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AIGC动画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创新

2024-04-25 03:44薛峰李啸寒
电影评介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动画图像

薛峰 李啸寒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通常引自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定义,“公约”将非遗确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保护非遗文化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我国,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5月25日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要求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在此基础之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关部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及其社会化应用方面也出台了相关制度。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数字文化赋能”成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之一。[3]

随着信息科技的推進,动画因兼具绘画性、时间性、运动性的特质,由电影语言进一步扩展为信息表意及传播载体。在图像科技的推动下,动画整合声画叙事、图像再造、沉浸性交互等优势,体现出良好的跨媒介传播作用——在非遗研究和传播领域,高假定性的创作方式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抽象理论、行动过程和意识,使其内容进一步得以具象化、趣味化、通识化。这样不仅有效地扩展了内容受众群,更打通了非遗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壁垒,有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动画语言的介入赋予非遗传统更多当代解读的空间,非遗内在蕴含的精神价值也因此得到有效普及。

一、媒介联觉语境下动画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优势性渠道

这里的“媒介”是基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4]“媒介共感”(synesthesia)经常还被翻译成“联觉”——一种具有联想性质的人的感觉。[5]“联觉”一词不仅用于字面意义,而且还与许多其他事物相关。当前,社会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技术可以让人们分享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人类的各种体验不仅可以在其他地方得以实现,甚至可以由人类重新创造成为全新的体验。正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动画能够跨越地理、文化和时间的限制,与传统文化联觉,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

(一)非遗文化沉浸性传播场景的动画复建

“场景”一词应用于戏剧领域中,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一定任务行动或生活画面,后来,卡罗尔将“场景”应用于分析、阐释用户在使用某个应用时最可能出现的情境。[6]“沉浸”感原是一种心理行为,其理论来源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Flow)理论:“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7]

以上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沉浸”和“场景”的具体含义。那么将两个理论进行复合解读的话,非遗文化中的“沉浸性传播场景”则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将虚拟场景的设置与非遗场景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虚拟的仿真”以及多维度刺激体验者的感官。动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信息载体,逐渐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优势性技术表达。在电影、游戏、元宇宙等虚拟世界中,动画可以进行美术设计和主题空间设计,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效果技术,动画能够呈现出高度逼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与古代技艺相关的历史场景之中。例如,2023年2月初,故宫博物院宣布即将策划推出首套AR元宇宙场景交互式电子出版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套AR元宇宙场景交互式电子出版物,其内容是在手机屏幕中,受众可以开启关于故宫古建领域传统修缮技艺有趣的、专业的、互动的元宇宙新体验(图1)。

此外,动画的数字化特性也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通过数字手段,非遗文化的珍贵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保护。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对诸如口述以及实物性资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善的数字化记录,从而排除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得以永久化保存。同时,数字化技术推进传统非遗文化生产的可持续创新——动画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元的创作模式,造型高度概括且叙事超现实性,从而赋予非遗文化主体独特的审美趣味。

凭借各种数字技术的辅助,动画创作者可以跨越时代实现“复建”。这种“复建”是一种具身性体验,通过对非遗的体验,重新认知它的价值,这也是动画复建场景的价值所在。这种数字化复建的手段,不仅丰富了动画表现语言,还进一步探索了非遗内容活化与传承的路径。例如,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黄勇领衔创作的定格动画《囍厢记》中,首次将中国非遗砖雕拍成具有真实运动表演的动画作品,那些静态的砖雕原本只是数百年来活跃于人们脑海中的故事,而如今被赋予了角色的生命和运动,上演了一场触手可及的“青砖质感”的沉浸大戏(图2)。正如黄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该作品的研发和创作旨在“通过动画艺术和互联网媒介对中国传统砖雕艺术精品进行广泛宣传推广,促进广大群众对传统砖雕文化价值的认识,为继承、保护和弘扬这批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8]。

