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语言的审美选择和史诗叙事

2024-04-25 12:40王睿婕王微曦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

王睿婕 王微曦

摘要:董继宁的中国画作品以个案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创作与时代情境个人思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董继宁的艺术修习历程促进了他的民族性语言的选择;民族性语言中的求真性与诗意性的双重审美表达,构成了董继宁的艺术特色,他的美术创作中的史诗叙事追求奠定了其艺术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董继宁;民族性;求真诗意;史诗叙事

我国当代杰出山水画家董继宁,用鲜明的民族性语言,真实与诗意并存的审美表达创作出现代山水的史诗图卷。他以扎实的学养与高超的艺能,使其山水画创作成为能够反映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独特图示范本,延展了民族历史与精神之图像志。以董继宁为个案,将其置于时代情境中,可历史性地勾勒其中国画创作之路;聚焦其代表性作品,也可从共时性层面看到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审美选择与时代审美以及个人艺术思考之间的关联。

一、民族性语言的自觉选择

社会主体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必须依赖于语言这一工具。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些理解与认知将无法形成和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对于某种艺术语言的掌握,往往与其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这些地域环境塑造了他们的视野和价值观。艺术语言是人类真实生命的展现,它比逻辑思维更为根本,同时也超越了认识、反思、我思以及内省和体验等思维方式。艺术语言是人类情感的直接表达,是人们对于世界感知的独特方式,也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揭示。因此,艺术语言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工具,也是观众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关键。同时,艺术语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都会产生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为湖北籍国画家,董继宁在荆楚大地的成长与学习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艺术语言内在特征。荆楚大地艺术风貌多浪漫重色彩,这促进了董继宁艺术风格底色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董继宁被推荐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各种艺术思想不断交替更新,各种艺术观念持续交流碰撞,开阔了董继宁的视野,使他的艺术理想不断壮大。在接受专业艺术训练的过程中,董继宁在张振铎先生的鼓励下,选择深耕中国画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方向。

1979年本科毕业后,董继宁留校从事行政管理与教学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平衡日常工作与艺术创作,虽然忙碌仍然挤出时间修习艺术。他决心将创作之路贯彻到底,此时他的中国画技法与理论都有很大提高。

1986年,董继宁攻读湖北省美术学院研究生,此一时期亦是董继宁在艺术界崭露头角时期。它为董继宁奠定了中国画神意兼备的笔墨语言基础,也为其从笔墨语言中探寻民族性与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学养渐深,艺术体悟与思考也愈加深入,艺术追求日渐明晰,逐渐“师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审美范畴与品评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革新传统、超越传统的中国画语言。

李可染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美学理想,他行遍数万里江山实景写生,在自然山川中发现美。这深深感染了董继宁,使他也决心“江山万里行”,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描绘祖国山河。

对于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言,其艺术创作始终会致力于在艺术史的语言体系中汲取养分,同时努力展现个人的艺术特质。这种艺术特质的展现,不仅是艺术家独特的标志,而且更多地涉及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性,即在艺术史和时代背景的框架中确立自我。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艺术创作中,他坚定地选择并追求中国画这一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语言,这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特点相吻合。在艺术表现中,他深入探索并提炼艺术内涵,展现出“大作品、大山水、大气势”的水墨山水新图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

董继宁在艺术史与时代情境中定位自我,这具体体现在其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艺术语言上。形式方面,大胆抛却前人僵化的笔墨程式,多用大笔酣墨,直取形象造型,减少笔墨反复添加与积染;内容方面,反映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宏大叙事,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董继宁将山水画艺术表现同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歌颂自强不息的时代主旋律,其作品具备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符号特征。

二、传神之真与抒情之意的双重审美表达

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这里的“真”更多指向一种活跃于万物之中本源性的生命之真、气韵之真。艺术家触景生情,用肉眼观览外在物象之形色流转,用心聆听和感受万物内在生命之跃动,熟悉万物之情性,从而将之外化,并通过作画的方式来展露物象的“生意真态”和“蓬勃的内在精神气韵与动势”。由技入道,由形入神,由有限进入无限,描摹自然万象外在形态的“形似”,与内在生命“真实”,它不仅要求绘画的逼真“形似”,更强调对“传神”“气韵”“生意”“自然”的重点展露。

总体来看,董继宁的中国画是在民族性语言的求真性表达和诗意性表达两个方向上进行了执着探索。“求真”是董继宁艺术创作的历来追求,他曾言:“我一直认为,艺术要求真,首先要求艺术家具备一种内心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应出自艺术家求真的、内在的、单一的、独立的情感。”①其山水是一种写实性山水,而非传统写意山水画。它没有传统山水工藝化的弊端,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现实景象②。诗意性表现则与董继宁的审美旨趣和内在气质紧密相关,他常说“绘画就是把苦涩的东西变得比较抒情”,诗意使他的作品充满自然生命力。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篇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董继宁的山水画正是创造了一种雄浑豪迈的大山水诗意艺术境界。昔日刘勰亦在《情采》篇中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③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以“情经”和“辞纬”织就,刘勰认为情重于辞。若在中国画中,“辞纬”可看作笔墨形式技法的表现与布置,而“情经”则是作品中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意蕴,二者你中有我,互相交织。董继宁也认为在创作中,情感为先。笔墨、线条作为创作过程中的语言形式,它们应融进创作的情绪之中,幻化成形和色④。因此,真实性与抒情诗意俱在是董继宁作品的显著特点。

