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视角下MBTI测试热潮探析

2024-04-22 09:54赵悦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

赵悦

[摘要]MBTI测试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作为一种能帮助用户快速获得自我认知的工具,MBTI测试在短时间内迅速火爆。笔者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MBTI测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因。MBTI测试风靡一时之余,也暴露了因过度标签化所产生的刻板印象、青年群体的身份焦虑等负面问题。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MBTI测试,以动态的视角审视自我,拓宽自我了解渠道,完善自我认知。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MBTI;心理动因;自我认知

一、何为MBTI?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分类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Katherine Cook Briggs提出的。该理论模型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旨在对个体性格特征进行系统性的划分与描述。MBTI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诞生,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MBTI逐渐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社交、娱乐、职场等多个领域。1997年,我国心理学教授苗丹民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的学者合作翻译了MBTI-G量表,将MBTI引入国内学界视野。

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对人们的性格类型进行划分,包括外倾(extroversion)和内倾(introversion)两种心态,以及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on)四种心理功能。不同的心态与心理功能两两组合,就会产生8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进一步排列组合后则产生16种不同的心理类型。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于阐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以及面对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各种人格类型的表现[1]。

二、MBTI测试热潮现象

(一)火爆程度

据《卫报》估计,自1960年以来,全球约5000万人参加MBTI测试,且每年仍以约200万新增的速度扩充。相关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超过80%曾参与过MBTI测评[2]。以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微博为例,微博话题#MBTI#的阅读量已经超过40亿次,话题的讨论次数也达到93万。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MBTI测试的火爆是典型的网络迷因传播。“迷因”一词是1976年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在互联网时代,迷因用来形容网上迅速传播并不断变化的内容单元。在完成MBTI人格类型测试后,参与者倾向于将测试结果发布至社交媒体平台。同时,网络上还出现了大量以“MBTI人格类型”为主题的二次创作的表情包和图片,在人们的社交互动中不断进行迷因传播。MBTI测试的迷因传播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病毒式的复制传播。用户使用“拼接”“恶搞”“同构”等手段,通过漫画、文字、表情包等形式将MBTI的16种心理类型进行开放式的符号编码和阐述,并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由此在社交平台用户互动中出现了“万物皆MBTI”的网络热梗以及大量的meme图。

(二)形成MBTI亚文化社群

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指出,粉丝对文化的接受并不会在孤立中进行,他们“喜欢和彼此在一起的感觉”。而MBTI在互联网平台中庞大的用户数量与讨论量促成MBTI亚文化社群的组建,社群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互动频繁,形成了基于MBTI的人格认同和文化归属。

以MBTI豆瓣小组为例,该小组的特点在于成员寻求共鸣和共同理解。小组成员构成多元,发布的内容包括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成员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小组成员围绕热点事件展开讨论,通过从不同MBTI人格特点的角度讨论该事件,或者寻求相同人格成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小组成员还会分享具体的MBTI测试内容,如人格类型解读、测试链接、心得体验等。经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共情与认知上的共识加深,从而形成产生共识—分享共识—加深共识的互动循环[3]。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小组成员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三)作为新型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是社交媒体经济学的概念,由美国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提出,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后来也用来衡量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倾向。这一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的内容代表并定义了个体自己,所以个体会比较倾向于分享那些使自身形象更理想化的内容[4]。而MBTI测试的兴起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社交货币,人们在社交平台中的互动交流围绕“你是什么人格类型?”展开,但人们并不关注测试結果,更多的是通过这一话题打破社交壁垒,融入不同圈层,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参与话题的讨论,人们可以获得乐趣,增强自己在互动中的个性展示。

经过观察,笔者发现许多人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的个人介绍中会标明自己的MBTI人格类型。可以说,人们只需要通过MBTI测试,了解自身人格特质,就可以将MBTI测试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使用。