因此,动画作为文化传承和非遗传承的优势性渠道,通过复建沉浸性的传播场景,为非遗文化的普及提供了独特的途径与可能性。在媒介共生的语境下,动画的应用将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二)动画非遗的“轻量化”传播

传播内容的“轻量化”是指通过凝缩内容体量、优化传播内容,以提升信息触达率与传播效果。目前非遗的传承路径主要包含两方面:传播媒介(口语、文字、电子媒介)、传播实体(博物馆、民俗村等)。[9]观察以往,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模式制约性较多,且所传播的非遗内容与物理资产以及空间不可分割,在传播中需要一定的“重资产”条件:在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中,与会者以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例,指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器具设施、又或者部分非遗传承人无法负担较高的场地租金压力,从而使相关体育非遗项目无法有效传播。[10]

动画可以将丰富的非遗文化元素整合集约为可视、可听的动画影像,让观众在文化娱乐的同时高效地了解非遗的形式审美、内容主题甚至是价值精神。例如,我国各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不同地区的节日、节气、祭典、庙会、生肖等内容主体条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样的文化功能。然而,随着传统样式和环境在时代发展的中逐步隐退,很多民俗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产生断裂,从而变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且无法得到现代人的认知与共情,最终无奈消亡。近年来,这种“民俗场景”在被动画重构,以影视动画、游戏CG、数字虚拟体验的方式重现在银幕与各种文化体验空间中,重新激活当代人对“非遗民俗”的关注,以动画特有的方式构成传统文化传承的补充,创造了新的文化热点,以科普方式赓续了民族传统文脉。

(三)动画语言中非遗文化符号的时代趣味

“电影语言”特指电影的视觉与听觉语言构成的种种成规与惯例。[11]动画作为逐格拍摄后连续放映的艺术形式,归属于电影的本性。所以“动画语言”的定义也包含在“电影语言”的概念之中:“动画语言”是一种有理据“短路”符号。同样,动画作为时空艺术,“动画语言”也同样具有相对动态的时空结构。而作为世代积累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所构筑的集体意识,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符号。所以,“动画语言”中相对动态的时空结构可以突破非遗文化中受限的物理空间和时间,并丰富非遗这种“活态”符号中所具备的时代性和趣味性。这里的时代趣味是指,动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不仅完成了非遗审美形态的转型,也保留了非遗原生的样态,并将传统审美介入到当代性趣味当中。所以在动画影像创作过程中,将传统非遗文化符号与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创造出新颖时尚的角色形象和场景设计,是体现动画语言中非遗文化符号时代性趣味性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中国奇谭·小满》中,可以看到小孩的衣服参考清代缂丝技艺《百子图》,喝茶的场景复刻南宋的《斗浆图》。这种时代性呈现使得观众在欣赏动画作品时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到“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兴趣(图3、4)。

动画的容纳度很强,造型、美术以及戏曲等非遗内容都可以被纳入其中。2019年10月,韩国釜山亚洲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影片动画短片《不负三春晖》一经现场放映即引起大家的关注。该片由薛峰教授带领团队集体创作完成。其中将“秦腔”这一非遗唱调作为影片配乐,使用动画的视听语言为秦腔的出现提供情境依据。《不负三春晖》将传统非遗文化声音符号融入动画的视觉语境中,实现对受众的吸引和触动,从而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是丰富非遗文化符号趣味性的有效方式。

二、AIGC技术给动画带来的改变

目前,对AIGC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对于AIGC的理解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12]在国际上的定义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或媒体进行生产、操控和修改的统称。”

那么,AIGC给动画带来哪些改变呢?从动画本质概念的角度分析,动画是逐帧绘制后再进行连续放映的视听艺术,而AIGC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自动生成大量的以“帧”为单位的图片素材,既能帮助动画创作者从逐帧绘制的繁重手工中解脱,又能打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视觉上的大胆创新,提升了动画的制作效率。

