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艺术学理论硕博论文的研究视阈与展望

2024-04-23 00:04粟茜榕
齐鲁艺苑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

摘 要:2012年至2022年是艺术学“升门”后的第一个10年,期间艺术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各高校中“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高达3663篇,对此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艺术学理论硕博研究成果以华东地区最丰,研究对象以中国艺术现象、艺术创作为主,较为关注艺术本体研究、艺术审美研究、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个领域,并倾向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区域研究。结合2022年颁布的新版学科目录及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未来艺术学研究仍将深耕于中国本土艺术研究领域,艺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研究,具有深度广度的研究成果增多。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学位论文;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24)01-0117-06

2011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明确规定自2012年始,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其中050401“艺术学”二级学科升级为1301“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1]在此10年间,艺术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各高校中“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高达3663篇,本文旨在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艺术学理论硕博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以此揭示该群体所倾向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热点、前沿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结合2022年颁布的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相关文献,进一步探索未来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主题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学者提供客观可靠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数据分析软件由陈超美教授开发,可以有效地实现关键字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使得该领域的知识关联网、研究热门问题和发展趋势清晰地展示出来,由此它在各学科专业的文献数据分析和研究综述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文献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CNKI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在CNKI高级检索中将范围限定为学位论文,学科专业名称设为“艺术学理论”,时间跨度为2012至2022年,最后共得到3663篇有效文献,采用CiteSpace6.1.R6(64-bit)版本对样本进行处理,分别对机构、关键词数据具体分析。

二、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发布机构分析

从论文发布机构频次最多的列表可知(表1),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论文主要产自艺术专业院校及综合院校。从地理分布来看,设有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点的高校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可见自2012年艺术学“升门”后各校申请硕博学位点的盛况,但其发布量、招生数最多的仍属艺术发达地区,以华东地区为主。通过表1可看出中国美术学院是发布量最多的机构,共发文337篇,远高于其他高校,经分析发现中国美术学院平均每年有34篇学位論文发表,位列第二的南京艺术学院平均每年有15篇论文发表,东南大学平均每年13篇论文发表。对上述三所院校硕博论文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各校有各自的研究重点,例如美术专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以图像研究为首,其次注重现当代艺术及艺术史论研究;艺术综合院校“南京艺术学院”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关注南京市的艺术文化及艺术传播;综合院校“东南大学”同样以图像研究为主,与在同一城市的南京艺术学院同样注重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研究。其中艺术学理论博士论文总数发布最多的同样为中国美术学院(78篇),其次是东南大学(36篇)、武汉理工大学(24篇),对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关注较多的领域为较为综合的文艺理论,其次是艺术学原来所指称的美术学领域,再次是跨学科研究,如文化经济学研究等。其研究对象往往关注于中国本土艺术,研究时间范围以中国古代为主。

(二)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其出现频次与中心性越高,表明该主题越受到关注,关键词的突现度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聚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

1.基础研究领域分析

如图4所示,关键词共现共有节点407个,连线534条,网络密度0.0065。关键词频次越高则节点和字号越大,表示此关键词受关注程度越高。一般认为,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通过计算,艺术学理论研究关键词频次最高的前10位中,中心性高于0.1 的关键词共有4个:艺术、审美、艺术特征、传承(表2)。这4个重要关键词体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关注的3个重要领域:艺术本体研究、艺术审美研究、艺术的迭代传承研究。结合关键词出现的最早年份与半衰期发现,这些词都出现在2013至2015年即艺术学“升门”后的研究早期,加之频次与中心性的突出,可以判定这4个关键词是艺术学理论的基础研究领域,且这些词半衰期持续到2015年,说明该基础研究领域至2015年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

2.阶段性研究前沿领域分析

突现词表示关键词在某一时段的使用频次,因此通过突现词可以得知艺术学理论的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如图5所示,共有6个突现词:艺术风格、比较研究、山水画、现代性、艺术思想、艺术批评。其中“艺术风格”影响周期在2014—2017年,是研究者们关注艺术学理论研究出现的最早前沿领域。通过对关键词中含有“艺术风格”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论文研究思路的共通性为论文章节围绕对研究对象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特征、价值展开论述,如《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2]其论文的四个章节对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类型—特征—发展进行介绍,《郭功森寿山石雕艺术研究》[3]《奈良美智艺术风格研究》[4]等论文的研究思路也是如此。“比较研究”“山水画”“现代性”3个关键词呈现出相继关注的特点,分别在2015—2016年、2016—2018年、2019—2020年突现率最高。“艺术思想”“艺术批评”两个关键词的起始时间都为2020年,且热度一直在持续,至今仍为研究热点。对关键词中含有“艺术思想”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是以艺术家抑或是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微观研究,如《中体西用:陈师曾艺术思想及实践探析》[5]《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研究》[6]等论文,其大部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艺术风格”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对研究对象的缘起—呈现—结果展开研究。而有关“艺术批评”的学位论文则通常是通过“艺术批评”这一文类来透视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3.研究主题方向分析

