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2024-04-25 09:31林丽红
高考·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升格

林丽红

摘 要:高考作文的质量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在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教学如何考教结合,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探究的课题。本文将结合实例,从写前的素材积累到写作到最后的升格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考教结合;板块训练;升格

从2020年秋季开始,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高扬“立德树人”大旗,一方面要求学生稳固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聚焦于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核的最核心体现,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考查的最直接的体现[2]。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准确把握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根据新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编排,针对新高考的指向,转变备考思路,改变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积累与摘抄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都可以是作文写作的素材。那么在这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怎样指导学生有效积累写作素材呢?

我认为首先要关注教材。新课标选入的教材文章相对原来有较大的调整,特别是“单元任务群”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对作文的素材积累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例如: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其学习任务群是关于“青春情怀”的。那么,如何积累这一单元中的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首先,课文内容的思想引导。不管是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还是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就整体思想而言,其强调的都是“青春的责任”——救国图存,由此便可关联高中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为“强国有我”。在授课中进行有意识的思想引导。其次,知人论世,作家作者的素材积累。在预习时可让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授课过程中印发给学生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事迹,以及雪莱的生平事迹。这样“中西结合”,不仅有了伟人名人的素材积累,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一篇作文中的素材应用如果纵有古今、横有东西,这无疑也展示写作者优秀的文化素养,必定为习作增色不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单元任务群为导向,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在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还应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归类,可以将素材分成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更进一步,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素材分析探究。以一个高频素材为主进行深度解读,例如从现象到本质、由现实追溯历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分组讨论,甚至鼓励辩论等方式,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思想碰撞出火花,从而学会多种角度解读剖析素材。

其次,摘抄练字,积累有质量的词句。著名学者曾说过:“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陈一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更强调说:“多读多抄,这二者必须保证的。”摘抄一方面可以练字不说,同时还可以调动相关感官(即眼、手、脑),增强记忆力,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

第一,摘抄可以练字。不可否认,卷面字迹工整与否,对成绩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特别是作文,对书写的要求就更高了。那么,除了字帖练字外,在摘抄好词好句时有意识地端正写作姿势,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长此以往,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工整,将受益多多。

第二,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作文写作中,很多学生遇到的困境是:词不达意,不能用“好词”去精准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或思想。很多学生作文的语言低幼化,对此,摘抄是一个很好的破除困境的良方。美文摘抄可以很好地改善整个语言风貌,而一些报刊,特别是《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的社论、时评,里面的语言不仅精辟,而且充满了哲理,若认真摘抄,认真识记、理解,将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深刻性。

二、解构与重构

作文教学最终将以学生的作文水平来衡量其有效性,那么第一部分我们已经做好了写前的准备。接下来我将阐述在具体的写作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实战训练。

首先,进行板块训练,也就是将一篇作文进行解构。

现如今的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我们就以议论文写作为例进行“解构”。我们将一篇习作大致分为开头引论部分、中间论证分析部分、最后总结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板块训练。我们以材料作文为例,进行如下的分层训练:

首先是引论部分,审题立意。

第一步,读材料,找关键词。要求找出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可在题目材料中勾画);第二步,扣关键词,深挖内涵;第三步,根据内涵,用一句话表达中心观点。

在语言表达上,写作训练伊始,可以强制要求第一段必须先概括材料再立意。在此基础上,可以用上适当的修辞,如引用、排比、比喻等,使语言深刻又不乏生动。

其次是本论部分,主体段训练。

第一步,明确构思,确定主体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递进式还是并列式,抑或是其他。(并列或递进二者择一,先从基础简单的练起)然后列出正文的写作提纲(要求: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第二步,主体段论述要有章法。

主体段的论述可按照以下思路推进:①观点句→②解释观点→③事例或理论论证分析→④小结本段→⑤扣文章中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一构思,完成主体段的阐述,字数要求在200至250字之间。

第三步,锤炼语言,語言要求有表现力。

议论语言相对枯燥,若用上修辞,如引用、排比、比喻等,则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还可以使用一些句式,如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等,这些不仅有助于思想的表达,而且使文章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最后,结论部分,来一个豹尾!“万变不离其宗”,结尾的作用无非是收束全文、提升主题、启迪人心、照应开头。在这里,列举几种结尾部分的方法。如发人深省的反问式,生动形象的比喻式,增添文采的引用式,卒章显志的点题式,前后呼应的照应式,提升高度的升华式等。这些方法皆比较简单便捷,可操作性强,在每一次的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强制要求用其中一种,多次训练后,学生必定能熟练掌握其中两三种,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习作分板块训练,是为了更有效提升作文写作水平。而一篇完整的作文不是各个板块的简单拼接组成,它需要一些过渡,将各个部分有机组合,形成一篇高质量的优文,这个过程称之为建构。

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開篇立意,所给材料到观点的过渡

材料作文,必定要概括分析材料,然后立意,即得出观点。那么在概括材料到观点之间,可以常用下列表述方式:“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由此观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这样不仅在语言表述上不显得突兀,在思维上也水到渠成。

