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龄走兽画形象的艺术特点及色彩表现之美

2024-04-25 14:21徐曦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色彩

摘要:刘奎龄作为中国近现代走兽画的代表人物,其传世作品彰显出灵动自然、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更是跳出古人之藩篱,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刘派风格”,并对后世走兽画艺术创作影响颇深。文章以刘奎龄走兽画形象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技法、风格等角度梳理了其创作走兽画的艺术特点并结合其设色赋彩方法,以作品分析方式总结了其创作走兽画的色彩表现技巧与方式,可为研究刘奎龄绘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刘奎龄;走兽画;艺术风格;走兽形象;色彩

走兽画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绘画形式,是以描绘各种动物为主题进行的创作,题材以其丰富的寓意而深受历代画家与观者喜爱。走兽画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图像。兽图创作在宋朝处于大发展时期,随着宋代传统人文画的繁荣,走兽画亦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并于元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后逐渐开始没落,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奎龄作为走兽画大家,不仅是近现代美术画坛的一代宗师,更是中西文化风格融合的开派巨匠,他被誉为“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1],对后世影响颇深。

一、刘奎龄走兽画简述

刘奎龄(1885—1967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走兽画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纵观其学画生涯,他虽无出国留洋之经验,亦无专业美术院校技艺训练,仅凭着对绘画的一腔热爱与自身天赋,独辟蹊径,自学成才。刘奎龄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通过沈如意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开启了传统工笔画的学习认知[2]。其自学自悟、广收博览的学习习惯成就了其绘画事业,足以看出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卓尔不群。

早在青年时代,刘奎龄就从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创作技法、风格、色彩表现的学习与借鉴,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并将其吸收融入自我绘画创作。这样不仅夯实了其对中国画的写实创作风格,亦使其作品呈现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质。纵观其一生绘画创作内容,花卉、禽鸟、畜兽、山水画等均取得了较高成就,其绘画创作涉猎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其中,又以畜兽、禽鸟的造诣独步中国画坛。

二、刘奎龄走兽画形象的艺术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姿多彩

纵观刘奎龄走兽画创作题材,其最抢眼的作品当属大型走兽,如各类狮、虎、豹、鹿、马、驴、猞猁等[3]。刘奎龄走兽画既有传统工笔画中写实的细腻和准确,又融入了写意传神的表现手法。其作品《卧虎图》《上林春色图》《空谷》等,都是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笔触表现大型走兽的神态和情感,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同时,刘奎龄笔下的猫、犬、猴、羊、兔、松鼠等小动物亦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刘奎龄临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画精髓,对于题材的掌控与创作内容设计十分熟练,并逐步探索了创作动物画的新途径与新的表现方式,这与其个人平时喜欢种花养鸟、豢猫犬、喂鸡鸭具有紧密的联系。刘奎龄以观察摹写,故他的画作几乎幅幅精湛,没有敷衍之作,其題材之丰富,又兼具了笔墨传统,在画作的内容上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造型多样,生动自然

刘奎龄走兽画的造型多以写实为主,力求准确地描绘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其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笔触,十分注重绘画细节,尤其是动物的毛发、皮肤纹理和眼睛表情等,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处理,使动物的造型更加真实和立体。走兽形象亦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姿态,从其作品《孔雀图》《骑猎图》《虎图》《嬉鸽图》中,都能看出其在对动物造型外观设计,尤其是对动物形态“势”的营造,具有“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之感。在许多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之中,动物的造型往往呈现多样姿态,写实而主风神,造型华滋清润,呈现生动自然之感。

以其作品《虎图》为例(图1),画中溪涧潺潺,长松巨石间一虎酣然,松风过处似觉有声,虎的瞳缩一现,耳尖竖立捕捉着声源,右掌犹未调整好站立的姿态,而尾尖的抽动,亦表现着虎内心的不安,周边环境松风似为和鸣,实为静穆。由于大型猛兽往往在造型上较难观察,因而在18世纪前,无论中西绘画,对其的形象展现都相对单一和苍白。刘奎龄较好地捕捉了动物瞬间的神态,使得画面静中寓动,妙趣横生,彰显了生动自然、灵动传神的特点。

(三)神形兼备,雅俗共赏

刘奎龄被誉为“全能画家”,其能工善写、绘画技艺高超,笔下的许多走兽作品形象不仅神形兼备,而且充满了自然生命力,展示了动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为了在艺术实践中突破传统工笔画的僵局以及为更新传统画法、风格展示开辟一条新路,刘奎龄曾大量临摹日本绘画,他十分关注横山大观和竹内栖凤等代表性人物,学习借鉴吸收了朦胧派、狩野派、大和绘的艺术表现风格。其作品《螳螂捕蝉图扇》《花卉昆虫册》《耄耋图扇》,均有对这些画派风格的融合。

