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2024-04-22 21:32郭伟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

郭伟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文章在探讨融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融媒体;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群体,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融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融媒体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本质上讲,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和方式。融媒体突破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单一形态的限制,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互动化和智能化。在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中,融媒体的应用尤为关键。这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通过该传播体系,高职院校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还可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2]。融媒体强调媒介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体验,能够实现信息的灵活、便捷和高效传播。因此,高职院校应用融媒体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融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

在融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傳播呈现多元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第一,多元性。多元性体现在融媒体运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立体、生动的感官体验。这种多媒体元素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传播内容,还使受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互动性。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平台,受众能够实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还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受众的互动中焕发新的活力。第三,个性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媒体能够对受众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个性化推荐。这种个性化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还使受众能够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内容,从而增强传播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相辅相成,增强了融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3]。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传承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其对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应用融媒体,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4]。

(二)创新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应用融媒体有利于创新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而融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为高职院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通过应用融媒体,高职院校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融媒体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在线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化素养。

(三)开阔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通过应用融媒体开展跨文化传播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世界各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融媒体引进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教育资源,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这种双向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包容心态。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及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当前,高职院校在应用融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内容浅显、缺乏深度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入阐释。同时,传播内容也缺乏广度,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片面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知识的需求。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应用校园融媒体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并没有对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进行深入剖析。这种浅尝辄止的传播方式无法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也就难以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5]。

(二)传播方式单一陈旧

在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但一些高职院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仍沿用单一、陈旧的方式方法,往往只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单向灌输。这种单一、陈旧的传播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时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和交流。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还限制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在融媒体视域下,为了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一套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虽然开展了相关的传播活动,但是对活动的效果和影响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同时,部分高职院校也缺乏对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情况的及时了解,无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这种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的情况不仅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而且制约了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质量的提升。

四、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丰富传播内容,提升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注重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我国传统节日为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讲座、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和创造性转化。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影视制作、文学创作等相关课程,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沙龙、读书会、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高职院校应积极应用融媒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网络渠道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讯、文章、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来打造沉浸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场所。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学生在线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与校外文化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项目。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传播能力

高职院校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融媒体传播技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具有融媒体传播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并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培养一支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队伍。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人才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和质量,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成果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等奖项,激发学生参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与企业等外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联动机制。通过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五、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肩负重要的责任。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高职院校应通过丰富传播内容、利用融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等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动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隋林书.基于融媒体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3(24): 111-113.

[2]王静,谭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措施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36-39.

[3]梁月,梁加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新疆職业教育研究,2023(03): 25-28.

[4]蔡亚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J].秦智,2023(08):112-114.

[5]沈芳芳,鲁学冬.“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困境与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2):60-62.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