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影视作品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2024-04-25 01:31罗莉张涵涛
电影评介 2024年3期
关键词:方言影视

罗莉 张涵涛

第35届金鸡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部方言电影《爱情神话》(邵艺辉,2021)备受业内与观众瞩目,尽管颁奖典礼早已落下帷幕,但关于其艺术含金量及其对于国内影视行业创作方向的指引意义的讨论依然延续至今。

虽无缘最热门故事片奖及男女演员奖,但该片荣获“最佳剪辑奖”代表了组委会从专业角度对这部电影的艺术造诣给予高度认可。为这部聚焦上海市民生活的小众语言影片颁发“最佳编剧奖”的荣誉,无疑让人深思电影艺术中小众性的取材、语言之于大众审美的特殊意义。本文以《爱情神话》为引,探讨方言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传播价值。

一、方言与影视剧的关系

方言影视指以方言作为全部或部分人物对白的影视剧,广义包括“方言剧情片”和“地方戏曲片”两类,狭义仅指方言剧情片,本文主要就狭义上的方言影视进行论述。

中国幅员辽阔,山峦横亘、江海纵横的地貌特征,既创造宏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区隔出不同的居民集散,促进各地衍生出具有差异的地方语言,为我国方言影视的诞生和流行奠定了广大的受众基础。与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不同,在影视中呈现方言元素,关乎演员的声台形表、取材的捉取拿捻、角色的嬉笑怒骂、氛围的起承转合。当方言作为声音媒介出现在银幕时,需额外考量它的听感、戏剧性、可理解性等附加属性。

汉语主体分为七大方言体系,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一定程度左右着影视创作者对剧本、情节的考量。如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的周磊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内涵,也更草根、更有趣。但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懂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了广泛传播的能力。”[1]当前国内得到大众熟知和喜爱的方言影视,多采用北方方言、西南官話,也是因其语言与普通话较为相近的缘故。

譬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宁浩,2006)就基于故事设定,大量运用川渝、华北地区方言来丰富人物对白,为影片增加不少幽默亮点,体现方言元素自然参与影视剧情、角色塑造的特性。电影的故事发生在重庆,主要角色却来自天南海北。片中保安大队的包世宏、三宝为重庆本地人,结合其正派、底层的身份设定,重庆方言格外彰显他们豪爽的江湖草莽感;三人盗窃团伙中的黑皮则贴合演员黄渤原籍设定为山东青岛人,操着一口折转而扁平的中原腔调,让角色鲁莽之余又多一丝质朴的憨傻劲儿;此外,中国香港人“国际大盗”麦克中英混搭的蹩脚普通话和粤语口头禅,既突出其高傲个性,又与剧情发展后期角色的狼狈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使影片的方言层次更上层楼。

电影《爱情神话》则另辟蹊径,大胆采用对普通观众而言具有观影门槛的上海方言作为电影的主要语言,颇有牺牲部分受众来强化“上海”这个意象作为标签的意味。用具有地域共性的风土人情,使迥异的人物天然产生共鸣,突出方言元素增加影视作品情感认同的价值。影片以老白与三位女性的风流韵事为线索,主线书写中年爱情的骚动,副线向观众披露老上海梧桐道歌舞升平之下的市井烟火。如编导哈斯朝鲁所说:“方言本来就是从那块土地上跟人一起长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要想真实表现那块土地上的人,就一定不能撇开方言。”[2]出品团队百般考量,最终决定适配地道的上海话,成了影片在人物塑造、氛围渲染方面获得好评的关键——片中角色温暾如老白,精致如李小姐,热烈如格洛瑞亚,都在独立的自我外壳之下由上海方言串联起一颗海派腔调的内核——即他们或亲近或疏离,或高傲或朴实,但始终在骨血里镌刻着浪漫生活情趣。

以上所举,均是国内方言电影中的优秀之作,方言作为刻画电影独特风情的妙笔,同时也要承受其作为一道观影门槛可能带来的风险。

例如为考虑演员与方言的适配度,电影《火锅英雄》(杨庆,2016)中非渝籍主演白百何为演好角色练就了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不仅安抚了观众对选角的争议,甚至成为影片宣传营销的亮点。但同样拍摄于西南地区且采用他籍主演的方言电影《无名之辈》(饶晓志,2018),主要演职人员15个人里9个都在西南地区土生土长,却败在了第一主演陈建斌与贵州都匀方言的“水土不服”。许多观众诟病其口音蹩脚怪异,不少理应由方言土话来更上层楼的妙语都变得隔靴搔痒。好在该片作为荒诞喜剧,节奏明快,冲突激烈,主要剧情有血有肉,尤其章宇、潘斌龙和任素汐三人饰演的笨贼和瘫痪女孩的副线剧情存在感十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紧张观影过程中观众对方言听感是否正宗的敏感,没有伤及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

