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4-26 03:26
农技服务 2024年3期
关键词:关岭养殖发展

罗 杰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 关岭 561300)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隶属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市西部,原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省26 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关岭县将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对象给予重点支持和发展,出台《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方案(2016—2018)》等扶持政策,成立关岭牛领导小组办公室,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多措并举,使关岭牛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关岭县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深入推进,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推进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将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振兴关岭牛产业发展,对推进关岭县农业现代化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促进关岭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总结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关岭牛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1 关岭县关岭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形成的有利条件

1.1.1 自然资源优越 关岭县地处北纬25°34′~26°05′,东经105°15′~105°49′,跨越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水热同季;累计年平均气温为16.2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6.9 ℃,最低气温15.4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5.1~1 656.8 mm[1]。关岭海拔落差大,境内气候呈立体状,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适宜多种牧草的生长繁殖。关岭现有牧草种植保有量7.70万hm2,其中多年生杂交狼尾草0.57 万hm2,紫花苜蓿、白三叶等0.17 万hm2,一年生甜高粱、青贮玉米、黑麦草0.30 万hm2,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6 万hm2,草山草坡改良超0.47 万hm2,构树种植面积超0.4 万hm2,为草食家畜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

1.1.2 政策保障有力 关岭县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突出,工业不发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较慢,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群众多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长期以来具有“养牛为耕田”的习惯,群众爱好养牛,养殖基础好,但因条件限制,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关岭列为全省肉牛产业重点支持县[2],按照省、市要求,关岭县结合实际,把“关岭牛”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围绕脱贫抓产业,抓好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着重在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上下功夫,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关县办发〔2016〕9 号)《关岭自治县关于印发关岭牛“牛”起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关县办发〔2017〕7 号)《关岭牛产业发展补助办法》《关牛产业发展贷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2017—2019 三年振兴计划的实施,为关岭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022 年,关岭县委县政府结合关岭农业发展实际,作出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清洁能源大县、全域旅游示范县、中药材集散中心“三县一中心”的发展战略部署,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1.1.3 品种品牌优势明显 优良的品种和品牌是关岭产业牛发展的强大动力。关岭牛,又称“关岭黄牛”,毛色以黄色居多,公牛体重一般为400 kg,母牛体重一般为350 kg,肩峰发达,背腰平直、后驱丰满,具有“一身黄毛托峰高、头小颈短角朝天、腰丰殿鼓尾巴小、四肢短小味道好”的特点。优良的品种和其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赋予关岭牛“五高一低”,即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繁殖率高、屠宰率高、脂肪含量低的优良品质,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达23.93%,高于其他地方牛品种2 百分点,脂肪含量为3.64%,低于其他地方牛品种。关岭牛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 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1982年纳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关岭牛作为贵州省地方性优良品种,为贵州五大名牛之首(关岭牛、思南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黑牛),总存栏120 万头,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19 个县区,中心产区位于关岭县,故名关岭牛。2016 年,“关岭牛”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关岭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019 年,荣获贵州省十大优质特色畜产品;2021 年,荣获第106 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继贵州茅台后唯一获得巴拿马金奖的贵州本土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关岭牛品牌和知名度,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关岭牛”品牌走向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荣登CCTV2、CCTV17 频道、北京地铁线,乡村振兴品牌强农等重要媒体和平台高密度宣传营销,推动关岭牛走向高端市场。目前,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与广州大美西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州高原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区新雅名利火锅店(百利鸽王)达成“关岭牛进入大湾区餐饮百店”合作协议,关岭牛将进入广州120 家门店,并为北京华联、永辉、贵阳星力超市等零售巨头进行供货,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实现质的飞跃。

1.2 产业布局

2016 年以来,关岭县委县政府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作好规划布局。坚持以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合作社为实施主体,明确关岭牛产业发展重点区,条带式、园区化分板块推进牛产业,规划建设“一片”“两带”“一辐射”四个产业发展区域,即中西部重点发展片区(以上关、花江、普利、新铺永宁、沙营、岗乌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关花大道沿线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带,关兴路沿线产业带和辐射带动发展区域。

