焦科技创新点,争做科研“领跑者”,具有广泛的国际作者群与读者群,开阔国际视野,通过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或专业数据库收录而提升国际化水平[10],其中广泛的国际作者群是检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国际化就是科技期刊在内容上要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优选稿源;在形式上实现语种、出版、发行与国际接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在传播上使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信息。

二、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显示[6]: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统计的我国各学科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情况,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4164种中文科技期刊共发表可被引论文122.02万篇,涉及60个专业学科,其中农业领域有9个学科入选,包括畜牧兽医科学发文占比2.42%、农艺学发文占比1.79%、园艺学发文占比1.39%、林学发文占比1%、植物保护学发文占比0.91%、生物学发文占比0.77%、农业基础科学发文占比0.72%、农业工程发文占比0.59%、水产学发文占比0.41%,总共发文量占比10%;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统计的我国2020年各学科“国际影响力TOP期刊”中文科技期刊部分的情况,共有39个学科的116种中文科技期刊入选,其中农业领域有6个学科的8种农业科技期刊入选,分别是农业工程2种、农业基础科学2种、农业科学综合1种、农艺学1种、林学1种,植物保护学1种。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逾5000种,但是农业类核心科技期刊不足300种,农业科技期刊在“国际影响力TOP期刊”中的占比也不足。因此,农业科技期刊要拓展国际化受众,扩大国际化传播范围,助力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迈向科技期刊强国。

三、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研对象和内容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影响因素,探究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的措施,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面向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主辦的农业及相关领域科技期刊(包含高校学报)的编辑开展随机问卷调研,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科学出版集团、TrendMD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交流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工作,涉及相关高校学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以及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共54种,其中农业科技期刊(包含相关高校学报)51种,占比94.44%,并获取有效问卷68份,涵盖农艺学与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等学科。

(二)调研分析

1.编辑从业时间

调研显示如图1,在笔者调研的农业科技期刊中,编辑从业时间涵盖5个阶段:5年内;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编辑从业时间5年以内(含5年)的占比32.85%,6—10年(含10年)的占比12.86%,11—15年(含15年)的占比24.29%,16—20年(含20年)的占比10%,20年以上的占比20%。其中,编辑从业时间5年以上的占比67.15%,从业时间较长,编辑出版实务经验较丰富。

2.科技期刊基本情况

据调研问卷统计,参与调研的17种高校学报基本情况如表1:截至笔者调查日,有58.82%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有64.71%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有76.47%被Scopus等国外数据库收录;刊期包括双月刊9种(52.94%)、月刊4种(23.53%),季刊4种(23.53%)。其中,《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是目前我国农业类高校学报中唯一的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也是我国农业行业中创刊最早、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英文科技期刊。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粮油食品为特色的科技期刊;《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设以水产、食品与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固定栏目;部分相关高校学报在策划组稿上体现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特点。

据调研问卷统计,参与调研的37种科技期刊主要涉及农业、林业等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以及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体现与农业学科相交叉的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等,如表2所示。其中:刊期包含半月刊(2.71%)、月刊(43.24%)、双月刊(32.43%)、季刊(21.62%);有54.05%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有67.57%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有78.38%被Scopus等国外数据库收录。值得一提的是,被调研的相关高校学报及农业科技期刊等都建设有网站,便于作者在线投稿和国内外读者查阅。同时,《管理科学学报》是全国性管理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而非农业科技期刊,在2012年至2021年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对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调研结果

基于调研问卷分析,笔者发现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影响因素按反馈的比例依次为选题、稿源占比29%,作者、编委、审稿人占比26%,期刊的语言因素占比21%,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占比20%,其他因素占比4%,如图2所示。

据此结果,笔者总结出四点启示。第一,农业科技期刊应从提高选题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来增加国际论文占比,通过发挥主编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前瞻性来发掘优质选题,以主编组织和号召来吸引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并鼓励编辑积极主动做好作者工作,联合各方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实现期刊国际化。第二,农业科技期刊应通过提高作者、编委和审稿人的国际化程度来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面向全球招募编委尤其是青年编委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组稿、审稿,发挥编委群体的国际化作用。第三,农业科技期刊应通过中英双语结合来拓展传播受众。具体而言,农业科技期刊或立足中文版,拓展英文版,或将重点英文版内容翻译成中文版内容,实现双语同步,并发挥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第四,农业科技期刊应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借助国际大型网络数据库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曝光度,打造期刊集群,以亮点期刊带动集群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期刊品牌,从而加快传播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信息,提升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化水平。