另一个例子是国内当代导演中的乡土诗人贾樟柯,助他成名和确立个人风格的故乡三部曲《小武》(贾樟柯,1998)、《站台》(贾樟柯,2000)、《任逍遥》(贾樟柯,2002)均取材自他的家乡山西汾阳,聚焦小地方的小人物。贾樟柯曾言:“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3]纪实的镜头、缓慢的节奏,加之略带土气的方言对话,“小上加小”的调性让贾樟柯收获了国际影视界关注与赞誉,但也注定他的诸类作品难以得到更多普通观众的赏析。

二、方言影视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

艺术是打破地域束缚,传递地域文明的信使,方言影视便是其中色彩浓郁的一封长信。走出国门,在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全球范围内,方言在影视中多表现为不同地区自有语言对英语侵蚀下塑造出各异的英文口音。角色对白的口音差异化,除了作为观众判断故事背景、人物归属的证据,还能无形中借用观众对地域的“刻板印象”来渲染影视氛围。科恩兄弟导演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乔尔·科恩/伊桑·科恩,2007)就在片头插入一段老警长的独白,沧桑的德州口音配上广袤荒凉的沙漠镜头,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入1980年德克萨斯州发生的疯狂往事。片尾用老警长呢喃自语的长镜头,叙说对暴力只能亡羊补牢的不甘和“注定要在黑暗与寒冷中燃起火焰”的执着。首尾呼应沙哑的德州口音与老警长仍然澄亮的双眸,声画结合的艺术,让观众在全片结束之际再次深刻感受到德州式的剽悍和孤勇。

在影视中使用方言,一方面借用地域口音、俚语来刻画角色和鲜活对白,以形成卖点;另一方面,方言影视的面世,也会作用于地域本身,反向塑造或更迭观众对于地域的印象。

影史中较为著名的“口音”之一当属意式英语。受母语影响,当地人说英语习惯语调上扬将重音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并配合许多意大利人习惯性的手势。不过令意大利裔在全世界范围内瞩目的银幕形象,或可以归功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教父》(美国,1972)三部曲中的元老主演马龙·白兰度。其在首部《教父》中饰演柯里昂家族的初代教父维托·柯里昂,除了精心设计的角色造型和演员精湛的演技,最精彩的莫过于维托这个角色的台词设计。片头老教父和殡仪场老板的对话片段——如咏叹调般的意大利腔调,状若叹息的语气,字句内藏着一个老年上位者的狠辣和矜持,像忏悔室里的主教,又似非洲草原上一只捻动胡须观察猎物的老狮。《教父》这部电影借助片中人物形象与对白,向全球观众描绘了一个情义交织的黑手党家族在时代洪流下的起伏,塑造了好莱坞及其观众对意裔形象的理解。

在《教父》系列电影垄断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的意裔形象的46年后,《绿皮书》(彼得·法雷利,2018)的出现又更新了大众对意大利人的认知。不同于以往电影中着重渲染意大利人神秘而危险的赌徒心态与黑帮产业,《绿皮书》描写的是移民美国的普通意大利人及其和谐平凡的家庭景象。电影开篇用一组紧凑的男主人公托尼把大胃王比赛奖金交给妻子的镜头,将其作为20世纪中叶美国意裔的特质淋漓展现——拥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家庭,性格莽撞大胆、易被激怒,从事着符合当时意大利移民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夜总会保镖工作,并持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维惯性。“民俗在地域环境中所显示出的特征,称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常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广大居民较为普遍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等。”[4]片中托尼为赡养家庭,勉强接受了兼任司机与私人保镖护送黑人钢琴演奏家唐·雪利前往美国南部完成其钢琴巡演的工作,在日常相处间逐渐表露出善良、仗义的一面,同时侧面抽丝剥茧唐·雪利作为一名非典型黑人成功之下的困窘。随着影片剧情发展,差异甚远的二人不断相互和解,生长出温情的友谊。当中譬如托尼作为白人男性“教学”黑人唐·雪利如何吃快餐,并抛弃体面直接将炸鸡骨头扔出窗外的有趣片段,在颠倒黑白人种刻板印象的同时,展现肤色、阶级之外人心的靠近。男主演维果·莫特森练就的一口意式风味浓重的爽朗口音,为影史和观众献上一个具有反差感的、温情而正面的意裔形象。

