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建设研究
——以枣庄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4-04-23 02:14缑亚楠徐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协同育人

缑亚楠,徐涛

(1.枣庄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枣庄学院 网络中心,山东枣庄 277160)

为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搭建高职—本科之间的人才输送“立交桥”是重要环节[1]。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强调[2]: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开展“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3],2013 年起,山东省实施部分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和“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3+2”贯通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学生成长的“立交桥”。分段贯通、联合培养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知识结构深厚、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良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4],最终达到“1+1 大于2”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可持续发展[5]。但是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6]。

2013 年起,山东省实施部分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和“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由图1 山东省“3+2”试点专业和招生规模可以看出,2013 年“3+2”试点专业获批12 个,截至2019 年,试点专业增加到100 个,贯通培养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惠及的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从2013 年到2015 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2016 年达到最大规模。2019 年,试点院校开始减少专业点和招生规模,比2018 年减少11 个专业,学生减少760 人。从梯形图可以看出,从2016 年开始,“3+2”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扩张”,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7],注重职业教育质量高、专业性强、人才培养优,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在全国前列[8]。

图1 2013—2019 年山东省“3+2”试点专业和招生规模

1 “3+2”贯通培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3+2”贯通培养的实施效果与设计初衷有偏差,高职与本科衔接不充分

高职与应用本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分属两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9],自联合培养模式试行以来,两类院校在两阶段采取各自负责制,分别负责各自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以及学生考核等工作,相互之间缺乏跨阶段的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10],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也没有明确和清晰的界定,没有充分发挥“3+2”分段贯通的作用[11]。

1.2 “3+2”贯通培养没有形成深度协同育人机制,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递进和能力结构递进培养

高职阶段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开展了一定范围的校企产教联合培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12];本科阶段重视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13]。技能培养没有和高职阶段形成衔接,甚至出现断层,没有构建高职本科一体化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梯队、教学环境,学生的培养质量与预期差距较大[14]。

2 “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机制建设措施

政策制度是贯通培养建设的依据和保障,企业对接是校—校连接的助力棒,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总纲,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第三方评估是保证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动力。本文依托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共培养2018、2019、2020、2021级共42名学生,从保障体系、协同育人、一体教学和评价机制4 个方面进行建设,建设举措总体框架如图2 所示。通过项目实施,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实现贯通培养有效衔接。

图2 “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建设机制

2.1 构建“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的质量保障机制

首先制定贯通培养有效衔接的建设标准。以此为准绳,成立校—校—企联合工作小组并明确责任主体,负责政策的执行和协调;建立“3+2”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并形成各种机制、政策、文件、制度,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师资团队建设标准、学生培养考核评价等,为“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提供理论支持,为教学执行提供标准;建立教学过程监督和反馈机制,保证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2.2 搭建校—校—企三元联动和一站式协同育人平台

通过企业精准对接,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明确各培养主体的主要职责和义务。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本科教育主要任务:强化专业知识体系、拓展创新设计能力。协同企业主要任务:高职本科衔接纽带,使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完成准职业人蜕变。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3+2”阶段逐步实现课堂—实践—实训—创新—实战5 步走,实现准职业人的培养。通过制定衔接机制建设标准,使企业成为校—校连接的“助力棒”,同时起到互相监督约束的作用。制定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停招,三元联动和一站式协同育人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企业全过程参与一站式协同育人平台

2.3 明晰“3+2”贯通培养人才总定位,建设六个一体化的教学环节

学生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有效衔接即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混编师资团队并形成梯队化建设、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切实实现贯通培养有效衔接。

通过构建一体化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保证校—校—企三方各为主体又互相制约;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保证知识结构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建设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保证学生完成准职业人的蜕变;开发一体化的教材,保证理论知识前后贯通且深度衔接;创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技能由应用到创新发展;培养一体化的教师梯队,保证培养过程分工明确,达到“1+1 大于2”的教育效果。一体化教学环节如图4 所示。

图4 六个一体化教学环节

2.4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打造完善的评估体系

“3+2”贯通培养要做到鞭辟入里、有效衔接,必须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评价机制,对培养全过程以及校—校—企三方设定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成果设定产出评价机制,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闭环反馈且可持续改进,真正发挥“3+2”贯通培养职业教育的作用。

3 “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

3.1 有助于优化“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本科院校更高效融合贯通

通过分析“3+2”贯通培养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建立确保贯通培养有效衔接的质量评估体系,明晰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院校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建立监督体系,保证高职本科院校各主体充分应用各自优势资源,认真履行人才培养职责;建立沟通与协调体系,有效解决高职本科院校各主体在贯通培养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建立第三方机构,保障政策机制的有效执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评估人才培养效果,真正实现“3+2”贯通培养“专业接续、分段培养、能力递进”。

3.2 有助于打造层次递进的教学过程,优化贯通培养,突出长线、贯通、多能、优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构建贯穿“3+2”培养过程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借助企业优势资源,与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使企业成为高职本科院校之间沟通协调的“助力棒”,共商人才培养定位,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最终实现“3+2”贯通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

3.3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打造学校和企业命运共同体

目前,“3+2”贯通培养本科阶段目标和专升本培养目标区别不大,而二者进入本科之前的人才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同,简单地将二者合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立六个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即构建一体化的人才总定位和培养目标,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发一体化的教材,创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一体化的教师梯队,为确保有效衔接提供质量保障。

4 结论

“3+2”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学生成长的“立交桥”。通过构建“3+2”贯通培养有效衔接的各种保障机制,搭建贯穿“3+2”培养过程的校—校—企三元联动协同育人平台,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科学建设课程体系,实现“素能贯通、衔接培养”,真正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良好的优秀人才,最终达到“3+2 大于5”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协同进化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