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非遗南京云锦的活态传承路径探究

2024-04-25 16:06梁盈莹王佳韵丁奕婧王子柔路瑶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发展困境非遗

梁盈莹 王佳韵 丁奕婧 王子柔 路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四大名锦”之首、“锦”中的集大成者,南京云锦在现代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非遗南京云锦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三条“云锦+”的解决路径,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活态传承路径。

关键词:南京云锦;非遗;发展困境;活态传承

南京云锦是古代最高织造工艺的丝织物代表——“锦”中的集大成者,从明朝至清朝灭亡一直是皇家的专属。专家曾给予其“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的美誉。一匹云锦无论是用料还是织造工艺都精益求精。其织造工艺十分繁复,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和织造[1]。织造是用大约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大花楼提花机进行生产的。每台织机两人上下分座,上为“提花”,下为“织花”。织工把合并简化的提花程序重新演绎出来,并按色彩搭配的规律,作出新的组合,自由变化下色[2]。由此可见,南京云锦用料昂贵、技术繁杂,其“寸锦寸金”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3]。南京云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足以支撑其在文化消费繁荣时期大放异彩,但目前来看其似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关注。由此,我们不禁提出疑问:“锦中之冠”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南京云锦的发展困境

(一)云锦传承生态的改变

云锦多以工艺品形式出现,昂贵的价格、“贵礼”标签、工艺精品的烙印一直伴随着它。这与非遗文化保护的初衷—“非遗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是属于百姓的”产生了分歧。随着科技的发展,南京云锦的生产实现了机造,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小型云锦文创的出现也给云锦开发指出了一条“大众化”道路。但是这也逐渐偏离了南京云锦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机器替代人工,将会切断其广泛的历史和社会联系。由此可见,云锦所依附的社会生态结构巨变导致云锦与其传统生态分离,又难以进入当代社会[4]。

(二)技艺传承受限

南京云锦的工艺技法要求极高,工艺的接续无疑是南京云锦传承的重要一步,掌握核心技术的老一辈云锦织造大师自然也掌握了云锦的传承命脉。如今云锦的传承人却面临断档的风险,原因主要是:南京云锦的古法技艺、文化知识等都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锻炼,快节奏的社会步伐,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很难保持对其的兴趣。二传承主体传统观念的限制。云锦老艺人虽然掌握了云锦织造全部过程的核心工艺,但是桎梏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并不愿将核心技术外传。一些老艺人并不愿共享工艺甚至带有反感情绪。云锦的织造技艺面临无人可传、核心不传的局面。

(三)市场有局限性

2016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以来出现大幅度下降。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41.78亿元,同比下降5.98%。丝绸行业整体呈现不景气的局面,然而丝织品种类繁复,企业众多。因此,云锦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在与南京云锦企业的创始人和织造大师等业内人士进行访谈后发现,关于南京云锦的发展方向,大家保持着一致的态度:南京云锦以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方式发展才可能支撑起企业的生存,才能传承好这一非遗文化。但这显然与大众在合理的价格区间进行文化消费满足基本精神需要是相悖的。

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求、大众对于文艺品的价格敏感这三者似乎互相羁绊,阻碍了南京云锦的传承发展。

(四)产品背离当代审美

在配色上,云锦的风格和中国皇宫建筑的彩画装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体花纹的配色多用紅、蓝、绿、紫等具有典型特征的深色,热烈且浓艳。南京云锦共有十八种配色,鲜艳典雅、荣华富丽。图案纹样可以大致分为3类: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和其他图案。

南京云锦的配色和纹样受古代皇权文化的影响,多采用威严、肃穆或尊贵、祥瑞的艺术元素。如今大众崇尚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审美需求多元,市面上许多高端产品的设计装饰语言都趋向简洁、自然。南京云锦的传统艺术特点显然与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和习惯无法完全契合,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锦想要消费者为其买单并不容易[5]。市面上许多云锦产品,都是直接沿用南京云锦本来的特点,缺乏创新。这易让大众形成南京云锦风格浮夸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南京云锦的发展。