《爱情神话》亦是一部延续了部分刻板印象,却以人心共性来丰富观众对地域认知的电影。几乎贯穿全片的上海闲话对白,调侃着上海人平凡甚至窘迫处境,又在自嘲中自然表露出老上海屋里厢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氛围。每个角色都隐藏着“孔乙己”的人格——老白面对中年艳遇的热烈与游离,李小姐提着一口气支撑精致生活的表里不一,老乌嘴边吹嘘却藏在心里惦念的与大明星的露水情缘……影片巧妙地用一场爱情闹剧串联了姿态迥异但内核含有共性的中年人物,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奇视角,以“每个人都在异乡扮演上海人”的深意,让观众在欢笑间释怀对于上海城市的刻板印象。

三、方言影视对地域文化形象的传播

方言影视取之地域,亦能用之地域。“因为一部电影,而让人们知道一座城市,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雾都孤儿》(大卫·里恩,1948)之于伦敦,《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斯,1942)之于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威廉·惠勒,1953)之于罗马……通过电影,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一座并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5]演员用方言来塑造角色,地域亦能借方言影视来宣传自身形象,使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价值实现流量变现。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当中,导演宁浩运用诸多独具重庆城市特色的景观作为拍摄地点。包括片中角色谢小盟搭讪美女的过江索道、三人盗窃团伙做戏行骗的临江轻轨、包世宏苦恼翡翠下落时反复出现的嘉陵江畔(朝天门码头),以及故事最核心的发现和馆藏“石头”的罗汉寺等。就像谢小盟在片中所言:“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重庆人文特色浓郁的立体空间,完美契合了导演时空跳跃的剪辑手法,搭配地道方言和玩梗十足的台词设计,烘托了强烈的重庆风味,让“重庆”这个城市形象挣脱二维银幕的束缚,赋予观众一边观影一边游览的特殊体验,植入了强烈的旅游刺激。随着电影热映,网络上衍生出许多《疯狂的石头》电影取景地巡礼式旅游攻略,甚至将冷门景点罗汉寺翻红为网红打卡地,足以证明一部成功的方言影视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

方言影视对地域旅游经济的拉动,不止作用在本就热门的旅游城市,它更是挖掘繁华之外鲜为人知的乡土地标的一柄“金铲子”。《无名之辈》的拍摄地贵州都匀在电影拍摄之前确如片名一样,是西南群山中的“无名之辈”。这座小城位于贵州省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拥有典型的不同少数民族小聚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的居民结构。山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促进了当地桥梁建筑的发展,加之地处高原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都匀市又被称为“高原桥城”,市内百来座桥梁风格各异,其中包括《无名之辈》拍摄取景的改造“仿古风雨桥”西山大桥。西山大桥横跨剑江50余年,改造后集合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民族文化,配上现代化的灯光装饰,成为都匀市较为知名夜间景观。导演选择在此设置了整部电影的高潮段落,在片尾段的28分钟里,将所有线索人物都汇集于此,同时表现十几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全方位展示了西山大桥的民族风情和绚丽灯光,使这段戏不失为带有精彩剧情的景点宣传片。

随着电影上映,大量相关报道也将都匀及都匀经济开发区推向大众视野,该开发区是贵州省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产业基地,受周边和当地方言电影《路边野餐》(毕赣,2016)、《无名之辈》爆红的影响,逐步走上“影视+旅游”路线,以影视为主线、影视服务及体验式旅游为主体的业态布局,配套开发建设的秦汉影视城目前已吸引到《庆余年》(孙皓,2019)、《天盛长歌》(沈严/刘海波,2018)等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6]

在方言影视作品制作人的共同激励下,地域收获经济和文化双重“票房”的现象,国内的最佳案例莫过于贾樟柯于2017年在故乡山西发起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以黄河流域之土地为堂,2700年历史之古城为厅,宴请多方来客,平遥电影展大量展映非西方(中国、亚洲、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影片,使传统古城与现代电影相得益彰,成功拉动了当地作为现代电影文化地标的经济发展。

四、方言元素对影视未来发展的影响

我国方言影视随国内影视事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和丰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陈戈/沈剡,1963)昙花一现,之后发展变缓,至中国的第五、六代导演如张艺谋、贾樟柯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992)等影片重燃关注,到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为方言喜剧打下全国商业票房成功的一役,再到《爱情神话》以非北方语系方言为主的电影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双重肯定。在历史的印证下,方言元素已从点缀变为电影承载意识、表达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