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可以生成时间序列图谱,从而将研究热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如图6显示,通过对艺术学理论的关键词聚合,可以得到一个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其中Modularity Q=0.6756(Q>0.3,说明聚合效率较好),网络同质性平均值Mean Silhouette=0.8701(平均值大于0.5,说明相同质量性较高)。结合实际探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题方向如下。

(1)第一个聚类#0“艺术”为最大的聚类,包含“審美”“现代性”“艺术教育”“美育”“艺术思想”“艺术批评”等关键词,在此聚类中可以看到研究者们聚焦于艺术本体,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剖析。对其中的大类“审美”进行细致分析,发现对于“审美”的研究大多依托在具体的艺术材料上对其审美价值及审美性质进行研究,其中硕士论文的章节一般含有三至四章,前两章一般为对该研究对象的技法与创作理论进行分析,后两章以前两个理论层次为基础,上升到对艺术原理的深入研究,如《二人台丑角的艺术特色及审美研究》[7]《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研究》[8]等论文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概述后再上升至审美层次研究,博士论文思考更为全面一些,如《汉代铁器艺术研究》[9]对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分类、制度因素、创作主体都进行了探析,最后上升至审美与文化层面进行探讨。在此也可窥见艺术学前辈张道一先生对于艺术理论三层次的思考,即艺术技法理论、艺术创作理论、艺术原理理论。当然也有一两篇偏向形而上思辨式的研究,如《概念的诗: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与审美之维》[10],从逻辑与审美互渗相生的维度切入金岳霖的道形而上学进行思考研究。

(2)聚类#1“艺术特征”包含“艺术风格”“山水画”“影响”“意境”“诗画关系”等关键词。这个聚类中的文献大量出现在2014年至2016年间,2016年后趋冷,关注度降低。经分析发现上述关键词研究的落脚点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关键词间有密切关联。中国艺术显示出“意”与“像”结合的独特“意象”,并通过“意象”致远到最高层的“意境”,而山水画恰是以追求“意境”为最高境界,因此在这一聚类中以中国古代美术为研究对象的味象理论颇多。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研究者们将研究目光聚焦在了“敦煌”和“丝织品”上,这是源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近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到“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提出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要求,[11]可见其对敦煌研究的重视。因此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也逐渐趋高。

(3)聚类#2“传承”中包含“保护”“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术”等关键词。在这一聚类中研究者们将重点放在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上,2020至2022年间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产业开发”“产业融合”“文旅融合”,这是国家倡导高校学科融合的结果,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与实践能力[12],促使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生将目光转向艺术实践以及跨学科研究领域。

(4)聚类#3“受众”中包含“新媒体”“传播”“视觉文化”等关键词。这个领域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受到关注,至今关注度仍未降低,体现了互联网对于艺术研究领域的渗透,2015年是互联网全面发展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纳入其中,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术研究中。另外在这一聚类中2020年同样关注到了“丝绸之路”的研究。

(5)聚类#4“叙事”中包含“图像”“审美特征”“价值”“汉画像”“晚明”等关键词。在这一聚类中研究者们主要从图像学的角度切入艺术研究,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古代艺术进行解读。

(6)聚类#5“当代艺术”中包含“文艺复兴”“抗战时期”“艺术家”“丰子恺”等关键词。这个领域中的研究注重对对艺术史料的挖掘与解读,对艺术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微观研究。

(7)聚类#6“文化内涵”中包含“比较研究”“艺术特色”“审美意蕴”“创新发展”等关键词。这个领域中的研究试图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看待不同作者、不同派别对同一作品的展现,以及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艺术学理论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艺术种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普遍的规律,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较研究”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大多论文都倾向于对同一具体门类中的不同因素,如创作者、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对两个不同门类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较少,其中《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比较研究》[13]做了这种尝试。

三、研究结论

从论文发布机构来看,拥有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点的高校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且依托的院校类型也较为丰富,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艺术系、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均设有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点,但成果较多的地区仍分布在南北方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从其发布量来看以艺术类院校和艺术学老牌综合院校为主。研究内容以中国艺术现象、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倾向于利用地域优势进行区域研究。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分析,可以判断艺术学理论研究主要有艺术、审美、艺术特征、传承4个主题方向,体现出艺术学理论研究关注的3个重要领域:艺术本体研究、艺术审美研究、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中有关“传承”的研究成果与“非遗”有紧密关联,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承方式、创新模式进行探讨。