三、传播心理学视角下MBTI测试热潮的原因分析

(一)巴纳姆效应

MBTI之所以拥有众多拥护者,并且许多人对MBTI测试结果深信不疑,都深受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指人们倾向于认为一种模糊而普遍的人格描绘能够精确地揭示自身的特质,那些含义模糊、范围广泛的形容词往往容易被人们接受,并深信不疑地认为这些描绘中所阐述的即为自身所具备的特质。MBTI测试不仅提供给人们谈资,还以测试结果增强了被测者的自我认可,通过笼统的表述使被测者实现自我美化和自我确认,满足了被测者对自我认可的主体性需求。可以说,任何性格测试都会应用到巴纳姆效应,MBTI测试结果是用户做过大量题目后得出的,用户在付出时间成本后,会更加倾向于认可做题后的答案,相比其他性格测试,MBTI测试结果会让人感觉可信度较高。

(二)自我认知需要

根据自我发展理论,个体的自我认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形成都是在媒介设置的社会规范和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在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的交往中,个体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身份认同。而MBTI测试也满足了人们自我认可的主体性需要。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是自我呈现、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而MBTI测试的结果往往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如腼腆、敏感、追求完美但自卑的INFP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学家”[5]。此外,在网络社群互动中,MBTI趣缘群体根据不同的人格特点创造出各种有趣的绰号,如ENFP被称作“快乐小狗”,ENFJ则被称为“小太阳”等。MBTI趣缘群体通过MBTI测试获得个人性格的“被描述”和“被解释”,由此加强了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满足了对性格探索和自我确认的需求。

(三)共情与圈层归属

MBTI测试最早登上热搜是谷爱凌回复网友问她的MBTI类型,她公布了自己的INTJ性格的测试结果,并说:“我一直说我是内向的一个人,然后大家都不相信。”一时间,全网的INTJ性格者都开始陷入狂欢:“我和谷爱凌是一种类型的人!”而没测过MBTI的网友们也纷纷跟风进行MBTI测试。谷爱凌作为一位知名人物,其MBTI测试结果让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获得了高度的情感共鸣。

格蒙特·鲍曼认为,当代社会中群体身份的界定标志正逐步被流动性、不稳定性和个人主义所替代,以往人们通过宗教、家族和企业来确认自身身份,而如今,人们并非不再需要依赖于群体,而是期望实现更为精细的划分。MBTI的16种不同心理类型将人们分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圈层群体,人们在自己的圈层中能够获得认可。而这些圈层存在一定的“准入”机制,要求成员掌握特定的“文化和语言”,以便能够参与圈层内的讨论和交流,同时,圈层成员也会有意识地强调自己所在圈层的特质与差别[6]。因此,这些圈层是稳定的且具有一定“私密性”的,这使得在强流动性的社会互动中的青年群体获得了社会归属感。

(四)个人形象展演

标签化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其喜欢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标签来代表自己,如二次元、斜杠青年等,甚至会根据穿衣打扮或者爱听什么音乐来定义自己。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展示个人形象的重要平台。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以及展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影响其他人对其形象的看法。MBTI测试结果一方面是标注自己的性格特性,另一方面则是对个人形象的展演。

在某种程度上,MBTI测试结果不仅在表达“我是谁”,还传递“我希望成为谁”以及“我希望他人认为我是谁”的想法。而这种个人形象展演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身处环境再次进行MBTI测试,以转换个人性格标签,而这种转换是人为建构的,实际上是人为的“展演”[5]。人们可以完全自主掌控信息的发布,可以选择性地展示那些更容易获得认可的部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整饰自己的前台形象,让自身融入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圈层中,建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价值,有效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E·卡茨从受众角度出发,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与媒介接触的动因以及需求满足状况进行了深入解析。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大众传播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的角度,强调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有选择地接触和接收媒介内容。MBTI测试作为性格评估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个体深化对自身人格特质的理解。该测试涵盖认知、情感、决策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个体的兴趣偏好和性格特点,强调个体差异,并揭示人们在认知偏好上的多样性。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的人格特点,而非一味迎合社会对“正常”行为的期待。

