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视与思考

2024-04-25 09:31徐加涛
高考·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发展

徐加涛

摘 要:化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如果仅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不主动进行问题探究,则无法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先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视角入手,探究在高中化学课堂提升学生这一能力的教学侧重点,然后结合教材需要和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培养需求,探究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把握教材内容,革新教育观念,依据教学规则,按照规范的教学方法对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重组,然后鼓励学生对学科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学习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设计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时,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这一手段逐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

一、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侧重点

一方面,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架构时,应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既要向学生讲解基础化学知识,还要通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通过个人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围绕学科命题或者学习重难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习矛盾,有序进行论证和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科教材的教育地位,合理利用教材进行学科教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研究教材内容,摸索教材规律,依据教材中的知识递进关系,合理设计教学思路。同时,还需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站在学生视角上分析化学学科的教育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科教学大纲,及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更具有方向性。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路径

(一)把握学科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化学的教学发展,教师应当着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既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还要帮助学生尽快把握问题矛盾,顺利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因此,对于后续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而言,化学教师应当更有方向地设计教学任务,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化学教材解读作为教学导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学科的内容具有较为抽象的特点,且涉及广泛,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化学技能。许多学生由于认知差异等原因,认为化學学科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割裂,无法将化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联系,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联系性不足[1]。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将化学学科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并通过开展课堂化学小实验等方式,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过程转变为具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可以将片面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实验观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化学知识点的认知和了解,从而解决生活难题。

以鲁科版教材为例,当教师给学生讲解必修二《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应当先引发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回顾初中的化学学习,回顾原子的基本构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场,再将此作为教育基础,引导学生再深入对原子核的具体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进行探究和分析,再通过列举某些元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把握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更直观地向学生表达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电子课件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改变原子条件的方式,更准确把握原子外层变化的基本规律,继而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化学学科的逻辑框架[2]。在讲解鲁科版必修一《金属与金属材料》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概括性地将金属分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其他金属等几种,然后分别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向学生解释金属的基本性质,再通过举例金、银、铜三种有色金属的例子,向学生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尽快分析三种金属材料的不同,可以先通过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问“金、银、铜三种金属之间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相似点?又有哪些不同?”再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邀请学生代表,分别对金、银、铜三种金属进行称重,然后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准确把握金、银、铜三种金属的基本性质。如果因为教学条件无法向学生直接展示教学模型,也可以利用电子课件,以动画模拟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遵循金属活动顺序,对金、银、铜三种金属性质加以判断和把握。这种知识讲解与电子课件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再通过问题引导、师生互动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快地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状态,从而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动态调整,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化学学科的学习问题。

(二)分析教材知识 引发学生思考

从高中化学教材来看,无论是教材内容上还是知识递进上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深入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要明确教材的教育重点,还要站在学生角度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依旧以鲁科版必修一《金属与金属材料》这一课为例,由于金属材料本身的相关知识比较复杂,因此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较多,教师除了要向学生简单介绍金属材料之外,还要对金属的演练过程以及金属材料的使用方式等进行简单介绍,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比较多,且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仅仅凭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无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调整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讲解。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几种新型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利用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钛金属被称为新生物金属的原因,再通过结合案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社会真实例子体会钛等新型金属材料的使用价值[3]。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教育引导,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金属与金属材料》这一课上,教师在系统性地讲解金属的具体分类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黑色金属的外观颜色都是黑色的吗?除了黑色还有其他颜色吗?请举例。”循序渐进引发学生思考,或者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给予学生三分钟的学习和探索时间,让学生围绕“生铁与碳材料之间的含碳量对比”等知识点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从旁协助。再通过分析小组代表发言内容等方式,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教学需要,更快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拆分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最正向的回答思路,逐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把控教学进度,既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依据教学大纲、学科教材等将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对比,并通过严谨的分析和整理后明确后续的教学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化学学科的知识重点,然后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化学的反应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引导而言,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主动分

析[4]。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一中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解知识框架之后,还应当引导学生举手发言。根据既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氧化反应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且认为氧化产物最终也可以通过化学途径还原为原有物。根据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就可以再次向学生讲解与氧化性、还原性等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再利用实验演示或者动画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和想象。例如:就可以通过列举氢气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的例子,通过实验图片、实验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判断实验现象与实验猜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逐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探究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此时,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生就会更注意氢气与氯化钠溶液反应之后的气体状况,对此,教师可以再次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这一反应产生的气体具有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然后引出氢气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知晓氢气的基本特性,当氢气与氯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时,气体无色无味。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依据教学内容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判断,从而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和巩固。

(三)联系学生生活 加强师生沟通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学习难题,教师还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应当深入学生群体,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打造更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学生逐步提升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教育基础。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为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化学探究活动。其一,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教学导入,引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见现象相结合,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一中《认识化学科学》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时,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名同学,让他们选择教室中的常见生活用品,例如:塑胶手套、扫把等,然后将学生准备的材料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演示,利用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这些物品的消毒杀菌条件和执行标准,并依据生活用品的自身材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从而帮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更高效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其二,教师还可以转变教育视角,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究、分析生活难题,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科问题,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中的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这一课程进行学习引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本内容,再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回答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产生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有效减少雾霾天气产生的策略和办法等,并利用实验模拟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实验结果,从而回答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更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明确后续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其三,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化学教师还可以以教材中的化学知识为依托,以此为基础设计更多样的化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一《化学电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知晓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这一理论知识,就可以利用废旧电池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废旧电池中的化學能转化为电能的具体方式和实验现象,利用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对实验所产生的化学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并总结最后的实验结论,书写实验报告,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更具有方向。其四,通过系统性的化学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化学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往往只把握了知识基本框架,无法利用脑海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当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可以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学习模型,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例如:在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一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燃烧”这一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通过回答“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白色粉末是什么?”“木炭燃烧时的火焰是什么颜色?是由哪种化学反应引起的?”等问题,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在下节课上回答相应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有方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以激发。但是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革新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每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有方向性地进行学科学习和自主探究。面对日益复杂的化学课程,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身份,以化学学科的引导者身份,点明学习方向,并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和明确学科教学方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提问等方式加强师生沟通,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化学学习,从而高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交巴才旦.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视与思考[J].新课程,2023(8):157-159.

[2]刘光.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8):241-244.

[3]陈向明.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视与思考[J].化学教学,2022(5):45-49.

[4]张唐海.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高考,2022(13):129-131.

[5]姚明站.“发展性任务”教学主张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高三微专题复习课为例[J].教学考试,2021(50):30-32.

猜你喜欢
教学发展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背景下教学发展思考
探究青少年篮球运动教学的发展
探究青少年篮球运动教学的发展
如何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药剂教学发展
探究推动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发展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互联网+”教学趋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