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电优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4-22 10:41高艳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共创师生学院

高艳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自2015 年开始,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多部门先后发布了周密而富有层次的政策措施,激励、保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并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2023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1],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优化和发展的思考,既是人才培养现实所需,也是未来国家发展之要。

一直以来,各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逐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从学科竞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平台建设、人才评价机制等层面构建了适合不同学生培养层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为例,介绍“智电优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和实践成效。

1 价值共创理念

价值共创,即价值共同创造,该思想最早诞生于经济领域,源于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理论,由学者Prahalad 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突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由二元对立关系扩展到网络生态共生;在教育领域,高校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过程,价值共创的关键在于价值主体之间的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的持续互动[2]。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元主体,价值生成同样有同步性和交互性,价值共创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有着较好的参考和实践意义。

2 “智电优创”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1 基本思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基于价值共创的教育启示,围绕学院学科优势和“智能+”专业建设特色,形成“师生共创·学科交融·强专之能·赋创之智”的人才培养理念,启迪师生创新、创业、创造智慧;积极构建以教“启智”、以行“扶智”、以赛“践智”、以言“拓智”、以思“优智”的“智电优创”育才模式(见图1),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拓展育人品牌效应,推进学院创新育人体系的提优增质和稳步发展。

图1 “智电优创”协同育人模式基本框架

2.2 发展目标

2.2.1 “多元化”师资团队优化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3],当前专业教师、团委干部、辅导员等均承担一定的“双创”教育指导工作,但无论是在教学层面还是在指导服务层面,都存在力量分散、合作松散的情况,亟须加强团队建设和师资库构建,形成更加紧密、“多元化”的教育指导团队;同时,校内教师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研究,但在创业实战、技术应用和商业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教师能力素养的不足成为制约高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4]。“智电优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竞标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方式,以学科竞赛、创新拓展和创业孵化为着力点,激励不同学科、不同身份、校内校外的师资力量融合成项目化育人团队,学院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加强团队考评体系的科学构建,保障多元化师资育人团队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2.2.2 “多维度”创业指导服务升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性、长效性工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服务具有普及性要求,而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实效性的体现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构建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发展很有必要[5]。学院通过“启智—扶智—践智—拓智—优智”的多维度指导服务体系,深化实践导向,形成“指导功能链”[6],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持续性、精准化指导教育和支持,并实现人才培养“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发展成效。

2.2.3 “多面向”协同共创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校内工程,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培养其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如何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需求,构建校、政、企、社协作机制,从育人理念、发展模式、培养机制、激励保障等角度寻求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7]。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受到教育,也要让教师获得能力的提升,让合作的校友、企业、单位等有所收益,形成群策群力、协同共创的可持续创业指导育人格局。

3 “智电优创”育人模式的工作实践

3.1 强化教学,以教“启智”

新时期,“专创融合”理念在各高校人才培养中深入人心,该理念侧重融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素养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学院结合“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组建由学科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辅和实验室人员等组成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贯通各专业系室和教辅、学生工作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合作。学院持续开发、设立8 门左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有大学生创业基础的通识必修课,也有人工智能创新基础的专业创新课程,初步形成有层次、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引入企业导师、创业校友等校外师资力量,核外导师能够提供实践指导和经验传授;激励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类课题项目,增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思考和经验总结。

3.2 厚培项目,以行“扶智”

科研创新项目是师生共创的重要载体,应充分拓展师生项目合作的思路和途径,以科研创新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科研育人的优势作用[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是促进师生共创、将创意创造想法积极付诸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10]。学院实施提前选苗、积极育苗、重点培苗的发展思路,每年择优培育推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0 项、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项目10 项左右;加强多元化导师的配备和指导,积极引入校外创业导师的支持力量,提升项目的创业实效和实践成果。同时,每年选拔1~2 名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双创”教育师资培训,每学期积极选拔若干参与项目的学生参加上海市或校内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营,拓展师生的创新创业视野并提升其实践能力。

3.3 积极备赛,以赛“践智”

各级各类“双创”竞赛活动已成为学生提升“双创”能力的重要载体[11]。竞赛以优秀“双创”项目为抓手,加大对项目的精准跟踪、指导服务,凸显竞赛成绩与教师职称晋升、业绩考核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同向同行,从而激励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同时,学院重点加强四个创新类学生社团(计算机社、人工智能社、智能车社、虚拟仿真社)和一个创业社团(青年创业俱乐部)的优化建设,配备1~2 名指导教师和2~4 名学科顾问教师,加强朋辈互助和“阶梯式”人才培养规划,构建师生合力共建的创新创业社团结构[12]。每年,提前布局、重点培育、精准指导5 项左右“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服创赛”等A 类创新创业比赛参赛团队的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的发展质量,提升项目的社会价值,深化“以赛促创”的工作成效。

3.4 深入宣传,以言“拓智”

学院通过线下和线上加强对创新创业师资、优秀“双创”校友、在校学生的榜样宣传,强化学院创业典型的宣传。创客空间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13]。学院积极设置大学生“双创”教育中心,设立师生创新工作室(以竞赛指导为主)和创业工作室(实践服务为主)等,为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一站式”的交流、共享“基地”。同时,学院每年开展“青年创业展”,利用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学院支持师生共创团队开辟“创E 客栈”创业服务公众号运行,开发“知·行·览”三大板块,知——政策在手、创赛有知、阅书研刊,行——案例博闻、人物风采、互动你我,览——创新视界、新闻速读、视频音画,共9个功能区块,释放拓展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全方位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实现“创业政策进班级”全覆盖。

3.5 深化品牌,以思“优智”

学院深入打造“大学生青年创业论坛”(始于2014 年,每年举办一次),拓展与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周边高校的交流,每年邀请兄弟高校创业青年、孵化空间、投资机构、学校各学院创业校友、校内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组开展分享合作和深入交流,每届参加师生在100 人左右,在松江大学城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化了校内外创业资源的紧密融合,形成了一定的活动品牌;推进“创·E·+”育人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深化“四进(进课堂、进系室、进园区、进班级)四联(联企业、联空间、联校友、联社区)”工作法的扎实实施,打造“多触点”的生态格局,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氛围,深化创业过程的“全链条”指导,优化创新创业育人生态圈,形成更加成熟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4 育人成效

“智电优创”协同育人模式是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对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已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效应。

近几年,学院孵化培育师生共创项目,平均每年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荣誉3 项左右,校级荣誉12 项左右,累计覆盖学生200 余人,获得“挑战杯”国家铜奖2 项、上海市金奖2 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 项、上海市金奖1 项、银奖4 项,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上海市三等奖3 项,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三等奖3 项,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一等奖1 项,上海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5 项等重要荣誉,很好地提升了师生的“双创”实践能力。

学院培育“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 强”1 人,校级“创业之星”2 人。创业项目案例及人物事迹获得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民网、东方网、《解放日报》《文汇报》、青海新闻网、广西新闻网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学院创业育人工作的社会效应。同时,学院多名教师获得 “挑战杯”大赛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互联网+”大赛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领雁高飞计划”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库成员等荣誉称号,展现了师生“共成长”的工作成效。

5 结束语

在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交融共行的人才培养要素[14]。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学科竞赛、项目训练、校内外合作、培养平台构建等多方面循序渐进地持续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5]。今后,学院将进一步优化“智电优创”育人模式的机制建设,深挖学院主干学科(Electric、Electrical)的创新基础和特色优势,厚植“创智”人才的培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包容的思维、构建更优质的平台、整合更丰富的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师生合力,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共创师生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共创美好生活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学院掠影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