基于调研问卷分析,笔者发现农业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措施按反馈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加国际稿源占比19%,加入权威数据库占比18%,加大期刊宣传占比16%,配合一流学科建设占比13%,培训编辑队伍占比12%,拓展运营手段占比12%,建议政策引导占比8%,其他占比2%。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措施分别是增加国际稿源、加入权威数据库、加大期刊宣传,如图3所示。

笔者发现,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图2)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措施(图3)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增加国际稿源来提高选题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增加国际论文占比,也就是说,通过鼓励编辑主动参加区域性、全球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期刊宣传,对国际投稿制订优稿优酬策略,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国际稿源。第二,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加入权威数据库,加大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力度,鼓励编辑积极与国内外期刊相关的重点专业高校、学会等机构加强联系,借助国际大型网络数据库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三,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配合一流学科建设,招募符合期刊宗旨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作者、审稿人、编委来提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定期邀约国外编委和著名学者为期刊撰写前沿、热点内容,且通过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和审稿人追踪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刊发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当前,国际上众多的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积极适应学术交流模式的变革,遵从开放科学的要求,围绕开放科学的流程,变革传统运营模式,探索新的期刊定位,采用开放获取的模式,扩大国际影响力。开放科学被认为是在学术自由、研究诚信和科学卓越基本原则之上确立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11]。开放获取作为开放科学运动的一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最新的科研成果。具体来说,作者的论文被开放获取的期刊接受后即可在线出版,既加快了科研成果发表的速度,又不受付费订阅的限制,便于广大读者下载和阅读。文章也围绕开放获取对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有54.29%的被调研群体认为开放获取能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有44.29%的则反馈不一定;仅有1.42%的选择不能。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开放获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资金以及人们的认知等不同而导致的。

四、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

笔者基于调研问卷的结果和分析,结合在工作实践中个人的思考,并与同行专家学者交流,梳理出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拓语言国际化渠道

语言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期刊语言国际化既有利于国际检索系统的收录及讀者的阅读,又有利于学术交流,目前国际学术交流普遍使用的语言仍为英语[12]。《意见》提出,“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外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中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支持学术期刊根据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需要创办外文或双语学术期刊”[1],以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

目前,有部分中文科技期刊或将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翻译成英文,转化为混合型中文内容出版,或将原来创办的中文版转变为英文版。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主管的《中国农业经济评论》(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AER)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merald合作,从2008年开始改版为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并借助国际大型网络数据库推广平台,如国外SCI、EI等数据库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a STM Focus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二)建立国际化编委会

《意见》提出,“支持学术期刊根据发展需要选聘海外共同主编,适度增加编委会国际编委比例,充分发挥海外共同主编和国际编委在组稿、审稿、推介等方面的支持作用”[1]。目前,我国诸多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聘请有国内外主编、副主编开展出版工作,实现学科知识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其中,国内主(副主)编主要负责国内高水平稿件的开发,国外主(副主)编主要负责国外高水平稿件的开发,协同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共建国际一流期刊。

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需要发挥国际编委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办刊过程,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创造性,增加国际化的作者与稿源,强化国际化的审稿与出版、宣传等[13]。具体来说,农业科技期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鼓励编委参与组织召开行业国际学术论坛,充分发挥国内编委的国际影响力,邀请相关学科的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进入编委会,参与期刊的审稿、供稿、稿件润色等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广泛关注、主动联系海内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拓展读者群和作者群,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三)与国内外出版机构合作

农业科技期刊可以根据国际化出版的要求,打造集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国际化出版与宣传平台,并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例如:由科学出版社和Elsevier共同投资成立的科爱(KeAi)出版公司出版超过百种英文科技期刊,囊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等学科;1807年创办的Wiley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科学院等出版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出版多本科技期刊;中国科学出版社自1954年成立,作为全球出版50强之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表了大量重要科研成果,主办了高端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2年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四[14]。此外,农业科技期刊还要明确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被SCI、EI、Scopus等重要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是扩大科技期刊宣传的重要方式但不能唯SCI论[15-16]。

