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22 10:41周肖舒霍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双创育人人才

周肖舒,霍楷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当前,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孵化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2],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重新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价值,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1 研究综述

1.1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也不断发挥着改革引领作用。清华大学将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分学科、分阶段地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科教学,以此兼顾学生知识水平与创新创业技能的提高。东北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之一,主要通过“创新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学院为基础开设了创业实践基地[3]。浙江大学不断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同时牵头联合全国高校和社会机构成立了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以协同共享助力教育公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2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起步较早,其经验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生态中注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美国高校与企业、校友会合作,搭建社会基金会,为高校师生提供针对性的投资。2018 年到2020年,美国每年达成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项目稳定在5 000 项左右。法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包含3 个方面:企业家精神教育、创业情境教育和创业文化教育[4]。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应立足我国国情,总结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2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困境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1997—2002 年的萌芽时期、2002—2014 年的探索时期以及 2014年至今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5],经过不断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要培育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明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理念滞后、融合不足、效率低下、评价单一4 个方面,如图1 所示。

图1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困境

2.1 理念滞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质量人才,这要求高校具有先进的理念和价值定位。然而从实施现状来看,高校仍存在对创新创业理念、价值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双创”教育表现出形式化、功利化等特点,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学科属性。在师资层面,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导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实战经验,但是当前高校缺乏兼具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经历的导师。在学生层面,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观念培养和实践训练,很少能运用创新思维、商业逻辑思考问题[6]。滞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2.2 融合不足: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7]。首先,部分高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育生态体系,课程设置仍以理论知识为主。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课,导致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其次,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专创融合”不足,“双创”教育课程内容保守,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拓展,无法将其与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衔接不到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强国发展战略需求。如何将“双创”教育贯穿专业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相辅相成的良性教育生态,是当前高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3 效率低下: 联动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学活动兼具专业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需关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研究[8]。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多元主体联动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高校与多元主体缺乏协作[9]。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得到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指导,高校希望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支持和实践岗位,二者目标不一致,难以协同发展。高校还存在高产出、低转化的问题,部分高校未将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未对学生科研成果的后期转化进行跟踪、指导、帮扶[10],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受到重视,科技成果难以投入实践和量产。

2.4 评价单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一套系统性、可量化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然而,部分高校评价标准较为抽象,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同时随着创新创业相关竞赛的举办,部分高校、企业以竞赛获奖结果为标准评价“双创”实施效果。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化评价导致部分高校“双创”教育功利化。院校发展、学科发展、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奖学金评定围绕竞赛成绩开展,无法真正发挥“双创”教育的育人价值。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标准滞后于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亟须高校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在实践探索中发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优化体系。

3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始终是育人,面对当前“双创”教育实施的困境,高校应以育人为基点,目标—内容—方法—条件—评价五步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理念、素养、创新、过程、成果5 个维度能力的提升,以此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求的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如图2 所示。

3.1 目标:价值塑造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要求高校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科学前沿的理念是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基础。首先,高校要立足时代前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内涵。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再次,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双创”观念,培养学生将商业逻辑、创新思维与自身专业结合的能力,不断强化其创新思维。最后,高校应打造独特的创业文化[11],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3.2 内容:体系优化

高校应顺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改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第一,高校应聚焦“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将“双创”教育与不同学科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以通识课、选修课、专业课、实践课4 个模块构成的全方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构建系统化的高校“双创”教学新体系。第二,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应加大教师团队培养的力度,激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高校还应加大专职教师引进的力度,聘请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等活动,分享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理念。

3.3 方法:寓教于赛

创新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首先,高校应持续推进各类竞赛的有序开展,寓教于赛、以赛助教、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形成以创新创业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高校应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持续推进学生竞赛成果转化。其次,高校应大力支持师生共建创新创业团队,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竞赛引导“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团队。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12]。因此,高校还应鼓励院校各级、各专业、各学科学生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3]。最后,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成功的模范人物分享经验并参与指导,培养学生关注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质量,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

3.4 条件:资源保障

政府、企业、高校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主体。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推动“双创”教育应以政策为引领,以产业支持为保障,以高校师生为“双创”母体,以科研团队为指导,形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如图3 所示。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双创”链条。政府应以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为学生提供能力锻炼的平台[14]。企业应正确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利用产业资源为高校科研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实践机会。高校应提高师生团队的收益分配,支持师生实现“双创”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建立“科技投资 + 孵化成长 + 产业赋能”的“双创”平台,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基地。高校要加强部门协调,为学生组织专业学习、技能实操、实践体验、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活动,还应依托平台保护学生知识产权并持续跟进项目孵化融资等工作。师生可以通过平台与企业对接,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活力,营造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图3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3.5 评价:评价激励

当前,高校亟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健全立体、综合的多元主体联动评价体系。多元主体联动的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以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三者为主体。第一,教师是评价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高校应建立“双创”教育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注重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对教师“双创”能力和成果的考核评定,加大对教师“双创”教育科研经费的支持。第二,围绕学生这一重要主体,应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调动学生的创新主动性,改革评价方式,增加个性化评价模块,例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逻辑等。外部评价的主体以政府、企业、学生家长为主。高校“双创”教育成果的评价要将在校生创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作为考核标准。此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的评估也是高校“双创”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观测点,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信息平台,持续跟进用人单位反馈,以评价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从价值塑造—体系优化—寓教于赛—资源保障—评价激励五步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文化品牌;其次要推进教学体系革新和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再次,应推动创新创业相关竞赛高效开展,寓教于赛、以赛助教、以赛促学;然后亟须构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投资 + 孵化成长 + 产业赋能”的创新创业平台;最后还应完善多元主体联动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学生理念、素养、创新、过程、成果5 个维度能力的提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