1.3 饲养品种

以纯种关岭黄牛(占比约25%)和关岭土杂牛(占比约47%)为主,兼顾贵州其他优良地方品种牛(占比约20%)和外来优质品种如利木赞、安格斯等(占比约8%)。

1.4 养殖规模

关岭县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为目标,将关岭牛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打造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县人工种草面积保有量1.04 万hm2,配套饲草加工机械462 台(套)。2016 年以来新建圈舍16.2 万m2,青贮池6.1 万m3,建成关岭生态畜牧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 200头规模核心保种场、年产50 万剂冷冻精液种公牛站、年产2 万t 饲草加工中心、年屠宰量达10 万头屠宰场各1 个[3],成立草业公司1 家,饲料加工合作社2 家,组建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小区)134 个,其中建成500 头规模养牛场26 个、200 至300 头规模新型养殖小区18 个,培育5 头以上规模家庭牧场1 526 个。带动全县11 505 户50 262人参与产业发展,户年均增收8 000 元以上。2022 年,全县牛存栏14.7 万头、出栏4.9 万头、牛肉产量7 889 t、综合产值23.2 亿元。

2 关岭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系统脆弱制约生态畜牧业发展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地区[4],关岭县喀斯特地貌突出,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草料供给方面对振兴关岭牛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制约。

2.2 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仅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26 个规模养殖场对粪便进行简单的干湿分离后直接作为肥料用于种植业,其他大量的中小型养殖场、家庭牧场和散养户等对粪便只作收集和基本处理,甚至存在违规排放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损失。

2.3 技术力量不足

县内畜牧兽医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县乡两级仅有专业技术人员77 人,专业技术人员覆盖率低,技术保障力度不到位,难以做到“定人、定点、定量”服务,养殖主体缺乏有力的技术保障,导致其科学化、规范化养殖水平不高。

2.4 饲养成本高

关岭当地牧草种植成本约520 元/667m2(草种120 元/667m2,肥料200 元/667m2、整地播种200 元/667m2),牧草种植成本高,加之缺乏饲草饲料体系建设资金,农户种草积极性低,多年生高产牧草种植面积不大。同时,饲料加工机械不足,饲草饲料无法满足养殖需要,加之其他养殖环节成本的增加,导致关岭牛的饲养成本较高。

2.5 企业带动效应及品牌经济效益不明显

关岭县缺乏养殖龙头企业和牛肉加工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因养牛主体的选择不合理以及在招商引资、宣传力度和营销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关岭牛品种品牌优势的经济转化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加之养殖环节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方式难以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销售上,目前关岭牛主要以简单分割后的生鲜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分割包装不精细,关岭牛肉区别于其他牛肉产品的标识标志不明显,导致其市场单价不理想,经济效益不高。

3 关岭牛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走依靠科技养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一是以畜牧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为技术服务培训和实施主体,在全县已建立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上,将分散在全县各部门(和未就业)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150 余人纳入养殖服务队伍,并通过充分利用土专家等途径进一步夯实技术服务队伍力量,形成全县44 个新型规模养牛场和新型养殖小区、1 526 个家庭牧场均有技术人员指导服务。二是采取举办培训班,通过集中统一培训和现场手把手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养殖场培训养殖能手,并通过适当的补助鼓励每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至少聘请1 名养殖能手,实现技术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实质性转变。三是通过规模场带养殖小区带家庭牧场带散户的层层带动方式,以及增设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社会化技术服务等方式,全面实现全县养殖行业科技含量的整体提升和提质增效。

3.2 强化养殖生产体系建设

将广大小农生产者有效引入牛产业竞争性发展中是牛产业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将小农生产者有效引入现代发展体系,走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关岭自治县三年振兴计划》中“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生产体系建设要求,合理选择和培育养殖实施主体,提高农户参与率,建立高质量的养殖生产体系,实现牛产业的扩群增量和提质增效。为此,聚焦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4 个重点,按照“党建引领、政府组织、经济发展、文化认同、公众参与、利益联结、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等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本地养殖能人、发展意识强烈人员引入产业发展,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村社合一’合作社+企业(能人)入股+农户”等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做强做优,让村集体和养殖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益,形成企业(合作社)带领下的全社会参与产业发展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格局。各村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养牛合作社及其临时党支部,并引导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进行全面摸底和把关,一是通过党支部领导、谋划、决策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村镇两级将有养殖基础、想发展养殖的农户选入合作社参与发展。根据不同养殖种类和资源禀赋,结合养殖需要,采取“统分结合”的饲养方式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育肥牛的饲养,根据育肥牛快速增肥增效的实际要求,由合作社利用养殖设施、设备较规范齐全、排污系统较完善、环保条件良好的标准化规模牛场,由专门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饲养。针对能繁母牛饲养,可按“五统一分”和保底收购的方式进行饲养,即合作社将能繁母牛发放给农户或社员进行饲养,由合作社对农户(社员)统一规划牧草种植地块、统一培训、统一项目牛群建档立卡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服务,合作社同时派出养殖技术能手对分散养殖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最后,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场行情3%的单价水平,对牛只进行保底回收,保障农户收益。

