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思考

2024-04-25 14:09刘亚军
高考·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高中历史

刘亚军

摘 要:2021年我国正式发布了“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出台并不单单代表着教师要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号召的是教育工作者要对作业设计、作业管理形成全新的认识。教师需要转化作业设计观念,创新作业设计方法,使得作业能够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遵循大概念,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文章将从高中历史学科出发,探讨大概念下的作业设计原则,着重探究基于大概念的作业生成机制与设计对策。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作业设计

大概念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或主题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概括性的理解。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是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作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点,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对学生实施评价,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可以帮助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辅助学生了解自身当下的学习情况,为师生提供有方向的教学指导。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所设计的作业往往会将重点集中在巩固知识方面,侧重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显然这一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思想并不吻合,创新作业设计思路是教师目前要关注的一项工作。

一、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以往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会侧重突出作业的检测功能,将作业与教学评价相互整合,但事实上作业的功能并不仅局限于此,可以是课堂的延伸,也可以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回顾。所以在大概念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遵循目标性原则设计作业,以明确的目标导向丰富作业功能,体现作业价值。

第二,结构性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一定要避免的误区就是作业并不是单纯堆砌知识点。以往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通常会呈现出单向结构与多项结构两种类型。在多项结构的作业设计中,针对各项子任务,彼此之间的关联也并不高。对于学生来说,其难以察觉到各个子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在完成任务后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此教师需遵循结构性原则,能够以大概念为主轴,延伸子任务,指导学生在分层递进的任务配合下,实现素养的提升,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三,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并不是历史研究,不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真知,而是要使之基于前人的成果进行后续的传承,要使之在丰富的历史素材中提高个人的文明认识与文化素质[1]。所以,在大概念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教师需遵循开放性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作业形式的开放。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尽量避免故步自封,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形式。在作业空间上,可以从课堂走向校园,从城市走向田野;在作业完成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面作业,也可以引导其进行实践探索;在作业完成步骤上,可突破传统的读写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历史对话、历史观摩,深化学生的作业参与。

其二,作业答案的开放。在大概念环境中,教师要意识到,决不能将作业的功能局限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方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的人文功能逐渐凸显,教师绝不能以量化数字作为唯一的作业评价标准,而是要适当学会留白,尽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以此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其思维,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顺利发展。

二、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生成机制

基于大概念角度,构建完善的作业生成机制,根本目标在于牵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之更好地关联课本内容与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发展[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大概念,可以使之实现由具体向抽象过度的思维转化,既包括学生当下的学习理解,也包括其未来的知识增长。因此,在大概念下的高中历史作业生成中,教师需要以学习目标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驱动学生提高学习内驱力,并发展核心素养。

(一)统于目标的落实

落实教学目标是提高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根本前提。作业设计某种程度上是整个教学规划框架中的最后一部分,教师需要对前期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展开全面设计,而后聚焦于大概念教學目标以及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合理推进作业的设计。

首先,教师要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作业设计中,绝不能出现跑题的情况。换言之,作业内容绝不能脱离教科书内容或者课标要求,而是要基于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得学生通过作业对本课知识形成进一步的理解和吸收。并且,教师要保证所构建的作业目标有明确指向,每一项作业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学要求。例如,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是拓展其认识、提高其能力。另外教师要加强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的联合,确保二者可构建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顺利完成知识架构,避免将作业设置为无意义的抄写或机械式的记忆。

其次,教师要把握价值的引领。立足于大概念分析来看,作业的存在价值,绝不仅限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实现有效的学习延伸。所以,在大概念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把握两大要点。一方面,侧重利用作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要侧重把握唯物史观,引导学生通过作业拓宽历史视野,从历史角度感受国家发展的历程,能够对国家发展,甚至是世界发展产生真正的关注[3]。