2024开年,电视剧《繁花》(王家卫,2023)再度采用了方言。除了大量选用上海籍演员,制片团队大胆特制了普通话和沪语双版本,同步上线央视八套及腾讯视频网络平台,且普通话版本依旧由演员本身重新用沪语腔的普通话进行配音,在原汁原味中激发出新的化学反应。剧集热播后,观众和评论家一致青睐沪语版本,认为方言在故事中的渗透,更加贴切和鲜活。[7]《繁花》在予以沉浸式观影体验之外,催发观众对沪语、沪文化的探索热情。剧中反复出现的上海话“不响”,大意为沉默无言、不说话,是原著小说中亮相最多的方言词汇,对原著作者金宇澄而言,这是对心理描写的废除,不愿再去交代味同嚼蜡的“那种前思后想”。在电视剧导演王家卫看来,“不响”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留白。电视剧的改编,亦是王家卫对原著的补白——原著的“不响”,恰成就“上海阿宝”这个银幕新形象的圆满。王家卫顺延金宇澄的巧思,将“不响”作为剧作的改编密码,随着剧集播出,也使这样一个蕴意丰富而微妙的方言词汇登上微博热搜,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和热议。[8]这类例证正在说明观众对于影视中的方言元素,已从浅层的视听欣赏,深入为探寻方言元素背后蕴藏的情绪与文化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曾总结道:电影是城市进行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城市见证了电影的历史,而电影则依托于城市这个“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空间,成就自己作为艺术、商业与工业的多重身份。[9]复兴地方旅游产业,用影视宣传挖掘本土的文化精神、创造文化符号的意识已在不断增强,而方言作为直接继承地域文化基因的图腾,与影视作品有机结合,能有效展露事半功倍的神通。由刘亦菲和李现主演的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丁梓光,2023)采用大量云南大理的风土人情镜头和生活化的方言对白,以浪漫喜剧为骨,不落俗于情感叙事,反常规地以田园风光和清淡而平实的角色群像丰润其肉身,并佐以保护传统文化、关怀未成年儿童以及乡村振兴等宏大主题,脱离了令人审美疲劳的强行冲突与狗血反转,满足流行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观众向外探究美丽又陌生的远方,向内求索自我疗愈、自我实现的修行。《去有风的地方》不仅给予观众精神上的观赏价值,更是直接促进云南旅游业获利。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飞猪的官方微博发布所称,该平台上“云南”的相关搜索量大幅上涨,围绕该剧取景地所设计的“有风”系列线路已售出超过2万件。[10]这类爆款影视作品打造各目的地旅游新名片的经济效应,无疑会催动“影视+旅游”融合赛道的发展。

方言元素除了助力影视作品的文旅宣传,在时下风头正盛的主旋律题材中,也逐渐得到重用。着力打造更加具有发展价值的历史重述,新主旋律作品有着范围更宽广的题材选择、愈发年轻化的阵容组合可赋予作品更多艺术性的表现手法。为了还原叙事和更好的观影效果,各大制作团队间的“良性内卷”也将目光投向角色的打磨,其中就包括与方言文化关联性较强的台词设计。譬如自宣发即火热的由陈凯歌总执导,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的建国献礼大片《我和我的祖国》(2019),便为主旋律题材在老中青演员流量与口碑分化较大的当下,引导一条单元剧形式的新路。这种创作模式胜在可以短时高效地“拼盘”顶尖的制作团队、一线的演员阵容、充足的拍摄资金,达到一片满足多种需求的效果,适用于承接时间短任务重的献礼作品,如今也被更多元地运用在各类主旋律影视剧当中,而其角色群像的特点也适合用不同的方言台词,来区分角色设定和加深观影代入感。

结语

影视产业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正不断由消费品向文化产品转型。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言题材的影视创作作为已初现百花齐放态势的一抹亮色,值得作为重要的探索方向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聪聪,张悦钰.方言影视剧热难掩方言消亡危机——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的周磊[N].中国青年报,2011-01-20(7).

[2]史博公,朱敏.方言:电影创作的活水源头[ J ].当代电影,2007(02):10-13.

[3]程青松,黄欧.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先锋电影人档案——生于1961-1970[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367.

[4]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

[5]崔莹莹.电影给予城市印记(亚洲篇)[ J ].电影,2007(3):58-60.

[6]申晓美.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丨布局“影视+旅游”发展模式 唱响“西南影都”品牌形象[EB/OL].(2023-01-14)[2024-01-24].http://travel.gog.cn/system/2023/01/14/018301070.shtml.

[7]王彦.黄浦江畔《繁花》初放,半是风云半烟火[N].文汇报,2023-12-28(5).

[8]王笈.电视剧《繁花》的“不响”与“响”[EB/OL].(2023-12-27)[2024-01-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441867107979915&wfr=spider&for=pc.

[9]张成.中国城市与电影:文化生产与互动[N].中国艺术报,2022-08-08(2).

[10]杨文杰.当李現遇到大理,一部文旅剧如何带火一座城[EB/OL].(2023-02-21)[2024-01-24].http://ent.ynet.com/2023/02/22/3591516t1254.html.

【作者简介】  罗 莉,女,贵州普定人,高级编辑,贵州日报报刊社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部副主任;

张涵涛,女,贵州贵阳人,助理工程师,萬家数科商业数据有限公司产品运营。

猜你喜欢
方言影视
影视展
方严的方言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