四、研究讨论与展望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与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14]2022年9月13日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布,其中艺术学门类与之前的学科目录相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其一,将学术型研究的艺术理论、艺术史以及门类艺术史论研究,如音乐史论、美术史论、戏剧史论、电影史论、设计史论,全部归于“艺术学”一级学科目录下。其二,重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首次将专业博士纳入学科目录规划中。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国家方针政策与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以此来讨论未来艺术学研究的关注方向。

(一)深耕中国本土艺术研究领域

艺术学学科在我国自建立起,艺术学人都有一个自觉的使命,即建立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权,如李倍雷所说建立这一话语权需要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一是建立在以中国艺术为研究对象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彰显中国艺术学理论的文化底色。[15]我们从近十年艺术学理论硕博研究生的论文成果来看,均有此种自觉,众多研究成果以中国古代艺术如山水画、汉画像,或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其美学思想、意象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今国家政策,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6],艺术作為储存、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媒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如“敦煌”“民间艺术”等仍将为未来艺术学研究的热点。

(二)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

以往的艺术学理论学术型硕博论文倾向于对艺术理论的总结,艺术理论与具体实践操作间有所隔阂,而新版学科目录的颁布使1301艺术学涵盖了各门类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这一变化将会让在各门类已有深度思考与扎实实践基础的后学者进入艺术学研究领域,具有这一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们往往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实践优势开展研究,这一倾向会使其理论研究成果与艺术实践有更为紧密的关联,架构起艺术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

(三)外部架构的融合完善——学科融合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17],意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跨领域实践能力,而我们回看过去10年高校硕博论文已有这一趋势,在2020至2022年间“产业开发”“产业融合”“文旅融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要渠道即为研究生教育,其学科专业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国家正在尝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环境,培养“产学融合”人才,而这也将驱使艺术学研究向其他学科伸出橄榄枝,探索多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四)夯实内部结构——综合与门类研究成果增多

过去的硕博论文往往会纠结于选题是否属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领域,而导致研究踌躇不前、不够深入,现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含有音乐、美术、设计等门类艺术史论研究,以往的这种争论便会迎刃而解,艺术学研究将会具有更大包容性。艺术学的这种“放权”,将会使得各门类艺术的研究能够有更广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艺术学研究领域前期必定会有一个门类艺术研究成果的锐增期,但在后期各艺术门类的深度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者们必会尝试打破门类艺术间的藩篱,寻求各门类艺术所蕴含的普遍因素,形成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十字形”研究网络。

(五)结合地域优势展开研究

部分地方高校会倾向于利用地域优势展开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南京的两所高校——南京艺术学院与东南大学,便倾向于对南京市的本土艺术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一个地缘研究系统,这种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便于收集一手资料,受到地方政府支持,打造出地方与高校的研究特色,此种方式在将来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通过对过去10年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论文的定量分析研究,本文发现硕博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界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期望息息相关,从其学位论文中可以看到众多学者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学后辈的期翼,体现了学界前辈与新兴后学者的亲密互动。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的发布使得艺术一般理论研究有了归宿,门类艺术研究在艺术学研究下也变得名正言顺,结合国家对于“新文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会使得硕博研究生不断寻求艺术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未来10年艺术学研究领域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多的研究领域正亟待充满创新、活力的研究者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2011-03-08)[2023-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6439.html.

[2]张兰芳.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3]包盈. 郭功森寿山石雕艺术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4]潘玥. 奈良美智艺术风格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5]王莉. 中体西用:陈师曾艺术思想及实践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6]张东升.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7]张玉. 二人台丑角的艺术特色及审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8]单锴. 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

[9]周敏. 汉代铁器艺术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10]孙冰冰. 概念的诗:金岳霖形上体系中的逻辑与审美之维[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11]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EB/OL].(2020-01-31)[2023-01-18].http://www.gov.cn/xinwen/2020-01/31/content_5473371.htm.

[12]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3-01-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13]刘长林. 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6.

[1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2-09-14)[2023-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15]李倍雷,赫云.艺术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6)[2023-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17/yw/202210/t20221026_672311.html.

[17]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3-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责任编辑:杜 娟)

收稿日期:2023-07-10

作者简介:粟茜榕,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项目来源: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艺术学理论硕博学位论文研究趋势可视化研究(2012—2022年)”(SYLYC2023159)的成果。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8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创新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提高办法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双盲评审机制探析
三方共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