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的多样概念、影像权共识与普适模式:以中国、法国和德国的实践为例

2024-04-25 06:50张璐
电影评介 2024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

张璐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电影阶段”中,各种国际电影节开始深度介入电影工业的各个环节,推动并建立起一套基于“专业”电影节的和“专业”和“产业”电影类型进程,及相关行之有效的艺术体制。其中,青少年电影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旨在促进年轻观众的艺术和文化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和青少年电影节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儿童电影类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关注儿童事业方面较为重视的电影产业活动。

在全球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的影响不断扩大下,许多学者普遍将目前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国际电影节视为一种与推行全球战略的大制片公司并行的机构或体系,并推动搭建起了基于电影节的电影推广营销、电影文化在青少年间的传播、强调和提升青少年影像制作和获得权利的网络化平台。[1]本文将从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在中国、法国和德国的实践出发,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电影节组织运营的多元化和网络化趋势,揭示影像权作为数字时代下一代的基本能力的共识,以及以超越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方法,总结出适合青少年的普遍性电影节模式。

一、世界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概念的多样化趋势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儿童电影节已经成为儿童电影领域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经过70年的发展,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已经在全球五大洲留下足迹,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世界上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活跃着200多个国际儿童电影节(单元)。[2]儿童与青少年电影是电影中一大复杂的门类,其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基于年龄与思维能力、接受能力,或从创作和接受而言的不同标准。对于“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概念的定义,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从根据各国儿童电影节的传统出发,根据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理解来决定的。青少年电影节的目标是促进年轻观众的艺术觉醒,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2009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负责人托马斯·海勒曾提出:因为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电影”都是给13岁以下的儿童(kids)观看的,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对而言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但在14岁以上则会在身体和心理各个方面都相对成熟一些,更加符合处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青少年”(teens)电影。[3]根据普遍性、群体性的思维能力差异,柏林电影节儿童青少年电影单元以14岁为儿童和青少年电影对象的分界点。尽管从字义上看,“青少年”可以包含“青年”与“少年”,但“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概念中的“青少年”是一个相对完整、不可拆分的概念。因為国际上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专门为相对于“成熟创作者”而言的“青年创作者”电影节,例如中国西宁的First青年影展等,这些电影节的主要艺术目标就是推动更多新人创作者走向主流事业,为他们争取更多拍摄机会,其初衷就与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关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不一致。而在中国学者主编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儿童片”被定义为“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儿童片的‘儿童,不是指题材范围,而是指服务对象。儿童片的题材范围很广阔。它可以是儿童生活题材,也可以是成年人生活为题材”[4]。

基于上文对“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一概念的侧重点强调都不同。在此基础上,全球各地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发起区域,欧洲的电影和教育界已经广泛认可为儿童与青少年建立电影节的理念。目前,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儿童电影节(单元),形成了包括欧洲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亚区域儿童电影节群体[5],例如法国青少年电影节(The JUNIOR CINEMA FESTIVAL)、法国埃纳国际青少年电影节(Ciné-Jeune)、德国开姆尼茨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Schlingel)、柏林电影节青少年“新生代单元”、芬兰奥卢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意大利吉冯尼电影节(GIFFONI FILM FESTIVAL)、丹麦巴斯特儿童青少年电影节(BUSTER Film Festival for Children and Youth)、瑞典马尔默BUFF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捷克兹林电影节(The Zlín Film Festival)、瑞士贝林佐纳Castellinaria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等。作为欧洲区域的儿童电影行业组织,欧洲儿童电影协会(ECFA)于1988年成立[6],并在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中心(CIFEJ)秘书处迁出欧洲后,逐渐发展成为欧洲众多儿童电影节的新合作网络。截至2018年底,ECFA已有欧洲儿童电影节(单元)会员77个,另有非欧洲儿童电影节(单元)会员10个[7],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儿童或青少年影片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影响力巨大。其中,法国“青少年电影节”是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每年都会在巴黎东部的瓦尔德马恩地区和法兰西岛的60多个合作地点举行,活动地点包括少年儿童群体方便参与的电影院、文化场馆、社区中心等地,活动内容则包括电影放映、会议、展览、工作坊和互动活动等。该电影节旨在让年轻观众发现和欣赏法国和外国的高质量电影,并促进他们对于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兴趣和参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儿童和青少年参与。最新一届青少年电影节于2023年2月2日至15日举行,活动地点包括瓦尔德马恩地区和法兰西岛的52个不同地点,放映了大约33000余部青少年电影,放映活动与相关会议覆盖60个文化场馆、42个参与城市,涵盖了少儿电影的制作、发行、评论等多个方面。[8]