从动画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画面之间的有效组接也是动画能流畅播放的条件之一。AIGC不仅仅在于生成静止的图像内容,而且可以完成自我剪辑,甚至可以有“文本转视频”“文本+图像转视频”“图像转视频”的多模态视频生成。AIGC促进了动画与影视特效的技术整合,在全新的技术语境中,动画艺术的“作者身份”与“技术”的伦理关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使动画逐渐体现出人与技术复合化的作者价值观。

(一)数据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算法共谋

“共谋”(Collusion)一度被人们广泛接受、源于德国法条的“卡特尔”(Cartel)术语也是垄断协议的意思。所谓“人工智能算法共谋”,主要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从事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的协同行为。[13]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共谋”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变了动画的生产方式和概念:一是指动画创作者与AIGC技术相互协同完成创作,而不是以前的“人”和“实用工具”的关系;二是指AIGC在动画创作中的整体技术协同——事实上以往任何作品都是该时代技术环境的产物,但是AIGC将这种技术孵化并转换为一种完全流程化的技术协作。这两种协同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交织和依存的。

比如,动画制作團队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数据集,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样本,以更好地训练符合团队创作需求的AIGC模型。以“演艺装备系统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2年开放课题”中的“传统图样图像生成模型”的建立为例,该模型开发过程中,“传统图样”的模型与“矢量化”模型之间可以完成相互融合和相互学习,创造出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范式。这就属于AIGC在自我创作中的整体技术共谋。

在“传统图样”模型训练的案例中,一开始就已经有人与AIGC共谋的部分——即人为调整相关参数,以达到AIGC出图预期。在其后使用相关模型生成图像时,也存在这样“人机协作”的步骤。由于计算机算法和数据集的变化,有时会生成超出团队创作预期以外的图像:面部以及手部的细节错位、不同国别风格拼接的生硬错误,或者识别不出“非遗”的相关文化内涵等等。最后,在人为的局部重绘的指令下达以后,再由模型进行相对应的精确修改,实现“人”与“工具”共同协作完成图像生成。

纵观从模型训练开始到完成图像生成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实现人工智能算法“共谋”。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以及视觉生成,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梳理和创新,不仅在人文研究领域产生价值,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探源。

(二)新技术使动画产业发生结构性变革

人员结构、资金走向、生产过程三者为动画的传统产业结构。在原本动画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中,投入各个环节生产的资金比例大小,可以从相关工作人员上涨数量的侧面反映。以全球影视行业标杆的好莱坞为例,从1997年开始,过去20年视觉效果部门发展速度较快,工作人员数量涨幅超过325%。编剧的人数涨幅超过导演。[14]

AIGC的出现使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动画领域开始出现一些尝试使用AI技术来实现图像生成和动画创作的工作,这给成熟已久的商业电影制作产业结构带来深刻的冲击。让千万实拍影像、动画产业的工作人员意想不到的是,1960年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AARON”的出现,会让60年后的好莱坞出现自1960年以来的首次罢工: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AI)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以及AIGC可能取代前期电影美术工作者的威胁。这次罢工导致数以万计以依赖好莱坞影视工业的人陷入失业和经济困难。

新技术的“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就引发一场动画产业从人员结构到创作效率乃至思维的深度变革。受众和资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动画产业:研究相关AIGC工具的公司身价倍增的同时,大量动画、特效人员的名单在影片工作人员列表中被隐藏;仅靠五人和AIGC工具就完成后期制作的电影《瞬息全宇宙》(美国,2022),击败同时期在动画后期亿万美元投资的其他影片,斩获奥斯卡金像奖。

AIGC视频生成软件Runway更是成为非专业人士生成属于自己动画片段的“宝藏软件”——只要输入一段文字,即可生成属于自己的数秒动画作品。动画的创作门槛极大降低,动画创作的人群每天也在数以百计的增长。这种技术在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创作上也有所运用。例如,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市文化旅游局联合策划举办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非遗客厅”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同步开启。其中,金山农民画和“绘上海”系列主题非遗文创作品,是利用图像识别引擎Tezign.EYE将“金山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扫描、解构和学习,将其艺术特征和独特画风提炼出来。无论观众在显示屏上绘制出多么简单的线条,Tezign.EYE都能够对录入的原始图案进行二次创作,迅速生成一张独一无二的金山农民画。新技术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整合,动画产业在人工智能动画技术的催化下,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实现高效、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图5)。