总而言之,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发挥教育的引导性功能,引导学生主动行动,主动思考,使之可对知识产生深入的理解,并在理解中延伸出新的价值。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时,便可以设立“革命”的大概念主题。聚焦于核心素养视角,本部分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实证能力以及历史解释能力。明确这两大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有方向地展开作业设计。比如:要求学生绘制辛亥革命的简单示意图,要求学生思考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境地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要求学生以“何以救国”为主题撰写一篇文章。

(二)起于知识的积累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来看,教书育人两者密不可分,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推动其道德本性以及智力的形成发展,进而驱动其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构化的知识并不是常规的知识堆砌,而是在持续性的学习中不断认识、不断形成的经验累积。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把握知识的累积,加强作业的常态性与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有所期待,主动探索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掌握。

作业的常态设计指的是,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中渗透学生必备知识元素,确保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时,可以自发展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够高质量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高中历史学科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史实与概念,也包含着较为复杂且深刻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只有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可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发展[4]。进一步来说,教师需要在作业中适当体现基础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自发地解决问题,温习所学,进而潜移默化地巩固知识。

(三)重在能力的发展

作业的存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助学生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立足于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核心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聚焦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来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入手,在作业设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尝试辨别不同史事之间的因果,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正确的迁移。

聚焦于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发展来看,整体的教育重点在于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侧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延伸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展開作业设计时,教师可加强作业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

在这几种不同的作业中,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与视觉空间智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其可以立足于宏观视野掌握内容主旨,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到历史的变革,在审视自己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在作业的辅助下,切实提高核心素养。

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整体设计

(一)把握概念统领,聚焦主题学习

基于大概念视角,在展开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概念的统领,在明确教学主题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基于大概念作业体系,形成自主学习思路,辅助深入理解知识本质,把握知识要点。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整个单元所体现的主题体现在劳模精神。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会看到很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基于大概念教学,教师便可提炼劳模精神的主题进行作业设计。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劳模精神至关重要。而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驱动学生形成高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使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作为爱国创新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十分重要,是教师基于历史课堂进行育人的重要工具。但通过对现代高中生的观察与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劳模精神会持有一定的片面认识,甚至会错误地理解劳动与劳模精神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在大概念作业设计中对劳模精神加以分解,如劳模精神的内涵、形成背景、历史作用、弘扬途径等,基于这几点内容逐一进行作业设计。

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尝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或感触最深的劳模群体、劳模个人。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会自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也会借助网络搜索与作业要求相关的素材,潜移默化地便使得学生纠正了劳模精神的认识偏差。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模范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些文字,也不再是宣传栏中的一张张照片。在丰富的素材支撑下,他们更加鲜活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学生感知与体验,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极大的积极辅助作用,对于其人格的塑造与发展也可起到良好的支撑。

(二)实施多样设计,促进全面发展

基于大概念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相对较为系统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以大概念为根本内涵,有方向地优化作业的情境、内容以及方式。

1.作业材料情境化

一般情况下,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都需要有一定的情境作为根本依托,以情境为主要线索,紧密关联知识与实践,在丰富情境中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巩固其所得,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历史学科视角分析来看,大概念是学科的本质,是历史的演变,而不仅仅是一些专有名词的解释。换言之,其具有较高的结构性、抽象性与综合性,教师需要在系列大概念的有效联结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以特定的情境进行呈现,有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进而激发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时,在大概念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以“多元一体”为概念统领,合理展开情境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多元一体有关的课外素材,如王震中老师所做的《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文章中的选段,或者可以摘抄由陈述国校注的《尚书》选段(越在外服、越在内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课外的素材以及教材中学习拓展部分的内容,尝试解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这类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大重点。

一是要巩固历史学科的大概念稳定性。在本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把握的大概念在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通过为学生呈现拓展性资料的方式营造文献展现的历史场景,带给学生更加直观且现实的学习感受,在各类素材的有效交织下,帮助学生更好地连接历史人物、历史王朝、历史方国,体会到多元一体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样态与作用。二是要构建完善的叙事框架。在这份作业设计中,首先通过课外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商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而后递进到教材中的学习拓展部分,帮助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落实学生史料收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的稳步提高,也可使之掌握孤例不证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实证观念,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2.作业内容分层化