(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应遵循期刊发展的共性和规律,一方面要通过提升编委会和作者的国际化水平来吸引高质量的稿源,以期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另一方面要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学术号召力来提升内在实力,促进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基于此,农业科技期刊应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加强内容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非优势学科、细分学科、交叉学科专业领域专题的发掘,追蹤学科前沿,多途径地组织高质量学术论文,并面向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促进期刊发展。例如:《摩擦(英文)》(Friction)创刊于2013年,是我国第一本专门反映摩擦学领域最新成果的英文科技期刊,以清华大学摩擦学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学术支撑,围绕重点领域突出学科化,高度重视学科热点专题策划,在服务学科发展的同时推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17];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涉及中国农业大学全部6个A+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包括农业工程、畜牧学、兽医学、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布局期刊的发展,聚焦生物医学学科专业独立创办了《实验医学杂志》《普通生物学杂志》和《细胞生物学杂志》3本高水平期刊,获得了世界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18]。

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面,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期刊刊群,开展探索实践。例如: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国内权威农业科技期刊构建了由中国农业大学主管的“中国农业期刊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农业领域学术团体的投稿并刊登了他们的优秀成果,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19];在国际上,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IEEE Microwave Magazine等多本科技期刊的出版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是Science期刊的主办者和出版者[20]。

五、结语

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与其他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具有共性,笔者通过调研、综述编辑同行的研究结果,发现业界对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普遍共识包括依托国家高端智库和高校师资优势来提高选题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增加国际论文占比;提高作者、编委与审稿人的国际化程度,提升期刊论文质量;提高办刊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借助国际大型网络数据库与国际化检索系统等,提升期刊内容的国际化和受众的国际化。

在期刊内容的国际化方面,农业科技期刊既要将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到国外,也要为国内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等其他受众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和启发。农业科技期刊不但要推动理论创新,也要探索前沿技术,还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业科技期刊必须找准期刊定位,不断打造特色栏目,建设学术原地,瞄准农业工程攻关项目研究成果、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进行组稿约稿,挖掘稿源新的增长点。

在受众的国际化方面,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扩大受众群体、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来拓展传播途径,以多元化的渠道来提高期刊影响力[21]。农业科技期刊应鼓励编辑开阔国际化思维,采用引人入胜的新媒体传播推广形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当前,开放科研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知识组织和传播作用,农业科技期刊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开放获取的作用,促进期刊数字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5-18)[2024-02-20].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106/t20210623_4514.html.

[2]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全球工程前沿202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全球工程前沿202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項目组.全球工程前沿202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7]高虹.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的动态演进及主要内容[J].科技与出版,2019(10):41-46.

[8]朴长戈,吴昊南.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17(17):16-17.

[9]杨惠,吴婷.深化改革,创一流科技期刊: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之路[J].出版广角,2019(02):6-9.

[10]余溢文.高校学报传播现状与传播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入选“卓越计划”的几种高校学报[J].中国传媒科技,2022(09):7-9.

[11]UNESCO,AZOULAY A.Certified Copy of the 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EB/OL].(2022-03-29)[2024-02-20].https://unesdoc.unesco.org/ark:/

48223/pf0000381148.

[12]任胜利,王宝庆,严谨,等.1997年《Nature》载文和引文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02):111-113.

[13]李雪,赵一方,王少朋,等.科技期刊编委国际化分析与策略研究:以海洋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0):1066-1072.

[14]MAIGOO.世界十大学术期刊出版商[EB/OL].(2022-11-14)[2024-02-20].https://www.maigoo.com/top/429618.html.

[15]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 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04):331-336.

[16]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02):229-230.

[17]徐军,陈禾,张敏.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与实践:以Friction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8):853-859.

[18]张广萌,张莉,陈禾,等.国外典型高校出版社期刊学科专业布局对比研究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6):806-812.

[19]吕晓梅,刘迎春,杨爱东,等.我国农业期刊集群化发展实践及其创新模式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6):700-707.

[20]姚银坤.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投资、人才:稳健发展中国科技期刊提升文化实力[J].学报编辑论丛,2021(00):100-106.

[21]张莹,李自乐,郭宸孜,等.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Science &Applications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1):53-59.

猜你喜欢
开放获取编辑出版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科学数据资源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