而在东亚地区,成立于1989年的北京国际儿童电影节(现名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是泛亚洲区域最早的国际儿童电影节,也是中国内地目前唯一的国际儿童电影节。除此以外,在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中,还存在一些非国际性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例如NewGen柏林华语青年电影节、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Maca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横店儿童电影节等[9]。在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这些电影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中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影像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与网络资源,并通过各种活动和竞赛鼓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品。目前,中国的儿童及青少年电影节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儿童电影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更加强调教育的“青少年”,更加注重健康成长的“少年儿童”,或是借鉴自国际定义的“儿童与青少年”,这些电影节都从主角、内容和目标观众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启发性的多样性内容,为推广儿童电影、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培养新一代导演和演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建立数字时代的儿童与青少年影像权共识

21世纪是图像的时代,每一种图像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访问、使用和传播。然而,屏幕的扩散和与电影或运动图像的日常传播却容易造成文化、思想与情感的代际分裂。据研究表明,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们比他们的长辈更容易使用视听工具,这种与传统视听图像不同新媒体内容更容易沉浸并让青少年成瘾;尽管他们很快会理解或消化图像,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难以从中得到更多知识或教育,“理解它只是为了在一个普遍的和狂热的瞬间忘记它”[10]。对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电影从业者号召公众需要从公民和媒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在不同背景下接受和回应,更好地理解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意义和后果,并将年轻一代对电影的热情与教育目标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相关的影像内容。从儿童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数码原住民”进入电影院或观看优秀影像作品的普遍权利,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关于儿童与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共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国家电影文化或这种艺术遗产,而儿童电影节的细分化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青少年电影节会特别关注那些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众观看的电影,这些电影通常以积极、启发性的内容为主,旨在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2023年“Generation”单元筛选出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5部故事片和21部短片,其题材和风格囊括了从奇幻、冒险到现实主义,从喜剧、动作到科幻,为儿童和青少年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11]其中,面向儿童的“Kplus”部分主要面向4到13岁的儿童观众,这些影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画面精美,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观影习惯和心理需求。通过这些影片,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想象力;而面向青少年的“14Plus”部分则主要面向14到18岁的青少年观众。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这一单元的影片更加注重深度和思考性,涵盖了社会问题、成长烦恼、人际关系等多个主题。这些影片不仅能让青少年观众感受到共鸣和启发,还能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分众化的单元划分与评选方式不仅展现了儿童和青少年题材的多样性和创意,也体现了柏林电影节对年轻观众尤其是低龄儿童影像权的深度关注和尊重。

电影产业支持电影相关的活动,往往是为了发展未来的观众。一个更为普遍的共识是,将“看电影”视为所有人的权利或一种共创、共享的社会福利。正如英国电影协会在21世纪之初所言:“无论是通过电影院、广播、视频还是网络传播,教育、信息和娱乐行业正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动态图像的传播能力。移动图像媒体中一个知情人的存在对民主进程至关重要的公民权利日益得到维持。因此,在第三个千年开始时,这种独特而重要的语言肯定必须成为基本识字的一部分。”[12]

