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医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优势及策略

2024-04-25 11:25刘志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劳动

刘志红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1 创新创业实践推动新时代医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优势

1.1 创新创业实践可为医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

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依托开展医学生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指导方法。创新创业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整合资源、运用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关键点在哪?如何围绕关键点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源?据此去分析现有资源能否解决问题,若现有资源无法解决该问题,那么能否创新性地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并能采用相关工具来验证解决方案是否行得通,以此来解决问题。以创新创业中的“商业模式画布”为例,其主要通过价值主张(解决什么问题)、关键业务(我主要做什么)、核心资源、重要合作(谁能帮我)、客户关系(怎样和用户打交道)、渠道通路(怎样让客户找到你)、客户细分(解决谁的问题)、成本结构(要付出什么)、收入来源(从哪里得到)9 个要素来帮助创新创业者梳理和完善项目规划。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若有类似创新创业理论及工具的赋能,其开展劳动教育会更加顺利,劳动教育效果必然会更好。

1.2 创新创业实践可为医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真实场景

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要调研、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去寻求解决方案。医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多集中于医疗卫生领域,如医疗器械的更新,特殊医疗服务的提供,医疗保健、康复与诊疗产品的设计等,医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要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为医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医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其在利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了解社会现状,锻炼其劳动技能,形成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促使医学生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医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 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医学生在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百姓的过程中,厚植劳动情怀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是依托所学知识来进行一些医学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了解民生,真正发挥了专业所长,厚植了劳动情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内在动力,形成了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劳动精神,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引导医学生崇尚劳动、奉献社会,对其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1.4 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

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创新创业方法。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模型,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人的需求、行为,从而为解决问题寻求方案,能创造更多可能性,这是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设计思维主要分为5 个步骤来阐释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新、奋斗、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以我校创新创业项目为例。

设计思维模型的第一步:同理心。同理心又称为共情或换位思考,指能体察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可通过观察他人的处境、了解他们的经历,获得更多有关领域的信息,并让自己沉浸在对方所处的环境中,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个人理解。换位思考要求解决问题时抛开自己对世界的假设,以便洞察用户真实的需求,因此,这个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只有贴近用户才能知晓用户的真正需求。如我校医学生受公益创业宣讲的启发,想解决家乡贫困的问题,其通过收集整理信息,发现脱贫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捐钱、捐物、修路等,但哪种方式更合适?为了探究答案,医学生不畏酷暑、不畏山高路难,利用假期走访农户来了解情况。这一过程,医学生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设计思维的第二步:定义问题。在这一阶段,医学生需要分析、整合、收集信息,同时,请教教师和专家确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设计思维的第三步:构思。通过调研,医学生了解了当地农户的现实处境:河南省汝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土地贫瘠,坡地较多,降水量少,灌溉难度大,农作物种植收益低。为了提高农户收入,医学生结合自己医学专业知识及当地土壤、环境条件,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产业优势,最终确立了通过推广桔梗种植(耐寒耐旱、易种植、需求量大)来提高贫困地区单位土地产值的方案,以提高农民收入。这一过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兼具,但更突出的是创造性劳动。

设计思维第四步:原型设计。在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将解决方案落地。从用户角度出发调整、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医学生带着这一方案又对农户进行了走访,部分农户愿意进行尝试,通过“农户+合作社+项目+公司”模式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设备服务,并签订收购合同,指导农户粗加工后向市场出售,减少中间商流通环节,获得了最大化利益。这一过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兼具。

设计思维第五步:测试。医学生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农户在采用了他们的方案后,收入确实比以前提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更省时、省力;没有采用方案的农户,在看到这一结果后,纷纷表示也要种植桔梗。该项目顺应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响应农村扶贫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技术、行业优势与公司、合作社合作,提高了农户收入。这一过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兼具。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了医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其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设计思维模型各个步骤见图1。

2 创新创业实践推动新时代医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

2.1 医学院校要在育人制度层面统筹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学院校要在育人制度层面进行统筹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贯穿医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医学院校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与时俱进出台相应的制度,围绕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劳动教育进行定期沟通,同时,还要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通过各部门的合力,引导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创业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医学生胜任医学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了专业自豪感,形成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2 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要将创造性劳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要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在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将创造性劳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劳动能力关系到未来他们在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面对风险和挑战时的担当意识。医学院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推动医学生进行实践,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全面提升劳动能力,同时,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形成了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3 医学院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以课程的整体设计、实施为依托,有计划、有目的地达成创新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是达成育人目标最基本的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及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以课程为载体,一方面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劳模、大国工匠等模范人物的卓越贡献、突出事迹,帮助医学生坚定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理想信念,使其厚植劳动情怀,增强劳动意识,引导其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使其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具备在重大风险事件、危险事件中主动担当、作为的意识,为助力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2.4 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出力流汗,亲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快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新创业实践是聚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劳动实践去将解决方案落地执行的过程。2018 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获得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医学院校应围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加强劳动观念的引导,让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尊重劳动者,体验劳动创造的快乐,激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可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让医学生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形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5 医学院校应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平台,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近年来,得益于“双创”政策的支持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为此搭建了很多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及各类大师工作室。医学院校在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已搭建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及各类大师工作室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展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具体来说,可以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城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活动,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入驻学校众创空间等平台,对医学生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有序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时,将医学生的劳动成果纳入创新创业项目展示中,便于医学生展示劳动成果。医学院校可借助国际劳动节、国际志愿者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展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宣传劳动文化,同时,借助医学院校资源优势,邀请先进医务工作者、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进校园,营造医学院校特色劳动文化氛围,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提升医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医学生专业自豪感、职业荣誉感,培养其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习惯,激发其争做新时代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斗志,厚植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6 医学院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及劳动教育落实情况。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师资保驾护航。医学院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及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理论培训,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同时,让教师进企业实践,使其真正参与创新创业及劳动实践,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分享和总结劳动感悟,并将劳动感悟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提升劳动教育的鲜活性、感染力,这既能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又能使教师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指导,便于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用专业化的水准引导医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在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可充分考虑多学科专业背景,这有利于完善课程设置。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