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

2024-04-26 08:47叶青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时间整体教学

叶青

摘要:“时、分、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教材的编排将其分散在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建构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缺乏结构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单元重整,实现时间概念的本质建构与生活问题的策略应用,帮助学生厘清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数学素养。

关键词:整体;教学;时间

在课前前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了认读写整时、半时的方法,但会正确认读类似几时55分的较少,这表明学生对于时间量感的体验经验缺乏。教学中,教师若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会出现整时和半时教学步骤过细或一笔带过的两个极端。基于学情,如何串联知识整体成为教学的思考点。

一、探寻:寻找依据,找准起点,凸显整合的价值

(一)梳理教材,明晰缘由

笔者将人教版数学教材与北师大版、苏教版和冀教版三个版本数学教材关于“时、分、秒”的编排进行逐一对比发现,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统一安排在二年级,促使学生系统地建构时间概念。另两个版本,虽然均需分两段完成学习,但都根据“整时和半时分针的指向具有共性”这个特点,将整时和半时的学习合并在一课时中,又根据“分针和秒针运动的相似性”将认识分和秒编排在一个单元,有利于学生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结构化地进行时间概念的建构。由此可见,对“时、分、秒”的单元进行整合具有理论依据。

(二)解析前测,把握学情

教学前,笔者选取区内若干所中心小学和乡镇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结合数据可以发现:授课前,80%~90%的学生已经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也有认读其他时刻的经验,为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前测所暴露的问题恰好可成为教师教学的思考点。单元视角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构,教师应以问题解决为课堂主旋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进而培育数学素养。

二、推敲:重整教材,聚合散点,建构教学脉络

(一)提纲挈领,搭建单元整合框架

单元整合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使其从事实性知识的认知走向整体建构的概念性知识,学会有效迁移知识,培养综合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基于学情和教材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理解1时=60分、1分=60秒”有异曲同工之处,1秒、5秒、1分等长短的感悟,要依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刺激,而且对短时间的感受有助于推理得到更长时间的感受。因此,这些内容可以整合为1课时。“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几分”“理解大约几时”都需要正确认识钟面,掌握认读的方法,也可以置于同一阶段学习。“合理安排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时间知识的综合应用。为此,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整(见图1)。

(二)研精细思,构想整体教学思路

“时、分、秒”的整体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时间概念的建构,二是钟面的正确认识,三是时间知识的应用。主要设计思路可形成如下表格(见表1)。

三、推进:落实设计,撬动支点,反思教学实践

“时、分、秒”整体教学应以“认读写时刻”教学为主旋律,以“时间概念的感悟和内化”为核心目标,以系统地贯通时间的内涵、积累活动经验达到深度学习为目的。在不同课例中可体现为以下三个策略。

(一)着眼共通,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片段一】

1.感受1分=60秒

师:仔细观察,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

生: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师:如果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呢?

生:秒针走一圈正好是60小格,所以是60秒。

师:这是他的猜想,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出示钟表实物,学生边看边数,得出结论)

师:谁的小眼睛最亮,刚刚秒针走的时候,分针又是怎么走的呢?

生:分针走了1小格。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60秒 。

2.自主探究1时=60分

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分和秒之间关系,那么时和分之间的关系,你会怎么研究呢?

生:我想让分针也转动1圈,看看时针是怎么走的。

师:真棒!不过,分针转 1圈有点长,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请钟表学具来帮忙。

生:我们发现分针走1圈,时针走了1大格。

生:1时=60分。

3.发现关系

师:你有什么想分享的?

生:我知道了1时=60分,1分=60秒。

生:我找到了三者的关系,时和分、分和秒之间都是“60”。

计量单位的学习,概念的建构非常重要。“时、分、秒”三个时间量本属于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与依存。如果将这一内容分块学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间的联结。在这一课时中,为了厘清量和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将“1时=60分”“1分=60秒”的学习置于同一框架内,这样等进率的量才得以联构。基于教师引导下的“1时=60分”的学习经验,学生会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的方法迁移到对分和秒之间关系的探究。由此得到结论:都是在一根针走一圈的同时观察另一个根针走的情况,而且进率都为60。学生在思考、剖析与整合中学会同理思维,其思维的生长是感知得到的。

【教学片段二】

1.体验1秒

师:1秒有多長?1秒时间你能做什么呢?

