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离石东属巴村发现金代墓

2024-04-25 09:42李旭峰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圆唇墓道甬道

东属巴墓地位于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东属巴村,北川河东侧台地,吕梁大道东侧,纬二十六路二期东。整个墓地的地形东高西低,墓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为配合吕梁新区纬二十六路二期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吕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离石区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共发掘墓葬13座,发掘面积275平方米,其中砖室墓4座,土洞墓2座,近代墓葬7座。现将有代表性的M2、M4、M8作一定简报。

一、M2

M2是一座竖穴墓道土洞墓,呈南北向,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为直壁竖井式,口小底大。开口平面呈梯形,上口长123 cm,北宽43 cm,南宽80 cm;底长125 cm,北宽77 cm,南宽90 cm,距开口深250 cm。墓室位于墓道北部,平面呈弧边梯形,南宽北窄,长195 cm,南宽83 cm,北宽42 cm,残高50~90 cm,墓底距开口深250~263 cm。骨架上层与下层填土中发现大面积黑色细末,疑是衣物腐朽炭化痕迹。墓室内两具骨架,并排摆放,躯体上部严重缺失,下肢较规整。仅东侧有一个头骨,位于墓室南部,腐朽严重。

M2出土随葬品共6件,其中黑釉瓷枕1件、白釉瓷碗4件、陶罐1件(图一)。

M2:1 黑釉瓷枕,位于墓室南部偏东,坐标位置:距东壁25 cm,北壁163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0 cm。黑釉,印花,枕面八边形。枕面长22.8 cm,宽17.5 cm。枕底长17.3 cm,宽12.2 cm,枕高8~11.5 cm。

M2:2 白釉瓷碗,位于墓室南部偏西,东南距瓷枕约20厘米,坐标位置:距东壁46 cm,北壁140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2 cm。敞口微侈,圆唇,圈足。弧腹较深,内外施白釉,碗内壁印有花纹。口径20.5 cm,底径6.8 cm,高7.5 cm。

M2:3 白釉瓷碗,位于墓室南部偏西,东南距瓷枕约20厘米,坐标位置:距东壁46 cm,北壁140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2 cm。敞口微侈,圆唇,圈足。弧腹较浅,内外施白釉,碗内壁印有花纹。底部5个支钉。口径18.5 cm,底径6 cm,高4.5 cm。

M2:4 陶罐,位于墓室南端近东壁,坐标位置:距东壁2 cm,北壁176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5 cm。灰陶,侈口,平沿,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5 cm,腹围约60 cm,底径11 cm,高15 cm,壁厚约8 cm。

M2:5 白釉瓷碗,位于墓室南部偏东,其西侧局部叠压于瓷枕下。坐标位置:距东壁8 cm,北壁142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7 cm。敞口微外侈,圆唇,圈足。弧腹较深,内外施白釉,内壁印有花纹。底部5个支钉。口径20.5 cm,底径6.8 cm,高7.5 cm。

M2:6 白釉瓷碗,位于墓室南部偏东。坐标位置:距东壁8 cm,北壁142 cm,深(距墓道开口平面)247 cm。敞口微外侈,圆唇,圈足。弧腹较浅,内外施白釉,碗内印有花纹。底部5个支钉。口径19.2 cm,底径6 cm,高4.5 cm。

二、M4

M4为六边形砖室壁画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及三个耳室组成。墓室在圆形土圹内砌筑,穹隆顶。墓道位于墓室东南部,为斜坡墓道,与M5墓道打破关系。墓道平面近长方形,长130 cm,宽120 cm,深350~366 cm。墓门距开口303 cm,门上部用乱石与青砖不规则交替砌墙,十分牢固。封门有三层,第一层封门下部为三合土上部青砖封堵,高150 cm、宽102 cm。第二与第三层均由青砖横置纵立封堵。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连接处,顶部拱形,采用青砖券砌,底部用青砖错缝平铺一半,进深为122 cm、宽60 cm、高138 cm。主室位于墓道西北部,在圆形土圹内砌筑,直径为340 cm,土圹深140 cm(图二)。墓室平面呈六边形,室内保存较好,墙面用白灰打底,均绘有精美壁画。室內有阑额、普柏枋、斗栱、撩檐枋,撩檐枋上一周砖雕云头仿木结构装饰,之上逐层叠涩内收呈穹隆顶,至顶部形成圆形口,用条砖券封(图三)。撩檐枋下有12个大大小小的斗栱,间隔相排,斗栱分为补间斗栱与转角斗栱。补间斗栱高37.5 cm、宽52 cm、长12.5 cm;转角斗栱高46 cm、宽55 cm、长16 cm。转角斗栱、普柏枋及彩绘柱头、柱子衔接通至棺床处。墓底南北宽228 cm、东西长261 cm、墓室高360 cm,底距开口深437 cm(图四)。内砌棺床在东北部,平面呈梯形状,高36 cm、宽105 cm。墓底为青砖错缝平铺。以甬道口壁面始顺时针依次编号为甬道口壁①—⑥,各壁分布如下。