(三)人工智能图像美学形态正在生成

通过AIGC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其带来的审美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将不同“非遗”的图像符号进行混合与融合,创造出复合的、独特的视觉效果以吸引受众;二是将传统非遗文化符号与现代视觉元素相结合,打破传统审美界限,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的动画形态;三是图像生成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方面,可以生成符合特定审美需求的图像,即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和要求,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化审美偏好,以期完成符合受众要求的概念视觉。

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数据库的图像符号混合与审美创新方面,神经网络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的计算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图像生成规律,并生成新的图像(图6)。

神经网络的创作思路是结合模拟人脑的工作流程进行的,背靠的海量数据库是它呈现复合形态的“秘诀”之一。海量的数据库不仅作为工具直接作用于人工智能图像生成,也可以将大量历史性影像资料的文献的动作数字化,转用于动画产品创作,同时也促进了大量以动作为内容的非遗得到准确的数据保护和传承。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流行审美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会有所不同。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机械化的审美体验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群——在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发展速度已然放缓。纸雕技艺和亭榭都隶属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二者使用AIGC的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和再创,不仅在短时间内将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播和输出,相对应的,AIGC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其生成的图像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底蕴的加持下,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厚度(图7)。

三、以创新为导向的非遗保护和“涌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新形态的保护,是由变量转为定量、由抽象转为具象的过程。例如在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非遗保护中,将金箔锻打工序中的标准动作进行数据化分析,并且在深度解析数据的情况下,进而创作出符合金箔锻打标准化动作和相关数字IP形象。与此同时,新形态保护也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民间技艺走向国家战略的文化创新。

“涌现”现象指的是從一个相对简单的系统中产生出复杂行为或特性。[15]比如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就是一个典型的涌现体现,它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从而实现更复杂、智能的功能。以目前研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来看,“非遗”的内容不仅包括工艺和视觉类别的静态艺术,同样也包括动态艺术(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以及时空艺术(节庆仪式)。[16]对于AI动画技术来说,其中的追踪算法可以摆脱动作捕捉设备的限制,从影像资料中直接捕捉并还原三维动作数据。所以,面对非遗中的动态艺术和时空艺术,AI动画技术既可以将其中大量历史性影像资料文献的动作数字化,又可以转用于动画产品的创作。同时,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动作数据库得以建立。大量以动作为内容的“非遗”得到准确的数据保护和传承,也是对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动态美学的文化探源。

(一)动画语素的创新——基于传统图形的算法衍生

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创作图形时会将其粗略划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具象图形包括人物、场景、道具等等,也是容易被观众看到的视觉元素;抽象图形是点、线、面的图式设计,根据一定的设计逻辑分布在动画的视觉表现中。AI图像生成的图形中同样包含具象和抽象图形,将AI生成的图形合理地运用在动画创作之中,是AI工具对动画语素在技术手段的创新。

例如,选择了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模型①,并且准备了训练所需的图像数据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静态视觉成立不同的图像数据集,就可以着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训练“非遗”专属的生成模型。模型训练完成后,就可以使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来生成新的图像。在图像生成过程中,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来控制生成图像的风格、特征和内容,从而实现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成,以确保所生成的图像符合创作中的动画图形的要求,并且准确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独特美学(图8)。