二、南京云锦的新时代传承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采取合理合法的举措,这样才能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其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6]。

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个体在进行内容互动和内容消费时产生了数据流,即流量。结合非遗文化保护的要求以及流量的时代特点,本文提出以“云锦+”的方式为核心,构建“云锦+互联网”“云锦+产业”“云锦+城市”的模式,营造南京云锦的专属流量,实现南京云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云锦+互联网

互联网信息交换的低成本、便捷性、形式多样性、用户广泛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可以拓展南京云锦文化的传播方式,突破传播地域局限,扩宽南京云锦相关产品的推广销售渠道,营造话题热点。文化宣传不仅能将这一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非遗高端产品推广出去,还能促进资本的不断投入。“传”的过程也是企业架起云锦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发人们对于南京云锦“文化认同”的过程,是活态传承路径中的基石。

一个云锦企业应该围绕在互联网“传”的基础上进行“卖”“承”。“卖”即云锦相关产品的销售。非遗产品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层的情感结构,当这些共同的价值、情感作用于人的行为时,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影响对“非遗”产品的消费意愿或行为。“承”即云锦的文化传承,如何让云锦适应发生极大变化的社会生态结构,重建社会生态,进入当代社会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利用现代化科技,通过打造虚拟世界、元宇宙、数字化博物馆等数字化方式;利用各大网站平台建立云锦文化交流社群,可以满足创新传承云锦文化的需要。

(二)云锦+产业

“云锦+产业”是一种合理利用云锦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艺创作与文创设计并且开发云锦的相关文化产业,提高云锦文创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云锦产业是围绕“文化认同感”展开,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方向和价值取向,创造出南京云锦产品的国潮路径,培养其“繁衍”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性发展云锦国潮的目的。南京云锦新国潮的创新融合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建立云锦元素数据库,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和审美取向提取云锦纹样中的传统图案所蕴含的意向元素,将具象与抽象、运动与静止等对立统一的哲学属性融入设计中,建立云锦产业发展的基石[7]。二塑造现代化的云锦设计思维,积极获取现今的潮流风向并融合。三积极跨界合作,打造云锦品牌标签。寻求多重语境下的跨界对话,辅以现代化媒体传播的力量,营造热点,扩大宣传。

(三)云锦+城市

南京云锦是南京这座具有浓厚古城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遗产,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历史息息相关,又与南京身为重要东南城市的地位密切相关。因此要紧抓南京古城和南京云锦的内在联系,发挥城市承载文化,文化打造城市名片的双重效应,更深层次地激发大众对于南京云锦的文化认同感。

“云锦+城市”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建设云锦非遗文化空间。围绕南京云锦开发南京的文化空间,可以涉及商业体、交通、景区、城市建设等方面,多维渗透建立南京的专属“云锦文化空间”。二开发南京云锦的文旅路线。在有效保护南京云锦相关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开发南京云锦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相关研学旅游产品。

三、结语

在南京云锦的现代化传承中,其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和其古代固有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当代人和云锦的“人—物情感交流”无法畅通地进行,其传承路径太过僵化,难以达到活化状态。然而多维度地构建南京云锦的审美空间,向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包容云锦多元价值及其完整人文生态和生活世界的体验场域,让当代人可以通过参与、体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并获得连续完整的审美经验。非遗南京云锦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要着眼于给普罗大众带去全新的审美体验,加强“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充盈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赋予云锦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使得传统生态人文精神得以延续和当代化。

基金项目

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织云入锦——云锦活态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202311117171T)。

作者简介

梁盈莹,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通讯作者

路瑶,女,汉族,河南安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

参考文献

[1]徐嘉慧,隋欣.传统丝织手工艺南京云锦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研究,2021(3):90-92.

[2]周海燕.論南京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R].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21-08-12.

[4]孟凡行,康泽楠.南京云锦当代传承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理论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01-107.

[5]管静. 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6]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4.

[7]王珊珊,高燕.基于新中式潮流的南京云锦创新发展策略[J].丝网印刷,2022(6):1-4.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发展困境非遗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