在大概念教学视域下,开展历史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构建层次化的内容体系,以打造稳定的知识迁移平台。客观来看,在大概念理念下,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重要概念、基本问题以及具体史实,三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为逐层递进,最终转化为大概念[6]。处在层次越高的知识,本身的解释力也就越强。换言之,在大概念教学环境中,当学生能够逐层掌握大概念之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其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把握了知识结构,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具体的操作,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这便是知识的迁移。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保证作业内容的梯度性,以此循序渐进地辅助学生调动越来越高的知识层次,逐步接近大概念,扩大知识范围,深化思维参与,提高核心素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这一课时,整体的作业设计可参考如下层级。

首先,教师可以站在唯物史观视角,为学生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联。而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关联尝试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基本特点。为了显示整体知识体系的层级性,教师可将具体的作业内容划分为4个层级。层级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对标的是学科大概念;层级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对标的是重要概念;层级三: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纺织工具等,对应的是一般概念;层级四:东汉末期出现的翻车、三国时期进行的革新,所对应的是具体史实。

在这四个层级中,学科大概念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了全面的统设,教师将唯物史观放在了最高层,由层级一向层级四过渡,可分化出完整的金字塔形,帮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环境中逐步掌握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另外在不同层次中,每一层次的内容都可以与具体的历史相对应,以自下而上的归纳及自上而下的思考,帮助学生逐层作答、逐层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3.作业任务序列化

历史大概念的主要特征在于针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常会呈现出多维化的趋势。人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各种知识的杂糅下,逐渐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所以在大概念环境下开展作业设计工作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任务展开序列化的处理。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要点,构建不同的作业类型。

例如:在时间跨度角度上,可以划分学年作业、学期作业、单元作业或学时作业;在教学流程角度上,可以划分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在内容形式角度上,可以设定不同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小论文。在序列化的作业任务设计中,教师要以单元为根本,对各个课时之间的任务进行有效协调,构造完整的作业框架。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境中,有效规避认知割裂的情况,促使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强化认识,提高核心素养。

以《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大概念角度构造整体性单元作业。在本单元,一共包括三堂课,分别为《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可设置基础性的作业,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适当整合史实,对能够影响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有效加强学生作业的条理性,教师可为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如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

针对第二堂课,教师可以设置创新性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工业化革命浪潮下的一位代表人物,以自己喜欢的形式介绍这位人物的生平。学生选择的人物可以是当下时代的发明家、企业家、工程师,选择的形式可以是诗歌、人物小传、PPT海报。

针对第三堂课,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二战后的科技成果,并紧密关联自己的现实生活,选择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探索这种产品的发展历程,并生成相应的思维导图。

纵观这三堂课的作业,整体任务的路径循序渐进,且具有一定的序列关系。在序列化的推动下,指导学生展开史事判断、史实梳理与史事解释,使之深化对于生产工具产生、发展、作用的理解认知。另外,在该单元的任务清单中,学生可逐渐发展自身的历史行为能力、论证评价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在大概念统领下,深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理解,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充足養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概念视角推进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与优化,可以辅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局限,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有效延展。在大概念视角下,教师在实施作业设计工作时,需全面遵循目标性、结构性、开放性与主体性原则,要统于目标的落实、起于知识的积累、重在能力的发展,要把握概念统领,深化学生概念理解,打造多样化作业设计体系,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生,汪琪.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2(2):177-181,176.

[2]陈玮.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以“小农经济”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4):67-69.

[3]张长珠.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例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4):72-74.

[4]陈玮.大概念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1):29-33.

[5]陈艳梅.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评价问题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10):29-32.

[6]吴键.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3(19):86-87.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简析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