壁①为甬道口,呈拱形砖券顶,门两侧各绘有一守门武士。壁②、壁③、壁⑥各开一门为耳室一、二、三,门两侧各绘有端案、持盂、持镜侍女。壁④作砖雕窗户结构,窗户由窗贴、抱框、窗框以及中间的铜钱孔窗组成,下面有牡丹、荷花等装饰。壁⑤左右各绘端案的侍女,中绘花瓶,内插荷花(图六)。

耳室一为壁②,后壁、墓壁及墓底用青砖错缝平砌,上部拱形券顶。进深为73 cm、宽为63 cm、高96 cm。

耳室二为壁③,后壁、墓壁及墓底用青砖错缝平砌,上部拱形券顶。进深为73 cm、宽为62 cm、高97 cm。

耳室三为壁⑥,后壁、墓壁及墓底用青砖错缝平砌,上部拱形券顶。进深为188 cm、外宽为68 cm、门高106 cm;内宽为82 cm、内高115 cm。

壁①:宽130 cm、高178 cm。壁②:宽128 cm、高178 cm。

壁③:宽130 cm、高178 cm。壁④:宽130 cm、高142 cm。

壁⑤:宽132 cm、高142 cm。壁⑥:宽134 cm、高142 cm。

主室:未见棺木痕迹,棺床上置人骨2具,头向壁⑥门口,面向下,葬式不明。

壁②耳室一:未见棺木痕迹,内葬人骨2具,头向后壁,面向上,葬式不明。

壁③耳室二:未见棺木痕迹,内葬人骨2具,头向门口,面向下,葬式不明。

壁⑥耳室三:清理出棺木残片及数枚棺钉。内葬人骨2具,头向门口,面向上,葬式不明。

M4出土随葬品共6件,其中黑釉瓷枕1件、白釉瓷碗4件、陶罐1件(图五)。

M4:1 印花白釉瓷碗,口沿残。出土于壁2耳室内门口右侧,摞于M4:2褐釉瓷碗内。葵口六曲,敞口,圆唇,弧腹,圈足,碗内底部有五个支钉留痕,碗内壁模印牡丹纹,内外壁施满釉。口径为18.6 cm,底径为6.5 cm,高为4.4 cm。

M4:2 褐釉瓷碗,口沿残。出土于壁2耳室内门口右侧。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壁釉不及底,外壁施釉到下腹,圈足未施釉。口径为21.4 cm,底径为6.4 cm,高8.1 cm。

M4:3 青釉瓷碗,口沿残。出土于壁2耳室内门口左侧。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壁釉不及底,外壁施釉到下腹,圈足未施釉。口径为17.7 cm,底径为5.4 cm,高5.6 cm。

M4:4 印花白釉瓷碗,口沿残。出土于墓室壁4下棺床西部,摞于M4:5瓷碗内。葵口六曲,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足底有5个支钉。碗内底部有5个支钉留痕,碗内壁模印牡丹纹,内外壁施满釉。口径为18.5 cm,底径为6.5 cm,高5 cm。

M4:5 印花白釉瓷碗,口沿残。出土于墓室壁4下棺床西部。六曲葵口,碗内壁模印菊花纹,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外壁施满釉。口径为22.5 cm,底径为7.1 cm,高8 cm。

M4:6 茶末釉瓷盏,口沿残。出土于壁4与壁5转角斗栱上。敞口,口沿外侈,尖唇,斜腹,圈足。内外壁施满釉。口径为13 cm,底径为4.9 cm,高4.7 cm。

M4:7 酱釉瓷碗,口沿残、有裂缝。出土于墓室壁6下棺床东部。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壁釉不及底,外壁施釉到中腹,下腹及圈足未施釉。口径为19 cm,底径为6 cm,高5.9 cm。