《珠穆朗玛》中的山峦昂首大地之巅,风暴撼不动,风雪压不垮的坚实雄强笔墨塑造极富震撼性,《禅冬》中只见苍茫天地间,一棵白色树冠的小树,挺拔峻峭,伫立于画幅当中,水汽氤氲的淡抹远山,遗世独立,仿佛将千载寂寥融于境内,营造万籁俱寂的空灵诗意。拥有一颗禅心的董继宁,使其山水在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松风动云涛》中万壑松风山峰连同江水绵延至画面尽头,绘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境,蕴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诗意观照。

透过董继宁的作品,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艺术家的艺术体悟。董继宁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传达诗意的道路上沉淀,言说自己的艺术主张传达艺术信念。从这一角度来看,董继宁的民族性绘画语言所呈现的求真性与诗意性的审美意涵正是荷尔德林那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完满注解。

三、民族性语言的史诗叙事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史诗观念在中国逐渐形成并贯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文艺家借鉴了西方的史诗话语和史诗性书写成果,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为题材,创作了丰富的史诗性形态。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史诗叙事经历了从“史诗在中国”到“中国的史诗”的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审美传统已然形成。史诗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建构以及民族和国家叙事具有深刻的关联。史诗艺术作品不仅映射出时代命题与历史的变迁,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自身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艺术家与时代和民族之间的链接。

董继宁对于美的认知和实践,则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运用民族性语言、史诗叙事以及真实与诗意兼具的山水,展现了他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理念,也为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江山万里行”这一展览是艺术家与时代同行,表现祖国山河的宏伟画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丈量江山对董继宁来说并不在于登高俯就,更在于用艺术家之眼捕捉山河之美,以艺术家之笔挥毫铺就江山华章。由此,“江山万里行”应运而生。“江山万里行”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生命颂歌、高山仰止、云山天籁、空山凝云、峥嵘岁月、江山多娇。在“生命颂歌”中,描绘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中华文明发源的江河之泉,“高山仰止”表现传承儒家的渊远文明——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云山天籁”颂扬道家文化、“空山凝云”聚焦佛家文化、“峥嵘岁月”展现中国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江山多娇”讴歌祖国壮阔山河,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同中华民族厚重文化有机结合,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歌颂自强不息的时代主旋律。

在“生命颂歌”篇章中,《黄河之水天上来》记载了我国母亲河的威武雄壮、奔流不息,“高山仰止”篇章中的“书院”系列包含了《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将书院景观纳入儒家文化系列中,以形象直观的方式通过书院展示儒家文化源流。“云山天籁”篇章中《太岳仙山图》中的武当山上云气苍茫,仿佛邀请观者遨游宇宙间,传达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道家思想。“空山凝云”篇章中《藏南幡影》展现了藏南广阔大地旗幡的独立生姿。在“峥嵘岁月”篇章中,从《铁骨铮铮太行山》可见山川苍穹气势撼人,正如我大国历经苦难辉煌而屹立不倒,超越太行山本身的物象,力图展现山川比德的人文承载。“江山多娇”篇章中《长城》蔚为壮观,描绘这座历史丰碑用笔浑厚、墨色淋漓、气象万千,借喻华夏儿女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

董继宁以真诚的笔触和充满诗意的审美内涵,通过长期以来的艺术创作,力图不断完善民族史诗叙事,而今这一系列仍在进行中。从上述作品来看,董继宁对中国千年光辉历史、中国儒释道文化、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的主题性表达,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气质与时代风貌,践行了艺术家以民族性语言表达新时代文艺精神的审美理想。这种艺术道路的选择,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厚重深沉的爱国情感彰显了艺术家的自身定位以及向时代、向世界展现中国画的方式。

四、结语

董继宁在民族性语言的基础上,运用求真性与诗意性的双重审美表达,以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史诗叙事。这是艺术家通过实际绘画实践,对中国画创作道路的自觉追求和深入探索,展现了全球化情境下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董继宁以执着的追求,力求以真实的、诗意的语汇彰显自身的审美品位,并以深沉厚重、史詩性系列美术创作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这正是艺术家在世界情境下的文化自信与担当,其艺术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奏响了中国强音,促进了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

作者简介

王睿婕,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批评。

注释

①《董继宁画集》—灯下独语:艺术感言,第5页。

②《董继宁画集》王端延语,第65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

④《董继宁画集》—灯下独语:艺术感言,第5页。

猜你喜欢
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探究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性特征及演奏技巧
论中国油画中民族性绘画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性与个性的互放光亮——2018“海峡乐谈”音乐创作研讨会回顾与个人反思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