在当代媒体广阔而复杂的全景格局中,丰富多样的电影或其他衍生影像形式的边界更具渗透性。当下电影的播放媒介不再局限于影院,而是包括了各种移动电子设备和网络平台;关于电影的创作创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制作体系。在数字时代带领少年儿童进入电影院或参与电影节的意义不仅仅是看电影,而是通过电影节的各种活动,包括电影放映,电影制作工作坊,与导演和演员的问答等多种多样的活动,重新理解自身和世界,学会批判地分析电影及其影响,甚至参与到电影本身的创作过程中。在2023年舉办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暨儿童电影百年盛典在京隆重举行上,“光影百年”回顾了中国儿童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光影童心”展映了全球甄选来的影片并按照小学组、中学组,故事片类、动画片类颁发证书,也展播了第二届“美丽视界 美德少年”全国少年儿童短视频征集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光影启航”则邀请典映影片《再见土拨鼠》(杨程成,2023)的主创团队与小观众们交流,介绍了影片的创作初衷、分享了拍摄过程中的趣事。法国青年电影节为了调动最广大的儿童参与其中,每年的公开活动都将在巴黎东部的瓦尔德马恩和法兰西岛的60多个合作地点同时举行,它的目标是让儿童和青少年发现法国和外国高质量的电影,并启发参与公众的艺术觉醒。电影节“专业日”期间将有国际长片竞赛和短片竞赛两个竞赛,此外在电影放映前后,还会有音乐会、见面会和研讨会等多重形式的活动。以2023年2月举办的第33届法国青少年电影节为例,公开的活动就涵盖了多重形式:电影音乐集会《地球活着!》持续26分钟,参与者可以伴着音乐在园区散步、与工作人员邂逅,伴着大提琴、法国歌曲和电子音乐完成一场互动冒险式的音乐节体验;电影《淘金记》(查理·卓别林,1925)放映后的“大电影测验:夏洛历险记”环节中,主持人会测试小观众对查理·卓别林的了解,并通过互动幻灯片和电影节选进行电影知识科普;除此以外,还有《动画片原理》的基础演示和知识讲解、冒险儿童读物的公开朗诵、围绕“电影角色的失踪”展开的冒险游戏等内容。柏林电影节的青少年“新生代单元”会在筹备阶段向社会发出公开邀请,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选片会上挑选适龄的小观众,通过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对于电影表现方式的意见、思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来选拔儿童青少年评委,采访阶段也会公开选拔儿童青少年记者与电影主创交流。[13]随着儿童电影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相信国际儿童电影节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电影节旨在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儿童与青少年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普适模式

从中国到欧洲,许多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在推广和扶持儿童电影、展现关爱和教育理念、呼吁对生活苦难的儿童的关注、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培养新一代导演和演员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儿童电影节的长期发展中,它们已经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经济要素流动、推广儿童电影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关于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打破传统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中,与电影节有关的话语经常被北半球主要发展的分析类别所限制。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世界中,电影节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由一系列复杂的实践、模式、目标和传统组成的全球话语”[14]。考虑到数码媒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普遍影像以及电影制作的全球化趋势,当前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也越来越多地在跨形式、跨平台、跨文化背景及多层次、多媒体的背景下进行。

在跨地域与文化圈层的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模式中,普适性成为当前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框架,可以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例如,2023柏林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有《明天比昨天长久》(Emory Chao Johnson,2016)与《默》(Emory Chao Johnson,2022)两部华语电影入围;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更多儿童和青年时期面对关于公民身份、性别、性教育、群体关系、战争、情绪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足以说明柏林电影节正在为成长中的人们提供更加多元的故事;2023年第33届法国青少年电影节中设置了引领欧洲儿童接触全球动画的环节及相关动画影像体验活动,参与者首先通过“吉卜力工作室王国之旅”的电影和游戏的剪辑体验,以有趣的方式潜入著名的日本动画工作室的精彩世界;接着在“L'Etoile”电影院中学习制作动画电影的主要技术,深入体验绘画如何在屏幕上和纸上栩栩如生的;接下来,演讲者通过重现迪士尼电影《伯纳德和比安卡历险记》(沃夫冈·雷瑟曼、John Lounsbery、Art Stevens,1977)摘录的音效和对话,体验配音的后期同步练习;在“电影问答”和“青少年电影俱乐部”环节,参与的影片有《幽灵公主》(宫崎骏,1997)、《千与千寻》(宫崎骏,2001)、《龙猫》(宫崎骏,2003)、《黑夜传说》(伦·怀斯曼,2003)等来自全球、经过全球观众遴选出的优秀儿童与青少年電影作品,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也标志着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从单一的选片标准走向更加开放、更加现代性和多元化的全球标准。[15]除了主要提到的中、法、德三国外,还有许多国家也从少年儿童节着手,在打造儿童教育与儿童艺术的沟通之桥上作出尝试。作为丹麦最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电影节,巴斯特儿童青少年电影节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和家庭上。每年有超过130部故事片、短片和纪录片入选巴斯特儿童和青少年电影节。在短短17天的节日期间,举办了300多场活动。[16]在电影节举办期间的活动以外,法国电影节青年电影节还致力于在非节展活动期间持续唤醒、分享和滋养青少年观众的想象力,并致力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广高质量的艺术和文化,通过让更多青少年接触游戏艺术而产生个人成就感和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具有目的性的教育意图之外,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共同体为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当志同道合的青少年们围绕着电影汇聚在一起,他们的思想碰撞与激情交流往往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这种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是推动电影艺术向创意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所独有的价值所在。法国青年电影节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阿尔福特之家剧院定期举办适合家庭集体观看的电影放映活动,为附近的中小学校提供与图像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定期举办与电影节主题相关的展览以在非节日期间继续保持电影文化的长期活跃。法国青少年电影节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电影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将通过5部动画短片,在朗朗上口的原创儿童音乐中展现森林、花园、蜜蜂、鸟类、白熊、巨型植物等生动活泼的大自然景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在创新性的节目中感受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激发。尤其在网络与线上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影响越来越强的背景下,青少年电影节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可能并不在乎功利性的知识传授,而在于调动青少年们在电影氛围中共创、共享的欢聚性。