MBTI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使用工具的动机和心理需求,使人们获得对自我理解的满足感。此外,随着MBTI测试的普及,相关的延伸产品如表情包、漫画等也应运而生。这些产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MBTI测试结果,使人们以娱乐的心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尤其在青年群体中,这些延伸产品备受欢迎,满足了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娱乐需求。

四、MBTI测试热潮的反思

(一)因过度标签化所产生的刻板印象

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中写道:“我们也要知道,科学只是一种心理态度、一种人类思维形式,并不是生命的结论。”尽管各类人格测验对我们了解自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美无瑕[5]。当我们得知自己的性格类型,可能会在主观上产生认知偏差。例如,某人根据测试结果确立了自己是内向型人格的观念,那么在后续的行为观察与分析中,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这一结论相矛盾的信息。这样的心理倾向是难以察觉的,因为个体总是不自觉地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而过度相信MBTI测试结果会导致我们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将个体简单粗暴地归为某一类别。一旦对某个群体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我们便可能对他们进行极致的区隔和标签化。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反而会加深对他人的偏见和误解。一旦对某个群体产生了强烈认同,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单一的区隔划分和刻板印象的产生。当人们习惯用既定的解释路径指导行动,甚至塑造自我,则会被标签所束缚,导致“工具”变成“枷锁”,最终形成绝对的自我标签和持久的刻板印象。

(二)青年群体的身份焦虑

现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在社会中扮演多样化角色的可能性。这使得人们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往往感到困惑与迷茫。加之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的生活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这加剧了人们对既定身份的质疑。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平台的“主角”,被大量且多变的网络亚文化包围,难免出现身份归属感的缺失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确定,容易处于一种害怕失去身份、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情绪当中。MBTI测试在互联网平台的盛行,固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寻自我之路的方式,但青年群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身份焦虑并非简单的一纸测试所能解决。尤其是青年群体在自我认知发展阶段遇到鄙视链等问题时,会再次对自我定位产生怀疑,产生新的身份焦虑。性格是流动的,并非一成不变,不是仅仅只用几个字母、几个标签、几句宽泛的话语就能够概括的,没有任何测试能够清晰地解答人们关于“我是谁”的疑惑。如果青年群体单纯通过MBTI测试获得自我认知,僵化地使用工具,忽视自身的能动性,不仅不能解决自我认知的危机,还会陷入更大的身份焦虑之中。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诸如MBTI人格类型测试的类似工具繁多,对MBTI测试的认可并进行二次或多次创作传播,体现青年群体价值多元的理念,也是其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MBTI以其独特的测试结果提升了网络社交互动的趣味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娱乐式的自我认知手段,推动了我国流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潜在的经济牟利、过度娱乐化,以及让青年群体陷入标签化刻板印象和身份困惑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对青年群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引导,通过科学引导,使其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看待MBTI测试结果,避免过分依赖或过分解读。青年群体也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与辨识能力,以科学的理念发掘自身独特性,用动态的眼光进行自我剖析,不断拓宽对自身的认知边界。

[参考文献]

[1]邢卜文,李安琪,张鹏瑶,等.数读 | MBTI理论视角下人格类型对社交媒体中交往状况的影响探析:以微博账号“MBTImemes”为例[EB/OL].(2022-05-13)[2024-01-13].https://mp.weixin.qq.com/s/kA1fipwpHcLBM686LnBBXQ.

[2]Niga .MBTI人格测试:严谨科学or赛博玄学?[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2(07):90-91.

[3]王智平,王子涵.互动仪式链视角下MBTI人格测试网络社群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19):84-88.

[4]姚亚南,仇然.身份锚定与话题分享:从《太阳的后裔》热播看自我建构与社交货币[J].青年记者,2016(27):68-69.

[5]張浩然.你是哪种性格?MBTI测试风靡下的社交心理学[EB/OL].(2022-04-15)[2024-01-13].https://

new.qq.com/rain/a/20220415A0649X00.

[6]赵若彤.身份的困惑与锚定:MBTI测试中的网络迷因[J].科技传播,2022(15):140-142.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
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求的角度解读《丑小鸭》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调查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荆棘鸟》中的体现
《七天》与《变形记》的比较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