将符合预期的“非遗”模型投入动画语素创作之中,可以说是“AI帮忙画画”——技术手段创新,也可以说是对动画语素结果形式的创新。“非遗”的AI生成模型可以创造出具有逼真性和创造性的图像,但是在创作后期还是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对AI创作的海量图像进行甄别和修改。这与之前创作者将精力多数放在结果内容上不同,使用出图迅速且图片品质高的AI工具,需要创作者将更多精力转移到结果形式上——如何在海量的图片中有效提取我国“非遗”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基因和灵魂,是每一个AI工具使用者的必修课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创新——AI动画中的动作捕捉与记录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南京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华一绝”之称。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从最初的“黄金比”到最后的“切金箔”,所包含的传统工艺流程有十二种之多。虽然大部分已被机器流水线代替,但是技艺步骤中的“打了戏”等传统工序仍只能手工完成。“打了戏”是南京金箔锻制中的最后一道锻打工序,也是金箔锻制技艺中难度最大、技术含最高的一道工序。像“了戏”这样的金箔锻制动作,与昆曲舞蹈一样都隶属于动态非遗。但是这样的“动态”与舞蹈类动态非遗不同的是,“打了戏”动作标准与否不以受众的审美意志为转移——最后能否打出优质的金箔产品,才是“打一个‘了戏三万锤”的存在意义。

因此,对于“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项动态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录像存储是不够的。以动作捕捉的形式,将非遗传承人的熟练技艺准确记录、深度解析,才是动态非遗数字化的有效保存思路。

例如,Mediapipe使用深度学习的实时多媒体套件来完成对人体、手部、人脸关键点追踪、对金箔物体检测和识别等多个流行的视觉任务的成果,且所使用的追踪算法将手部分成21个追踪点。可以完整保存在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中“沾金捻子”“打了戏”等特殊手部、身体部位工艺动态细节,并且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实时运算输出(图9)。

数据的保存与传播是合二为一的。不仅仅是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一项非遗,很多动态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传承后继乏力、输出阻塞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将其独特的工艺美学进行有效传承与传播,是在完成非遗技艺数字化保存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用于记录和解析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动作的Mediapipe,是使用训练好的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时候不需要GPU参与,甚至使用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将非遗的动态艺术实时录制,这样的传播方式贴近当代移动端用户的使用方式。相关的计算数据模型小,各种模型在便携设备上都可以进行运算。这意味着所录制的动态非遗的相关动作可以被高效地转用于动画产品制作,动画团队也可以利用其计算数据进行虚拟数字人制作,进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IP形象开发。线下录制与线上传播的方式相结合,在传播路径上可以做到跨平台、跨语言传播。AI动画中的动作捕捉与记录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传播打开新思路,同时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传播带来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

(三)跨模态创新传承——文字的视觉化构建

AI在动作捕捉和三维动作数据还原方面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一非遗文化内容的传承为例,在Mediapipe上转译生成的内容所建立的数据库,并不是基于已存文化内容的复制粘贴,而是学习已有的、同时提取与其相关的高影响力的其他文化素材,来对当下非遗文化创新方向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可以看出,这种跨模态的传承创新的模式,是未来数据转译和非遗人才培养、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促进非遗的传承与活化的路径之一,更是将“非遗”由民间传统技艺上升到国家传统文化上的战略创新。那么,具体的文字视觉化构建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本节将文字产生的两个不同单源头作为分类,从数据文字视觉化和文本文字视觉化两个角度谈人工智能动画技术下,文字视觉化构建的具体方式。

数据文字视觉化的数据一是来自于人工智能本身。AI生成的三维动作数据可以直接应用于动画制作中。这与在一般软件中可以实现的模型数据读取不同,AI生成的三维动作数据不仅来自于已经录制的动作数据,它还是基于神经网络学习,对原有数据进行再创和修补,以期达到完整的动作效果。如果说传统动画制作可能需要大量手工绘制和设计角色的动作,那么通过AI生成的动作数据,可以通过机器算法进行智能补帧甚至再创,这无疑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数据文字视觉化的数据二是产生于用户。例如,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交互与观众互动,通过解析用户发出的简单指令来进行数据文字视觉化。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亚洲生活方式和设计基因研究室联合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团队共同完成的作品《大圣驾到》,就是利用传感技术实现“人-机”多感官物联,其数据产生于用户。《大圣驾到》通过鼓乐控制让皮影戏剧作品再生成,也可以模拟和还原非遗文化中的动作。观众可以通过击鼓参与皮影戏剧的实时生成,从皮影艺术内涵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强化皮影文化遗产传播的认知(图10)。