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本身的举办越来越能体现跨媒体、跨国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自2016年中国与欧盟层面双边共同支持举办的首届中欧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布鲁塞尔开幕以来,2023年5月举办的中欧青少年电影节已经是目前为止的第九届。[17]中欧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组委会位于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主要从中国和欧盟国家征集优秀的青少年原创影像作品,经过中欧双方评委和观众共同进行评选、展示、表彰和交流。最终选出的影片不仅从儿童和青少年视角出发,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很出色,同时还具备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性。例如获得第八届中欧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剪辑奖的《瘴》(何甜甜,2021),影片讲述一个出生于贫苦农村的留守少年王辉以成绩优异考进了市重点,在寄宿生活中体察人生百味的故事。影片特别采取了三国演义、川剧等意象展示这个农村孩子的心理世界:王辉他从小喜欢三国演义故事,经常将自己幻想为骁勇善战的吕布;与喜欢大众潮流文化的城里同学不同,这些带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样的影片以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为平台,在文化自信的态度上积极整体输出中国文化,进而带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在共同的价值观中消解文化差异,推进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同时助力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向全球性的大平台转型。

结语

国际儿童电影节是目前儿童电影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童电影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相信国际儿童电影节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不仅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资源,还通过各种活动和竞赛鼓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品,让青少年儿童不仅可以自由地发现电影世界,还可以以电影节为契机学习知识和技能,成为民主参与、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表达的社会主体。对于电影产业发展而言,这些电影节也提供了展示和推广新晋导演和演员的平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数码转型完成的当下,数字媒介的进步模糊了电影制片人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关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相机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使用屏幕来表达和倾听。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电影节为年轻人与电影相遇提供了一个活跃的平台和网络,也推动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电影节借助新媒介实现全球化表达。

参考文献:

[1][6][17]张之路.中国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4,13.

[2][9]罗辉.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历史溯源与流变特征综评[ J ].电影评介,2018(21):79-84.

[3][13]张陶,梁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柏林电影节儿童青少年电影单元负责人托马斯·海勒专访[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2):99,102.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正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8.

[5]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48.

[7]Lardoux A.For a European Film Education Policy[M].The 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2014:60.

[8][11]Téléchargez le PALMARES de la 34ème édition[EB/OL].(2023-01-15)[2023-01-15].https://cinejunior.fr/.

[10]林频,倪琳.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情况解析[ J ].当代青年研究,2012(07):5.

[12]British Film Institute.A framework for film education[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15:107.

[14]McDougall.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Action: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 Routledge,2014:3-10.

[15][16]郑欢欢.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67-68,14-15.

【作者简介】  张 璐,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青少年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青少年发明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