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理路

2024-04-26 03:42陈珊怡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陈珊怡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方法遵循。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基于特定境遇而展开的历史性存在,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的过程性存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需要我们从历史、理论、实践、现实等多重视野加以整体性考察。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进路,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征,也要立足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还要立足于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现实,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表征的问题导向、发展逻辑中汲取思想方法,体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一、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态的理论,而是一个动态的、耦合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实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开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它的诞生为人类文明发展探寻新的出路,为历经磨难的近代中国人民提供了一条摆脱落后挨打局面、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路。

(一)唯物史观角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蓬勃发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不仅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东方社会包括中国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之内,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自身也是在推进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产业革命,法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相对落后的德国也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进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国家已经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日趋尖锐。1831法国里昂爆发工人起义,英国从1837年起开始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爆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工人革命运动表明,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由社会主要矛盾逐步转化为次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发展成果。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呈现诸多新的特征。列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本质和特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各国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的观点有了新认识,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薄弱环节实现突破。在列宁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俄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俄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世界各国的具体实践,又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实际历史层面: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现实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迫开启屈辱近代史,中国人民坠入痛苦深渊。无数仁人志士奋力拼搏,各种思潮竞相发声,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都没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都没能改变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正当中国人民处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彷徨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希望,中国从以西方为师转向以俄为师。中国和俄国都属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近代中国有自己特殊国情,它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社会矛盾相较于俄国更加复杂,经济文化更加落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所以,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2]创造性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并不停留在19世纪,从巴黎公社、俄国的诞生,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开放性、人民性的特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机理的深度诠释

“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本土化的两大要素,厘清二者的内在机理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要前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二者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交相辉映、理论与实践耦合互动的必然发展结果。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对特殊现象的把握提升,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的经验总结、是对人类思想成果的批判继承,具有普遍性特征,能够指导各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于原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同作为特殊性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

另一方面,普遍性必须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将回归实践,才能彰显理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资本主义时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无产阶级需要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继续绽放思想伟力、彰显时代价值。毛泽东指出:“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4]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科学理论,绝不是终极理论,而是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为自身发展获取根本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文本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非二者简单相加,而是二维互动双向发展过程。二者结合作为一种根本遵循、重要方法论,可以满足回答时代问题的需要,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要求,并在结合中相互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不能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难题和民族危机,农民阶级的反抗、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直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到来为徘徊中的中国人民找到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解决了精神危机的问题,回答了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的问题,解决了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其内在契合性。从特征上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孕育了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发源于欧洲,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具有开放性特征,二者的理论品格为结合提供现实可能。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相通性。例如,《周易》中描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强调阴阳对立,老子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在《道德经》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通相融。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二者结合中,廓清了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的糟粕,推进二者深度耦合,既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方向发展。

三、实践逻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以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在历史主动中把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良性互动的过程。在“两个结合”视域下,以党的百年征程为基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是“两个结合”历史必然性的追问和阐释,既遵循“两个结合”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更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但随着北伐胜利进军,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日益膨胀,勾结中外反动势力破坏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当时党内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另一种只注意工人运动,他们虽然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但都忘记了农民。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1927年初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并于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的伟大功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农民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放弃进攻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由此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探索农村革命斗争途径,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远比进行民主革命艰难和复杂的多,社会主义建设该如何进行,应该走什么样的建设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和遵循。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的成功经验并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中国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5]党根据这一原则,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显现和突出。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思想束缚,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奠定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设立经济特区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中央肯定了对农村兴起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给予肯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并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二是创办和发展经济特区。我国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后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后,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四、现实逻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诉求

历史、理论、实践发展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全过程,主要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贴合中国实际、植根中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要把握新时代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探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理论的现实需求,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形成包含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哲学方面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过去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做了深入考察和科学分析,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状况已经发生改变。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社会实际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思想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一经形成,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哲学基础。

(二)坚持问题导向: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人类历史总在解决问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战胜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国现实问题做出的回应,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应中国具体实际的现实要求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当今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在时代发展中、社会进步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分析、解决新时代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实践、新课题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社会发展现实,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坚持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深入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和矛盾,把握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三)坚持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坚持“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规律和逻辑进路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实践精神上具有天然的、高度的共同性和契合点。正是二者的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文化根基、实现有机结合提供可能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文化自信,实现二者有机融合,首先,要坚持一元主导和文化多样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也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其次,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升华。同时,在面对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那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摒弃糟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重大方面,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系统工程。着眼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的时代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结合”的内在统一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向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等方面展开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研究,成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趋向。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