文本文字视觉化来自于创作者和已有文字。比如,传统的历史性影像资料通常是以平面影像或视频形式保存的,创作者通過AI技术计算出动作捕捉数据,就可以将这些影像资料中的动作转化为数字化的三维动作数据。这样,二维历史性影像中的动作不仅可以被准确地还原和保存,而且使得非遗文化的动作特征不再局限于静态图像和平面视频,可以将其运用在舞台表演以及VR等沉浸式体验的多感项目中。

随着文本文字视觉化的拓展,放眼未来,以AI动画技术为手段的创作,在视觉化设计和传统文化叙事上也有相关探索。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演艺装备系统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课题《元宇宙演艺环境下传统图样人工智能系统研究》(南京艺术学院课题号:KKXFFYZ22ZC)中,使用计算机深度学习和图样生成的创造方法,为未来演艺舞美视觉化设计和未来观演艺术表现提供高效的开发思路,并且完成了对传统纹样数据库和相关图像生成的模型建立。①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的重塑与应用研究,实现了课题与产业的产教融合目标。同时,文本文字数据化探索领域更加全面和复合。这也是当下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元素传承打开了新的思路、创造了新的局面。

结语

AI动画的技术正处于动态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传统信息的改造既存在创新,也存在失误和偏差的可能,而文化的创新也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变革失去判断,关键是创作者应从中国哲学和美学内核的角度厘清文化传承、流行拼贴和真正误传的区别;从整体的媒介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而AI生成依赖的“数据库”也有待不断完善。基于中国优越的互联网和数字化产业基础,必将形成自成体系的规模,实现新形态的文化传承;在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AI动画的技术也必然能以更主动的方式融汇世界信息流,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 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02):121-1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12-0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3-21)[2023-12-0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910.htm.

[4][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40.

[5]赵奎英.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复杂共感知与具身空时性[ J ].文艺研究,2021(08):17-28.

[6][7][9]詹一虹,孙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梗阻与元宇宙沉浸式场景的运用[ J ].江西社会科学,2022(08):180-189.

[8]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世界第一部砖雕动画什么样?每一帧都独具匠心![EB/OL].(2023-06-04)[2023-12-09].http://news.cnr.cn/native/gd/20230604/t20230604_526275650.shtml.

[10]中国體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分会.2022年第十四届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A集[C].[出版者不详],2022:2.

[1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3.

[1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京东探索研究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白皮书[EB/OL](2022-09-04)[2023-11-01].https://dsj.luohe.gov.cn.

[13]刘佳.人工智能算法共谋的反垄断法规制[ 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80-87.

[14]白杨杨.过去20年,好莱坞电影的幕后人员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EB/OL].(2018-03-03)[2023-11-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6328185200699719.

[15][美]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秩序[M].陈禹,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2006:46.

[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葛玉清.非遗知识课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中的几个关键词[EB/OL].(2020-03-05)[2023-11-01].https://www.ihchina.cn.

【作者简介】  薛 峰,男,江苏如皋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画和数字媒体研究;李啸寒,女,安徽淮南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协同创新课题“新时代非遗类动画创作与传播研究”(编号:NYXT2022001)支持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新文科建设下泛动画与OpenHarmony的微专业课程研究”(编号:220602695075218)阶段性成果。

①《元宇宙演艺环境下传统图样人工智能系统研究》开题[EB/OL].(2023-01-19)[2023-12-09].https://mp.weixin.qq.com/s/32B0kFeZ5J9yx-ZszF7xQQ.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动画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与文化遗产相遇
做个动画给你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动画发展史
有趣的图像诗
我的动画梦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是动画迷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