三、M8

M8为砖石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在长方形土圹内砌筑,顶部为拱形已坍塌。所用条砖长33 cm、宽18 cm、厚5 cm。墓道为竖穴墓道,位于甬道西部,呈斜坡状,墓壁加工粗糙,平面近长方形,长5.7 m、宽1.02~1.04 m、距开口深0.76~1.7 m。填土为花土、土质较疏松、土色黄白,包含植物根茎、碎砖块等。封门用青砖“<”形封堵,高1.48 m、宽1.04 m、厚0.3 m。甬道为砖券拱形,位于墓道与墓室衔接处,顶部采用青砖拱形券砌,甬道内青砖错缝平砌,底部“人”字形铺地砖与墓室底衔接,近墓道口底部横置竖放平铺一排。甬道内高1.16 m、外高1.31 m、宽0.87 m、进深1 m。墓室位于甬道东部,在长方形土圹内砌筑。墓底平面为弧边长方形,墓壁均青砖错缝平砌,由底向上1.01 m处为灯台,顶部为拱形,已坍塌,墓底用青砖“人”字形平铺与甬道衔接。墓底东西长3.1 m、南北宽158~1.66 m、高1.6 m、距开口深1.7 m。淤土中发现少量腐朽的残木痕迹并伴有灰白色柴灰,有棺木痕迹。人骨1具,保存较差,杂乱地集中在墓室西部,头向西,面向北。

M8出土随葬品共3件,其中陶罐1件、陶灶1件、陶勺1件(图六)。

M8:1陶罐,残缺。出土于人骨旁。泥质灰陶,侈口,宽折沿下弧,方唇,短颈,颈部有五周明显轮制痕迹,溜肩,肩部与腹部各有一周网格纹,网格纹间为轮制痕迹,大平底,底部内凹。口径为14.9 cm、腹径为27.1 cm、底径为22.4 cm、高21 cm。

M8:2-1陶灶,残。出土于甬道口北侧。泥质灰陶,灶面上刻“贾姜”二字,灶体近长方形,灶面上有三个火眼,上置釜,后部设烟囱,前出有遮烟檐,灶门呈方形。长21 cm、宽14.5~14.8 cm、高10.2 cm。

M8:2-2陶釜,殘,有裂缝。出土于陶灶上。泥质灰陶,敞口,平沿,尖唇,弧腹,平底。口径为9.5 cm、底径为4.9 cm、高3.6 cm。

M8:2-3陶釜,基本完整。出土于陶灶上。泥质红陶,敞口,平沿,尖唇,弧腹,平底。口径为8.8 cm、底径为4.2 cm、高3.8 cm。

M8:2-4陶釜,残。出土于陶灶上。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斜弧腹,小平底。口径为4.1 cm、底径为1.7 cm、高4.1 cm。

M8:2-5陶釜,基本完整。出土于陶灶上。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弧腹,小平底。口径为2.8 cm、底径为1.8 cm、高2.9 cm。

M8:3陶勺,残缺。出土于甬道口北侧。泥质红陶,勺与柄连为一体,勺体呈椭圆形。长6.9 cm、勺宽3 cm。

四、结语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砖室墓4座,土洞墓2座,近代墓7座。共出土器物26件。根据出土器物及墓葬形制,初步判断M1、M5、M8为汉代墓,M2、M3、M4为3座宋金墓。7座近代墓均为空墓,未见人骨及随葬品,应为迁葬墓。

M4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该墓为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结构保存完好,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六边形,由主室和三个耳室构成。墓壁六边每边为1.28~1.34 m,六边对角长2.63 m。主室东壁砌一拱形耳室,主室西壁砌两个拱形耳室。主室六个壁面均有壁画,绘画题材有门吏、仕女、花瓶等,绘画技法娴熟,题材丰富,在吕梁地区较为少见。在东壁、墓门及耳室两侧刻画了10个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研究宋金时期历史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

李旭峰,男,山西临县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

猜你喜欢
圆唇墓道甬道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河南三门峡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赏析(一)
中国北方地区墓道发展与墓葬建设关系研究——以高等级墓葬为例
不同植物性诱杀剂室内引诱圆唇散白蚁能力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