(二)主体段论证过程中,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在提出中心论点后,通常用三到五个主体段进行论证。而每个主体段则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来论证中心。我们以一个主体段分为例。主体段的论点到结合历史或社会现象进行论述,这中间需要必要的语言过渡,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写作中,可使用“回望历史……”“放眼当下,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还有一类作文是由自然之物到人类社会,则可用:“物犹如此,人亦然”“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等类似此类的语句都很实用,而且容易记住,学生多用几次,必将得心应手。

(三)主体段之间的过渡

议论文重在说理,那么为了使论述充分、更有条理、更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也体现在段落间的过渡、衔接。学生的习作,论证结构通常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并列关系的段落之间的过渡一般可以借助“同时”“还有”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而递进关系的段落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可以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更有甚者”等词句,这些常用关联词的使用,有助于语言表达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总而言之,一篇优秀议论文,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还要有精当的语言阐述。我们的解构——板块训练,侧重训练深刻的思想和论证中严密的逻辑,而建构——过渡句训练,则侧重强调严密的逻辑和语言的精当。通过这种解构与建构,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有一定的提高。

三、批改与升格

学生作文完成后上交,接下来就是教师批改的问题了。怎么改是个问题。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少,甚至有的地方达到70人。这种情况下,如果全批全改,则耗时巨大,必将延迟讲评,影响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精改与粗改相结合,面批与笔改相结合,以提高批改的速度,提升讲评课的效率。其次,将作文批改的规则印发给学生,要求认真研读,将规则分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例如:标点符号的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的规范书写、没有标题扣两分等,这些只要平时多加注意,就可以完全避免的。所以非智力因素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平常写作中绝对避免。而智力因素则是通过日常的写作训练等来提升写作能力。

接下来就是着手批改了。

首先,精改与粗改。精改可以分为全篇精改与板块精改两种。全篇精改的话,则从开篇的审题立意——主体段的论证——结尾,按顺序找出优点与缺点,并在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批注。板块精改可以结合板块训练的侧重点,针对一处精批精改。我们以一个主体段为例,则按“观点——事例——分析——小结论述”为批改顺序,找出优劣,句句批注。班级学生人数多的话,可酌情按比例或组别,精改一部分学生。然后剩下的部分则粗改,就是按高考的评分标准,直接简单地按60分标准,根据写作的情况直接打分。发放给学生之后,可交代一句,对自己作文有疑义的,可带着作文找教师交流。

其次,面批与笔改。这很好理解,就是找学生就他的作文问题,直接面对面地语言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带上红笔,在教师分析过程中,就自己的作文问题做笔记,留下文字印记,回去可反复琢磨,有助于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言语的记忆更多的时候是暂时性,所以有些问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没讲,而是因为遗忘率太高。笔改参照前面的精改与粗改,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认为,一篇作文只批改、讲评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步重要的步骤:升格。

正常而言,学生的作文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么,当教师分析讲评完之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的所在,再写一遍。再写一遍,部分学生是有抵触心理的。那么,这时教师则可以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升格片段与全篇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么升格?升格,不是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而只是对原文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修补”。我们以一个主体段为例。看下面学生的写作片段: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观点句)站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的毛泽东,“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闻一多,还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郭沫若……(用事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革命先烈的奋斗,我们才有幸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盛世。多难兴邦,我们国家古往今来一次次地在苦难中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有志之士抛洒青春热血,扛起民族存亡的责任。(分析)未来,祖国在我们肩上,“奋斗”,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满腔没有践行的激情,它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付出切切实实的努力。(小结论述)

这是我们板块训练中的主体段训练。这个学生能够按照训练要求进行了写作,论述段要求的步骤能够逐一完成。但是又有很明显的失误,就是事例不能证明观点。不能证明观点,是因为在分析论证中没能写出其“青春奋斗”体现在何处,不能仅把教材中的人物素材进行罗列就完事了,那么这样就不能为观点服务。所以学生升格时,只要将这几句进行修改。首先,给学生指出问题所在:第一,三个人物的“青春”在哪里?第二,“奋斗”体现在何处?可以提供给学生两个思路。其一,在人名前面加能够体现青春年华的修饰语;其二,在人名后面,再写一两句关于人物具体的青年时期的奋斗事例。这样处理,也减少了学生的写作任务,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结束语

高考语文作文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因写作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往往让教师倍感无力。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重要的不是我们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写了多少。写前的作文素材积累最好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按教材的单元任务要求有方向、有目的、有分类地进行积累,丰富学生的个体写作资料库。课堂教学中,不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在明确要求、提供思路后,就让学生动笔写作。特别是解构中的分板块训练,可操作性强,正常一节课就可以完成一个板块的训练。最后的升格这一步也一定要落到实处,讲评之后,及时修正再写,教师要督促、再检查、批改,那么这样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王峰.浅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2):96-98.

本文系2022年度霞浦县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Z-002)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升格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学生习作《画田野》升格指导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纳米机器人》升格指导
《本色》写作指导与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小学生作文升格——近义词与修辞手法的使用
病文升格重语言
有关高中作文升格的思考和做法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