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丑拙”书学观探析

2024-04-25 12:25赵雅琦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傅山

摘要:傅山曾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观点,“丑拙”的内涵为自然天趣,傅山通过对颜真卿及金石碑刻的学习,对“丑拙”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本文主要围绕傅山的“丑拙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傅山;丑拙;“四宁四毋”

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发展时期,前后七子、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泰州学派以及“三袁”公安派等登上历史的舞台[1]。当时,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一批反清起义的遗民,但随着清朝的稳定和繁荣,反清斗争逐渐平息,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些反清遗民隐居起来,实行精神上的抗争。他们擅长诗书画印,将自己悲愤、痛苦、无奈之情通过艺术尽数表达出来,充满了个性。他们以诗、书、画、印为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他们对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傅山就是山西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傅山书学思想成因概述

(一)傅山书学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明朝灭亡后,傅山悲痛欲绝,为了抵抗清政府,他出家成为身着朱衣道袍的道士,后因反清被捕入狱,出狱后便隐居于崛围山中。之后,清朝统治者把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傅山知道反清复明已经无望了,他在崛围山中过着困苦的生活,经常靠着好友的接济度日,埋头著书、行医,尤其在妇科方面成就很高。他还拒绝做贰臣,康熙帝把他抬到京中请他入朝为官,他坚决拒绝。傅山做人做事与他的书学思想是一致的,知行合一,正如他自己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2]他也将自己的书学思想融入了书法创作之中。

(二)傅山书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傅山的书学思想不仅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明朝末年,浪漫主义书风盛行,社会思想开放,人们在解决生存温饱问题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以诗文书画自娱,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喜欢品评其优劣得失,这就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思想文化艺术就此蓬勃发展起来了。

傅山在金石方面也有所贡献,推动了清代碑学的发展。他热爱金石学,深入研究之后将金石意味与自己的书风创作糅合在一处,更添了金石残破、自然高古的味道。明朝灭亡后,傅山很有民族气节,积极地反清复明,最后徒劳无功。清朝日渐强盛,傅山只好隐居在现如今太原崛围山,以遗民自居。隐居时他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但他对故国的态度始终是忠诚不变的,他一生都没有做贰臣,他的人生经历、性格、品德道德等都反映在他的书学思想中,是对“四宁四毋”和“丑拙观”的完美阐述。傅山的书学思想就是在这众多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二、“丑拙”在傅山书学思想中的体现

“拙”字最初见于《首先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3]这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领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断进步,偏离于“二王”妍美書风的“拙”慢慢渗透到了书法审美领域,并不断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

傅山的书法理论丰富,格调不俗,数量众多,带有时代或者个人色彩,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遗民色彩,散发着一种顽固而强大的叛逆精神。傅山的书法思想总是围绕“丑拙”进行诠释。从傅山的书论著作《霜红龛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的书坛状况以及傅山对明末清初书况的态度。我们将从“四宁四毋”“字中之天”“正极奇生”“天倪自然”四点来分析傅山的书学思想,以傅山整体书论为基础,对其“丑拙”部分进行局部解读。傅山的“丑拙”是相对于二王妍美书风的另一种审美取向。傅山认为好的“丑拙”书法作品是在无意之中带着自然天趣,而笔力功夫又到位的深厚之作。篆隶的书法创作是傅山“丑拙观”的精髓体现。例如《张迁碑》《辅阁颂》《衡方碑》这一类碑刻,隶中有篆意,天然高古、拙朴奇崛,初看稚拙奇特,细看之后便能体会其中的天趣拙巧。“丑拙”之中蕴含“奇巧”。

(一)“四宁四毋”

傅山“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观独树一帜,非常具有代表性。傅山早年热爱赵孟頫的书法,认为他的字结构端正,字形妍美,所以他勤奋刻苦学习,已经学得非常相像,足以以假乱真。但是明朝灭亡后,傅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隐居后,随着审美阅历和知识储备的提升,傅山开始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流媚”“俗气”,开始贬低其书法。尤其是赵孟頫做了“贰臣”,这与傅山坚持民族气节背道而驰。他认为赵孟頫趋炎附势,毫无骨气,顺带也批判赵书“流媚”“无骨”[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品与书品的关系,傅山有因人废书的嫌疑。清朝康熙帝很欣赏董其昌优雅的书风,而董其昌又推崇赵孟頫,赵孟頫在书法创作中追求妍美的姿态和笔致,而傅山则以丑拙自然为原则。如傅山的草书诗轴,这种对立造成了他们在书法艺术风格上分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结果。