生:数1个数字;眨一下眼睛;拍一下皮球;剁一下脚……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秒很短。

2.体验5秒、20秒

师:那么5秒有多长呢?自己体验一下吧。

生:我眨了5下眼睛,感觉还是很短。

生:我差不多数到了5,感觉也过得好快。

师:20秒有多长呢?再感受一下吧。

生:稍微长点了,不过还是过得挺快的。

3.体验40秒、60秒

生:我是通过跳了1分钟的绳感受60秒的。

生:我们刚才感受了20秒有多长,40秒就是再加个20秒。

4.感悟1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践中体验了时间的长短,那么1时到底有多长呢?

生:1时很长,如果像刚才那样,太麻烦了。

师:对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1分能跳绳160下,1时就能跳9600下。

生:我要从1数到3600。

在上一课时建立关系之后,对“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有清晰的感知是本课时教学的一个难点。1秒、1分较短,适合基于“体感”进行定量刻画。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感知的“事件”,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形成时间感。而1时甚至几时很长,对其感知若依然停留于“体感”,学生将缺乏数学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加深对1时的感悟,转化为跳绳次数“160与9600”和数数“60与3600”等的数感,从而形成对1时的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

这两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对时间观念的结构化建构,也体现了整体教学的价值。

(二)聚焦本质,对时刻认读整体探究

【教学片段三】

1.拨一拨——感知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

(1)回忆整时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是怎样的;

(2)观察钟面右半侧与左半侧刻度的排列顺序有什么不同;

(3)同桌合作,探究从7时至8时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生:从7时到7时半,时针在7和8之间;分针在钟面右边,在12和6之间。

生:我有补充,从7时到7时半,时针更靠近7。

生:从7时半到8时,时针越来越接近8。

教师小结:看来半时之前,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针在靠近7的地方,像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说“大约7时”;半时之后,分针在钟面左半侧,时针在靠近8的地方,但还没有到8,像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说“大约8时”。

2.分一分、辨一辨、想一想

(1)说一说:下面时间分别大约几时(给出8个时刻)?

(2)分一分:请你把这些时钟表示的时刻分类;

(3)判断:下面哪一个时刻表示正确(见图2)?

(4)思考:如果指针继续转动,接下来时针和分针分别会指向哪个数?

(5)归纳总結:通过探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进一步认读几时几分

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炼,是课程整合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一次探究从7时至8时分针和时针的变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半小时前和半小时后两根分针的位置变化,在比较中提炼异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接着,呈现“9时、大约6时、7时半、10时不到”等时刻,带给学生思维更多的冲击,其通过合作交流发散思维,逐步归纳得出:将钟面平均分成两份,几时到几时30分,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针更接近“几”;几时30分到下一个整时,分针在钟面的左半侧,时针更接近“几加一”,沟通了本质内涵。

由此可见,这种大板块式的整合,跳出了“散状式”的教学,从更高层次剖析教学内容,既联结前一课时所学的整时、半时,又为本课时后半段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奠定基础。层层递进的整体探究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读时刻,还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学习更有深度。

(三)综合所学,对计算时间整体掌握

1.出示情境:海曙一日游(见图3)。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追问,重点突破“9:50到10:10经过多长时间”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时间的方法为“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3.绘制数学手抄报,记录探究时间计算方法的过程。

整体教学不只是简单的内容叠加,更是思维与策略的整合。虽然这种更有整体性、关联性的整体教学耗时较多,而且在1课时中来不及进行相应的应用练习,但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维度,使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想方设法使零散的知识、经验“汇聚” 起来,系统化地建构知识,还能深入知识的内涵,促进深度学习,形成思维严密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解码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唐小琴.从知识系统化走向知识结构化: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8(7-8).

猜你喜欢
时间整体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