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融合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2024-04-22 10:41雷达罗斌赵中国邓克莉胡进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卓越工科

雷达,罗斌,赵中国,邓克莉,胡进玲

(1.四川农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830;2.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四川都江堰 611830;3.四川省教育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新工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持续深入推进[1],在做好学术及职业教育的同时,激发青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复合型工程匠才的培养质量[2],培养“独具匠心”的卓越工程师[3],是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建设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配套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活动平台建设亟须优化,相关能力与培养体系建设处于探索及经验积累阶段[4-5],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育体系相比[6-8],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在新工科建设中,需探索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校企联盟,推进合作育人、合作促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9]。在此基础上,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平台,进一步探索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路径,不仅符合人才强国战略,更是新时代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1 校企融合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关于教育行业重点推进项目及重大事项中指出:需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10]。在探索契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校企融合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应依托校企融合联合培养平台,将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结合,有效提升各方面的培养效果。

1.1 工程实践融合,锻炼实操技能

将校外工程实践训练和校内实践教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平台,为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教学提供渠道,为拓宽专业视野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创造条件,丰富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

1.2 专业技术融合,注入创新动力

将企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实用技术引入专业学习领域,将工程技术理论与实地勘查应用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专业思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发掘创新元素,为基于专业背景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动力。

1.3 发展驱动融合,优化建设格局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校企联动的根本动力,在融入企业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同时,需要着眼企业升级转型发展需求,进一步构建产学合作双向闭环,共享校企融创红利,形成持久长效的共建内驱力,为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建设添砖加瓦。

2 校企融合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素

依托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行动指南,将提升专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将工程核心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将卓越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在专业实践训练、核心能力培养、卓越匠才塑造3 个方面寻求突破,力求达到“浇筑校企融合之台、夯实专业能力之基、强化工程创新之柱、搭建卓越匠才之梁、砌筑协同发展之顶”的远景目标,如图1 所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渠道。

图1 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建设远景目标

2.1 强化专业实践,坚持“既习又学”

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工程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石。茅以升撰写的《工程教育之研究》指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辅相成,需要遵循“边习边学、既习又学”的育人思路[11]。目前,学生专业实践主要通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操技能有待加强,不符合工程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依托校企融合发展的丰富资源,构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育人体系,将人才培养与新技术、产业链对接,在学科实践中锻炼实操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探索协同开放的培养模式,不断丰富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内涵。

2.2 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教育

在校企加速对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通过共建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培育机构,充分整合双方在工程技术、师资力量、科技研发、资金设备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实施共创共建路线。通过联合设置专业实务、工程实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体系,融合不同学科背景,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线,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使其掌握通识基本技能,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根基;实施校企联培“双创”项目及团队,深入发掘工程技术人才创新潜力,训练其创新思维,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品牌项目;开展校企共建专业精品赛事,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工程创新及应用能力。

2.3 优化定向联培,塑造卓越匠才

高校探索与上市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国有企业等共建人才定向培训班,以行业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依托校内外多元化工程实践基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推进教学主体多元化、学习形式多元化、实训平台多元化,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化、培养过程管理信息化、培养质量监控全程化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校企协同使人才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着力提高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建设成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匠才,使学生增强技能,企业得到人才,高校获得发展,适应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档升级,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在实践中探索工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归纳总结校企融合的联合培养工作经验,形成可持续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实施路径技术路线图

3 校企融合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探索校企融合联培模式,丰富工程教育发展内涵,不仅是培养工程领域“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也是新工业革命下发展创新的时代需求,对培养基建强国所需的大国工匠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3.1 校企联动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根据新工科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设目标,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和企业交流互动,形成工程教育共同体,是培育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高校通过引入校外企业在工程实践、技术改进、设备研发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从培训教育体系、创新孵化机构、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立体化卓越工程匠才培养平台,主动适应新工业革命下新工科建设的历史发展趋势,加速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为培养引领未来新技术和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创造条件。

3.2 产学融合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推进产学融合能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为新工科人才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2]。通过校企融合共创,双方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双方的功能和资源优势协同集成化,达到人才培养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校内外双向协作育人的运行模式。通过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考核环节,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操技能,培养其面向未来的工程应用和创造能力,激发创新引领的潜在活力,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使学生增强技能、企业得到人才、高校获得发展。

3.3 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校企融合发展路径

随着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转变,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培养工程领域卓越匠才的重要保障,并在国外工程教育中取得较好效果[13-14]。通过建立“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破过去以高校教育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育师资队伍,共同完善管理合作机制,推进教学主体多元化、学习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实习实训平台多元化,最终形成“建设目标明确、管理协调同步、岗位责任到位”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归纳总结新工科卓越匠才培养合作范式,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卓越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