刘奎龄在形式、技巧、风格和创意上开创独特之处,在画作的艺术表现上更是偏向大众艺术、生活艺术之意趣,并创造性地将各类走兽形象以“神韵”“气韵”“雅韵”“遗韵”的形式在画作中展现,使得其作品具有超凡脱俗、裹收自然的特征,不仅在走兽画艺术创作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同时其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也能够与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相结合,使更多的普通观众能够欣赏和理解画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其作品带给观者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兼具雅俗共赏、华滋清润的特点。

三、刘奎龄走兽画形象的色彩表现之美

(一)用笔精细,设色艳丽

在刘奎龄的走兽画中,翎毛画是其最为擅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翎毛画以描绘鸟类的羽毛为主题,这种画法通常通过细致的线条和精细的色彩表现以及对光影和纹理的处理来展现羽毛的细腻和华丽,因而用笔精细、赋色写意成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刘奎龄翎毛画中,动物的骨骼体态、肌肉骨点或形态,是其精细描绘的重点,其创作往往以准确造型、注重神态、用笔精细、设色艳丽而胜走兽画一筹,这些在其作品《空山虎啸》《福寿图》《狮吼》《雄鸡》中均有体现。

以刘奎龄的作品《雄鸡》为例(图2),公鸡造型设色艳丽,刘奎龄大胆地使用朱红和柿子橙来描绘鸡冠和羽毛的部分。其用笔精细,通过运用丰富而鲜明的色彩,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气和活力。雄鸡身上的羽毛颜色如同渐变一般,在浅黄、深黄、海棠红、胭脂、桃红、熟褐等暖色调色彩的共同搭配之下,为画面走兽的形象注入了灵动和生命力。同时,其运用冷色调如深绿、翠绿、草绿和浅绿来描绘四周背景,使其与暖色调形成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雄姿英发的“公鸡”形象使观者拍案叫绝。

(二)色彩协调,自然流畅

长久以来,中国走兽画形象大多强调“主观意象”,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创作方式[4],例如从古代走兽画名作《竹雀双兔图轴》《牡丹睡猫图》《猴鹿图页》等,都能看出画家们遵循着固定的创作流程与设色理念。刘奎龄在吸收了西方绘画理念和色彩表现技巧后,擅长运用色彩的协调和对比来表现走兽形象的气质和主要特征。在设色过程中,他往往会考虑走兽所处的自然环境,表达走兽的个性和情感,并以潇洒自如、挥毫泼墨的心性进行赋彩,使得其作品色彩呈现统一协调且自然流畅的特点。

以刘奎龄的作品《花禽十二屏·鸽图》为例(图3),不同的鸽子形象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差异性对比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翎毛色彩的细微渐变和层层叠加,使得鸽子毛看起来更加丰满。外观形态更加立体饱满。同时,整幅作品色彩淡雅、和谐自然,画面氛围温馨和宁静,环境与走兽形象色彩的和谐统一通过色彩的相互呼应和平衡来实现,自然流畅之感沁人心脾。

(三)情理之中,意韵深长

走兽画形象的创作往往是生灵承载人性的展现,走兽画与传统花鸟画创作有根本的区别,往往需要以严谨静雅来消解走兽形象的粗犷与豪放,在走兽画中呈现强烈的个人情怀和特有的生命意识是提升作品美感的关键所在。刘奎龄绝大多数走兽作品在色彩的表现上,都能夠很好地把握优美与壮美的界限。

例如在其作品《走兽十二条屏·系列》《孔雀图》(图4)《空山虎啸》《骆驼图》等作品中均有“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妙境。其色彩的表达既符合走兽的自然色彩,又能够突出走兽的特征和情感。色彩运用不仅是为了描绘走兽的外貌,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因而其用色既在“情理之中”,又符合“随类赋彩”的色彩观。作品通过颜色的和谐运用,传递一种深邃和富有内涵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其中的深意和内涵。

四、结语

刘奎龄走兽画创作的线条流畅自然,色彩鲜艳明快,使得走兽形象在其笔下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充满了生命力,让观者感受到了动物的灵动和自然的美妙,其创造性地将西方水彩画的“湿画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没骨点染”相结合,使得走兽形态和色彩表现超脱传统走兽范式创作之法,值得后世不断深入研究。

基金课题

2022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工笔画走兽形象色彩研究”(项目编号:22JK0211)。

作者简介

徐曦,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王艺霖.刘奎龄走兽画的艺术风格及影响[J].收藏与投资,2023(9):10-12.

[2]李蒸蒸.彩墨走兽画的创意新空间[J].美术,2011(4):79-83.

[3]徐曦.“西学东渐”下的工笔走兽画革新[J].戏剧之家,2019(13):165.

[4]邢捷,于英.暝琴绿荫下没骨胜徐黄—刘奎龄绘画艺术与演化初探[J].收藏界,2002(7):30-33.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色彩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