在傅山的“四宁四毋”中,与赵孟頫相应的便是颜真卿了,如果说赵孟頫是“媚俗”的代表,那么颜真卿的“丑拙”便体现了“支离神迈”。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领兵抗战,为国捐躯,与傅山所追求的“骨气”与民族气节是相一致的。在书法层面,颜真卿的字拙朴率真,气势宏大,和他这个人一样铁骨铮铮,所以傅山极力推崇颜真卿,学习其风格。“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从这样的句式可以看出,傅山宁愿“丑”也不要“媚”,实际上取的是中庸之道。当时为了迎合帝王审美,书坛呈现一片圆熟柔媚之风,正需要一些古拙天真的书法来纠正,所以傅山在传统审美之外提出了“丑拙”的审美思想,也有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字中之天”

“字中之天”是傅山书学思想之一,是关于“工”与“天”以及对“天”意义的解释,具体内容记录在《霜红龛集》的《字训》章节中:

“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①

前半段提到了“工”与“天”的关系,“工”的含义是在书法上下的苦工,勤奋练习书法,从而达到了心手合一的效果,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就强调了努力的作用,只有书法纯熟至极,才能随心所欲地用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每一个成功的书法家,背后都离不开刻苦临摹学习,傅山从小就耳濡目染,长大后更是致力于读书写字,所以才能成为一代大家。

傅山如此,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亦是如此,米芾是在刻苦临习许多书家法帖之后才形成了自己的书体。傅山这里提到的“天”,更多的是指没有刻意安排,自然而然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强调“自然”两个字,与“宁直率毋安排”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字中之天”正是“丑拙观”中追求的自然天成,是功夫与灵感高度统一的作品,这两者缺一不可。杨凝式喝醉后在墙上书写,且吟且书壁尽方止。这种偶然状态下书写而成的佳作就是“字中之天”的内涵。唐朝孙过庭在文书俱佳的《书谱》中提出过“五乖五合”的书法理论,又如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苏轼所说“无意于佳乃佳”。在傅山的眼里,可以达到“丑拙”的书法作品是无意之中带着自然天趣,而笔力功夫又到位的深厚之作。

(三)“天倪自然”

“天”之意是指“天机”“自然”,而“倪”是“分界”之意,“天倪”就意味着自然的分界。艺术领域发展至今,更加追求自然天趣的美,而“天倪自然”也是傅山书学思想品评的最高审美标准。这既有傅山对于老庄思想的信仰崇拜之情,也有晚明浪漫书风的影响。

傅山的“天倪”是一种发自内心,随心所欲的书法作品,即上文说到的“正极奇生”。即便书写前心里所想的和书写后所呈现的不同,由此仍然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自然状态,这才是书家应该追求的。“丑拙”的内涵便是自然天成,如傅山《明府帖》。“丑拙观”的最高境界是“天倪自然”,要达到这个最高境界,书家一定是在勤奋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去学书积累学识,就能达到“天倪自然”之境界。

三、结语

傅山是明代改革时期的书法家,他身处明代后期思想和文化兴盛的时代,被誉为“最后的狂草大师”。傅山在清代初期,提出了碑學研究的发展方向,并突破了过去“妍美”的传统,对“丑拙”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傅山注重书法的实际表达,以笔触表达复杂的思想,而书法作品又是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其以卓越的品格与书德,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一位杰出的书法理论与实践者。

作者简介

赵雅琦,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

参考文献

[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霜红龛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林鹏.丹崖书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张纵.论17世纪启蒙思想家傅山的艺术审美理论及书法艺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1-96.

[4]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0-152.

注释

①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95册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傅山
傅山的“四宁四毋”
傅山书画专题
傅山的四宁四毋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傅山误书 『打钟庵』
清·傅山论书句
顾炎武贪妾吃大亏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傅山先生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