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扬州“非遗”传承与现代化传播研究

2024-04-25 16:06蔡安琪陈月婷郑晴仪高芹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非遗新媒体

蔡安琪 陈月婷 郑晴仪 高芹

摘要:扬州雕版印刷历史悠久,工艺精妙。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与发展,但其现代化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责任缺失、非遗信息边缘化、传播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等挑战。因此,非遗传承与传播要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监督与引导,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水平,增强民众文化传播的主人翁意识和文化素养,丰富文化产业等,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扬州雕版印刷;非遗;新媒体;现代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世代文明凝结而成的瑰宝,2006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扬州雕版印刷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扬州雕版印刷非遗文化,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扬州雕版印刷非遗文化传承传播工作中来,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推动扬州雕版印刷非遗文化“活态”存续,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扬州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简介与历史沿革

(一)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简介

雕版印刷技术的传统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写样、雕刻、刷印和装订四个环节。

写样是雕版印刷的首道工序,由专业写工将刻印内容抄写在宣纸上。

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的雕刻环节。首先,要选择雕刻材质,一般多选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木和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其次,准备雕刻工具。雕版的传统工具有刮铁、刻刀、圈凿、平口凿、铲刀、木槌等。接着开始上版与起样,在备好的木板上刷一层糨糊,将校对好的写样反贴于木板上,用扁平的棕毛刷将写样刷平。版样快干时,轻搓纸背,使版样上仅剩一层带有墨迹的薄薄的纸衣。最后进入雕刻阶段,将版样上的墨迹保留,用刻刀刻出并剔除空白部分,版面上的墨迹部分呈现浮雕状,这就是阳刻;如果保留空白部分,刻去墨迹处,版面上呈现凹陷状,这就是阴刻。

刷印也是雕版印刷的关键环节。将松烟墨倒在大墨盆里,用小毛刷从中蘸少量墨放在瓷盘内,再用棕毛刷在瓷盘里打圈旋转,使棕毛刷着墨均匀。刷印时,棕毛刷必须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自上而下地刷在印版上。

最后来到了装订环节,其工序有切书、打眼、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等,这就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传统工艺流程。

(二)扬州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历史沿革

雕版印刷技艺历史悠久。雕版印刷产生于隋唐之际,迄今发现的最早印刷品实物产生于唐代。唐朝时,扬州为淮南道治所,刻印历书风气颇盛,有“已满天下”之誉。《全唐文》记:“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1]

北宋时期,中国雕版印刷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由于政府提倡,两宋时期,书坊林立,全国几乎无书不刻、无处不刻,雕版印刷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和稳定。扬州有宋绍兴淮南路转运使司刻本《史记集解》,宋嘉泰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梦溪笔谈》扬州州学刊本之明代复刻本等。

相比于宋代,元代刻书业发展较慢,但也有些成果流传下来,如至元五年(1339年)扬州路儒学刻印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十五卷,至元年间(1335—1340年)广陵胡氏古林书堂刻印《新刊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十二卷,扬州刻本《图绘宝鉴》六卷及《至左丞遗文》等[2]。

明代扬州刻书渐成风气,官府、书院、士人、书坊都有佳刻,尤以学者刻书著名一时,如明嘉靖刻本《凌谿先生集》,明嘉靖江都黄东壁图书府刻本《岑嘉州集》等。据统计,明代扬州刻本有两百多种,目前能见到的约一百多种。

清代是雕版印刷发展的鼎盛时期,扬州也成为江南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清代扬州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尤其是官刻事业,其规模与种类远胜于前朝。自清康熙帝继位以来,扬州刻书渐入辉煌时期,以扬州诗句本《全唐诗》为代表,官府、文人佳刻迭出。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先后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扬州雕版印刷的发展。扬州盐商众多,财力雄厚且喜好风雅,以至盐商刻本成为清代扬州刻书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与发展。在政府和书社的支持下,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建成开放,广陵书社和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了一系列雕版印刷古籍与普及雕版印刷技术的图书。学界对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研究主要有非遗传承和保护、扬州文明古城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保护、雕版印刷工艺和工序研究和书社与现代雕版印刷发展等。例如扬州学者王澄先生发表了《扬州刻书史》,扬州大学教授王芙蓉、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顾孝慈和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侯兵教授发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视野下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曾学文发表了《广陵书社与现代扬州雕版刻书》等,此类成果众多。

二、现代传媒技术对雕版印刷技藝传承的影响

(一)传播主体主人翁意识缺失

在谈及传播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责任定位时,许多人缺乏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的主动性。仅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应该担负起传扬雕版印刷技艺的责任,绝大多数人则是寄希望于传承人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传播或期待政府以及社会的努力,将自己置于被动的文化接受状态,而不是主动的文化传播状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围观心态,正是文化传播主人翁意识丧失的标志。

(二)相关信息传播边缘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民众生活压力增大,更喜欢具有冲击性的信息,综合性、深入性的非遗核心报道受到冷落。与此同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国际化的时尚潮流,忽视本土传统文化,这也加速了传统非遗文化传播边缘化的进程。

(三)传播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猜你喜欢
非遗新媒体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