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路径研究

2024-04-22 09:54刘梦王婷婷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高校图书馆

刘梦 王婷婷

[摘要]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而言,高校图书馆建设尤其是科研数据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开放科学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路径发生了较大改变,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等,探讨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加强科研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构建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培育专业化科研数据管理团队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路径,为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科学;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路径

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持机构,承担着科研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科研数据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资源,对提高科研质量、推动学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科研数据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1]。随着科研数据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数据治理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2]。

一、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具有多样性、时效性和规模大的特点,对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科研数据的生命周期[3]、贮存等强调了信息资源的更迭,突出了图书馆面临的文献老化、利用率低、存储空间紧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加强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必要性[4]。同时,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的应用价值,这也需要高校图书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尽可能地确保读者获取信息的最大价值,降低科研数据的应用成本,保障科研数据的质量。此外,在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的治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结构理论等强调核心资源建设与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完整学科拼图理论指出信息共享过程应尽可能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这是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重要环节。

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中的科研数据生成速度越来越快,数据类型也越发复杂,数据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对数据的应用呈现价值大、密度低的特点。因此,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理各类科研数据,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科研数据的系统分类,主要可分为资源、用户、业务、管理四大类。可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据分散,难以整合和共享。由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分散性和碎片化特点,科研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个学科实验室和个人电脑中,不同学科、不同项目产生的科研数据也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数据分散、难以整合和共享,不利于科研数据的综合利用。第二,数据质量不稳定,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科研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但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对科研数据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机制,导致科研数据质量不稳定。第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不足。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缺乏有效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导致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存在数据泄露、侵权和滥用等风险。第四,数据管理和利用缺乏规范和标准。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利用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但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数据管理无序、利用效率较低的情况。

(三)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技术和资源方面的挑战。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包括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网络传输和安全技术等,而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投入不足和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二,机构文化和合作的问题。科研数据治理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但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和合作壁垒等问题,这对机构文化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挑战,而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机构文化和学术合作机制还未形成,导致科研数据治理面临合作难题。第三,法规和政策的约束。科研数据受到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相关部门要开展合作,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的合规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高校图书馆也要对科研数据进行合规治理。

(四)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职能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信息服务、社会教育、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等都是圖书馆必须具备的职能,尤其是提供信息服务更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能。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具有信息资源动态性特点。然而,科研数据大多散落在各个学科组织、实验中心等不同机构[5],这对信息的交换、流程,信息价值的深层挖掘、利用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利用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需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与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质量工作的现实逻辑。

二、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的路径

(一)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依据科研数据的性质、用途等特点,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明确不同类别数据的管理标准和要求,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科研数据的组织、储存和访问,提高科研数据的可管理性、可重复性和可共享性。高校图书馆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有以下关键步骤。

第一,确定科研数据分类的原则和标准。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科研数据的特征和用途进行分类,如按照数据类型(文本、图像、视频等)、数据来源(实验、观测、调查等)、数据实体(生物样本、仪器设备等)等进行分类。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制订数据命名规范、数据采集标准等,确保数据分类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第二,设计科研数据结构和关系模型。高校图书馆应就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数据结构和关系模型,以便数据的组织和检索。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建立层次结构、网络结构或者关系型结构等不同的数据模型。第三,制订科研数据存储和备份策略。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是数据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高校图书馆需要制订科研数据存储和备份策略,确保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及时恢复,并采用本地存储、云存储等多种方式,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测试,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第四,建立科研数据访问和共享机制。科研数据的共享与交流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就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建立灵活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共享机制。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权限管理、数据发布平台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合理使用和共享。第五,制订科研数据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科研数据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高校图书馆要制订科研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数据管理原则和方法、数据安全与合规等方面,以提升其数据管理能力和意识。

(二)加强科研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高校图书馆对科研数据的分类管理可以根据数据的敏感性、机密性和重要性等因素,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别,并根据不同等级或类别的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首先,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的关键是确立明确的分类标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和科研数据的性质,高校图书馆可以制订一套适用于本领域的数据分类标准,通过明确的分类标准,对科研数据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其次,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需要制订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规范。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等级或类别,制订详细的管理流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并建立相应的权限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特定等级或类别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是高校图书馆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在科研数据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备份、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以应对数据泄露或丢失的潜在风险。最后,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和评估。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对科研数据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复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落实。总之,高校图书馆建立科研数据分类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科研数据的合规使用和保护,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而明确的分类标准、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数据的管理效能和安全性,促进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构建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在当前科研环境下,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服务,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数据进行分类,方便读者检索和利用数据,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共享性。高校图书馆建立严格的科研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加密敏感数据、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并采取技术手段防止数据泄露和损坏,是确保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的构建需要注重合作与共建,高校图书馆应鼓励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读者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和维护,共同分享数据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互相借鉴和学习[6]。以此为基础,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平台将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四)培育专业化科研数据管理团队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科研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专业化的科研数据管理团队,为数据治理提供专业支持。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拥有一批具备科研数据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数据分析能力、熟练运用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能力,并且了解图书馆的特殊需求和业务流程。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科研数据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效率。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现有馆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课程、参加行业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可以让馆员掌握最新的科研数据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整理和利用图书馆数据的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和学科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7],通过与信息科学、数据管理等学科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引入各种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和技术,为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团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最后,高校图书馆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高校图书馆应鼓励馆员互相学习、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分享经验和成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培育专业化科研数据管理团队,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科研数据管理需求,提供更精准、便捷的科研数据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随着科研数据的不断增长和科研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要持续关注科研数据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和优化科研数据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科研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獻]

[1]刘琼,刘桂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计划服务框架构建与解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04):21-31.

[2]刘欢.基础教育数据治理模型构建与底层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杨乐,颜石磊,李洪波.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研究和数据知识库理论架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9(01):91-97.

[4]李琳.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与路径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03):29-33.

[5]范炜.走向开放关联的图书馆数据[J].图书情报知识,2012(03):94-102.

[6]徐志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创新途径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36-37.

[7]李杉杉,高莹莹,鲍志彦.高校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8(02):101-105.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高校图书馆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