3.3 强化产业绿色生态发展

按照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因场施策、分类管理,建立有效的粪污综合治理体系,走减排扩绿、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始终,坚决杜绝先利用后保护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为。

3.3.1 大规模养殖和石漠化治理和谐共生发展 一是组织农户利用冬闲田和流转土地大量进行人工种草;二是承包利用村集体荒山进行人工种草或草地改良,让荒山披上绿装,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牛产业协调发展。

3.3.2 粪污治理 牛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素(粗蛋白质10%~20%,粗脂肪1%~3%,无氮浸出物30%~40%,粗纤维25%~35%)[5]和大量的有机质以及维生素K 和维生素B2,营养成分丰富、价值较高,可媲美优质干草,可作为畜禽日粮的组成部分加以利用;同时,牛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较好的有机肥原料来源。牛粪资源化利用通常有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其他利用(如栽培食用菌和用作垫料)等4 种方式。考虑到空气污染和资源充分利用,通常以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为主。针对中小型的养殖场、家庭牧场和农村散养户地点分散、污排放量小、粪污处理设施简陋的特点,由农户自建粪污池、干粪池,自购干湿分离机等,对粪污进行初步干湿分离后,粪水排入粪污池就地就近用于周边牧草地、蔬菜地施肥,干粪则进行简单包装后外运出售或进行堆放发酵利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针对规模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大,需及时清理的特点,一是从政策层面宣传并要求养殖场配套建设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环保排放指标不达标的不许营业;二是就近就地建设中小型的有机肥厂或动物蛋白饲料厂,及时消化和处理粪污,进一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实现零排放或无污染排放。

牛粪处理除常见的过腹还田还地的肥料化利用外,还可采取牛—蝇蛆—鸡—猪—鱼循环模式利用[6],即利用有机牛粪加工处理用作再生饲料或昆虫、蚯蚓的培养料,殖蝇蛆、蚯蚓等作为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喂鱼,鱼塘淤泥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生产有机牛饲料,还可作为红心柚、龙眼等果蔬生产的优质有机肥。

3.4 强化饲草体系建设

根据“草畜平衡”的发展要求,强化饲草体系建设,将农业种植业有效引入养殖业发展,走“资源互补型和产业专业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结合关岭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和立体气候适宜种草的优势,设立牧草种植专项资金,由专门的部门管理使用,采取“农牧结合,饲草分离”的模式将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对现有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并延长产业链。由此既可降低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废弃或就地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及引发火灾的风险,又能促进产业效益最大化,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村有效治理、提高乡风文明和促进畜牧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3.5 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

围绕“强龙头,争资金,创品牌,带农户”的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走“种养加销售结合、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一是在市场环节上,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大数据为支撑,抓实关岭牛肉品质鉴定、强化品牌战略实施、规范关岭牛肉品质可追溯制度以及关岭牛产品系列的开发利用等,实现品牌创优和企业壮大;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满足消费者绿色、安全、多样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支持政策,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7],更好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在产业链打造环节上,坚持全链打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不断拓展农业的食品保障、休闲体验、生态涵养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加销服贯通、农食文旅教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三是在示范带动环节上,增强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坚持联农带农,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完善与各类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7],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积极投身关岭牛产业和乡村振兴事业,把牛产业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振兴农村经济的兴旺产业。

4 结束语

关岭县以关岭牛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和“关岭牛牛起来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关岭牛产业已初具规模,为关岭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和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关岭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必经之路和必要手段。下一步,产业发展应以降本增效和提质增效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推行绿色发展,推进减排扩绿,实现健康养殖,切实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推进关岭牛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关岭养殖发展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开磷为关岭县送肥保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