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造境研究现状分析

2024-04-25 15:00崔思奇张訾涵周雨晴冯旭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造境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

崔思奇 张訾涵 周雨晴 冯旭

摘要:在文化复兴、生态复兴的背景下,中国山水画造境研究应该引起重视。山水画的生命在于其意境,承载着画家情感、精神生命和人生智慧等信息。这种意境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传达。由于画家情绪和气质的个体差异,每幅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使得每一幅山水画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反映文化、情感和艺术风格的交融之美。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造境;艺术风格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山水画造境创作不仅以独特的艺术形象为主体,更是一场对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深刻联想。这种联想通过外在物象的巧妙表达,直接触发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这是一种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段,体现在山水画创作理论与创新发展中,尤其是在造境过程中展现情感的高度敏感。中华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我们应继承发扬,使其在现代保持本质,不断融入当代文化。深入研究山水画的造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时代的潮流中保持生机。

山水画创作始终离不开造境,每幅画的意境都对应着画家的心境。在作画过程中,我们无法将眼中的物象孤零零地展示出来,必须结合意境使其融洽,将肉眼见到的物象转化为笔墨语言并对其进行无限延伸,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和画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图1)。对中国山水画的造境研究,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审美范式和文化内涵,以期为传统绘画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寻找共性和差异性,从而突破传统审美范式,可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研究现状

中国山水画最早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达到巅峰(图2、图3)。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使得绘画重心由宋人格物致知转向文人写心,文人山水画由此兴起。宋代山水画以“境界”出名,正所谓“千笔万笔无一笔不简”,笔笔精到、笔笔是笔;元代山水画以“笔墨”出名,追求“三笔两笔无一笔不繁”。明清时期则是对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清初四僧”的绘画风格对后代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近现代李可染重“造境”,他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在著作与论文方面,朱良志的《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丘挺的《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以及任保忠的《中国古代雪景山水画造境研究》等作品,深刻探讨了山水画中造境的文化渊源和审美意义。其中,朱良志从荒寒之境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根源及其在审美上的独特意义;丘挺则从宋代山水画的语言特征和图式风格入手,系统梳理了造境的特征、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而任保忠则从历史时代背景、笔墨、图式、审美精神等角度对雪景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进行了深入探讨,挖掘了其蕴含的儒、释、道等思想内涵。

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强调了山水画中造境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无论是对荒寒之境、宋代山水画、古代雪景山水画,还是对现代山水画中点景造境的探析,都反映了作者们对造境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山水画造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对自然、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在当代绘画实践中,理解和运用造境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提升其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推动山水画艺术的发展。

此外,白瑞敏的《陆俨少与李可染山水画造境比较》、贺园茂的《山水画造境探渊》以及顾逸凯的《李可染写生山水画意境的造境研究》等作品,为山水画意境的理论体系建立和創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对现当代绘画实践起到积极作用。其中,白瑞敏通过对比不同题材的意境与笔墨语言,对陆俨少与李可染独特审美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阐明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贺园茂则指出山水画的造境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种以“意胜”为主,在布局和安排景物时更加自由,能够更充分而强烈地表达画家主观的情感与意境,另一种则以“境胜”为特征,侧重描绘景物的具体特殊之处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使得情感意境在其中显得隐约而丰富;而顾逸凯则分析情与景的意境呈现是画者反复观察生活中真山真水后的结果,它是需要我们全面认识生活对象,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再结合合乎情理的想象推演出的主题景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在更深层次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努力提升山水画作品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拿陆俨少与李可染的山水画造境作比较,还是单独拿出重视造境的李可染作品对其研究,抑或是对山水画造境整体进行探渊,都反映了造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不同画家对于自然界中的景物理解不同,对创作作品的画面需求不同,创作出来的山水画作品自然也就风格各异,山水画创作离不开笔墨基础,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更是离不开造境。前人已经对此作出研究,我们后辈还需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造境,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山水画作品。

至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山水画造境的研究,还是要继续深挖,尽管学术界已经有一小部分研究成果,但还不够深入,我们需要结合中西方绘画造境,在传统之上创新,形成独特的意境风格。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造境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以及如何更好地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三、结论

中国山水画有“三美”:“笔墨美”黄宾虹、“构造美”陆俨少、“意境美”李可染(图4)。这里的“意境美”,其实就是山水画造境,李可染充分运用了宋人的造境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造境风格。“造境”是画家把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升华而形成的一种境界。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不追求“形似”而是更追求“神似”的表达,自然界中的山水对于画家而言只是素材和灵感。对于中国山水画造境的研究,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古人和现当代画家如何表达意境,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思考自己在创作中如何表达意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认同。通过深入研究山水画的造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审美观念,进而加深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理解。

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念上有所不同,西方绘画大多讲究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正所谓“海纳百川”。笔者认为正如中国山水画造境的“包容性”,万事万物皆可被呈现于画面之中。然而再有才情的画家,如果没有笔墨技法和造境手段作为其创作的支撑,恐怕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中国山水画造境的研究,离不开笔墨技法,二者相互支撑,才能创作出让人共情的佳作。笔墨技法是“筋骨”,造境手段是“血肉”,“血肉”与“筋骨”二者缺一不可。对造境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再把“情”与“景”相互交融,并不断尝试与突破,总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中国山水画未来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崔思奇,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张訾涵,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周雨晴,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冯旭,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理论与中国画创作。

参考文献

[1]顾逸凯.李可染写生山水画意境的造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23.

[2]甘思文.中国传统山水画造境手法在高铁站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3.

[3]赵艳.浅析当代中国山水画“隔”与“不隔”的造境之美[J].大众文艺,2023(8):34-36.

[4]周书杨.张仃焦墨山水画造境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

[5]齐笑.明代雪景山水画的造境之美[J].艺术评鉴,2023(1):55-59.

[6]刘庆涛,白晓伟.阻隔与连结: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J].美与时代,2022(6):86-89.

[7]孙汉亮.情与境—石涛山水画造境的个性特征探析[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2.

[8]袁立.园林山水画造境研究[D].杭州:中國美术学院,2022.

[9]李子秦.王蒙山水画的笔墨与造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10]范书含.论中国山水画中对景写生的造境艺术[J].参花,2022(3):92-94.

[11]孙鉴泓.现代山水画中点景造境的探析[J].美与时代,2021(11):22-23.

[12]肖淬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境艺术探讨[J].普洱学院学报,2021(4):94-96.

[13]邹志浩.李唐南宋时期山水画的造境研究[J].美术文献,2021(1):12-13.

[14]边凯.宋代山水画造境浅析[J].书画世界,2020(8):21,24.

[15]朱文元.也谈山水画写生中的“造境”[J].广东经济,2020(8):90-92.

[16]龙韵.《林泉高致》中“远望”在北宋山水画造境的呈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17]邱佳铭.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18]白瑞慧.陆俨少与李可染山水画造境比较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19]刘智永.基于造境的《陆俨少山水画课徒稿》笔墨结构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20]丘挺.宋代山水画研究导论[J].书画艺术,2013(1):22-26.

[21]丘挺.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2]冯旭.笔墨境界与人格修持的统一—兼论中国画的美育功能[J].美术大观,2006(3):12-13.

猜你喜欢
造境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