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魔芋产业发展的“镇巴经验”

2024-04-26 03:26邱继合刘兴娥
农技服务 2024年3期
关键词:镇巴镇巴县魔芋

刘 鑫 ,邱继合 ,刘兴娥

(1.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 镇巴 723600;2.镇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 镇巴 723600)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而不适酷暑,对光照的需求较低,适合生长在半阴的环境中。魔芋在全球的宜种区域少,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秦巴山区、四川、湖北等西南山区。《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等古书中记载,魔芋性寒、味平,入药可消肿去毒。魔芋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热量低、微量元素丰富,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 等,特别是葡甘聚糖含量丰富,具有减肥、降血压等功效[1],魔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十大保健食品之一。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魔芋开发与研究的深入,魔芋一系列的新功能和新用途相继被发掘,潜在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用途拓展,在食品、医药、保健、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魔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大巴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年均降雨量适中,森林覆盖率达70.5%。良好的自然条件使镇巴县成为魔芋种植生长的最佳适生区,孕育了镇巴魔芋产业。近年在产业政策激励引导扶持下,魔芋产业先后列为县域特色产业和“4+X”产业发展体系中的主导产业之一[2]。通过坚持做优基地、做强产品、做长链条、做大产业,走出了极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探索了决胜脱贫攻坚、奋进乡村振兴的魔芋产业发展“镇巴实践”,形成了秦巴山区助力魔芋产业发展的“镇巴经验”。作为秦巴山区魔芋种植大县,目前镇巴县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0.67 万hm2左右,每年可开挖0.4 万hm2,总产值达6.6 亿元,其中产商品魔芋6 万t、产值3 亿元,产种芋1.8 万t、产值3.6 亿元。已建成3.33 hm2以上魔芋种植示范点35 个、6.67 hm2以上魔芋种植示范基地20 个,24 家经营主体主营魔芋产业发展,其中魔芋初加工企业5 家、深加工企业2 家,从事魔芋产业1.12 万户3.52 万人,户均年增收3 000 元以上。魔芋产业成为镇巴县富农强县的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更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镇巴魔芋产业已初具雏形,但距离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因此,对镇巴县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进行总结,为推进镇巴县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类似条件地区发展县域农业产业提供参考。

1 强化组织保障,引领产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镇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链布局产业发展,成立了镇巴县魔芋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司其职,切实推进魔芋产业的发展。县人大、县政协不定期组织对魔芋产业的调研指导,全方位、多层面聚智聚力、建言献策,保障魔芋产业稳步发展。出台《镇巴县魔芋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镇巴县魔芋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在县域“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均明确了魔芋产业发展目标,契合省市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布局,构建了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局面。

一是压实责任。把魔芋发展纳入县对镇(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县级领导联镇包抓、部门单位包村负责工作机制,对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查,以“督”促任务落实,以“督”促产业发展,同时分类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

二是统筹谋划。县委县政府把魔芋产业发展与各类创建活动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相结合,切实调动镇村基层干部投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是集约发展。鼓励推动产业集约化,以做优基地固根基,着力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让示范基地成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推广服务平台和技术培训平台[2],实现科技强、产业兴,保障产业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

2 统筹技术示范,努力实现规模扩张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积极落实省市魔芋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和种芋繁育技术示范,以及商品魔芋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辐射带动,实现魔芋产业发展壮大。在脱贫攻坚期和巩固衔接期,县级每年从涉农整合资金列出专款支持示范创建工作,同步组织实施一批项目专项支持魔芋规模种植及产业链建设。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以镇巴魔芋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方向,支持开展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加快镇巴魔芋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的集成转化与推广,带动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张,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技术推广单位大力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积极引进新品种、示范魔芋冬种、软腐病防治、种芋架藏等技术应用,推广魔芋专用肥、叶面喷肥等实用技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2]。坚持不懈抓良种繁育,全面夯实镇巴魔芋良种繁育示范园建设,加快魔芋有性繁殖和魔芋切块繁殖技术的推广,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做好“镇巴花魔芋”品种保护,引进安魔128 种植示范,形成自育、自繁的良种繁育体系。先后探索性开展了魔芋0 代种“精量有机肥+套袋”扩繁技术示范,开展了魔芋双膜、单膜、小球茎、芋鞭等繁育技术试验等,为魔芋产业的壮大积累了经验和技术,建立了自给有余的优质种芋基地,保证魔芋发展的种源供应,实现规模化发展。

3 促进产学研融合,增强发展科技支撑

镇巴县魔芋种植历史悠久,经历了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自食自用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种植、现代化产业发展等阶段[3]。随着魔芋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因素逐渐显现,对此,在推动全县魔芋生产中,镇巴县把准关键点和切入点,始终紧扣技术、病害、种源和土地轮作等瓶颈因素,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与联合攻关,保障魔芋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依托陕西省现代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汉中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等科研技术单位的技术优势,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完善一站式科技服务机制,让技术服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缩短科技服务与农户的距离,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同时,支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镇巴县博克魔芋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申报成为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员单位,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交流学习,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增强产业发展信心。充分依托各方技术资源,为全县魔芋经营主体和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常态化服务平台。

二是建立镇巴魔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近年持续推动项目申报与实施,重点加快突破魔芋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集成与示范推广,推动种子、肥料等绿色投入,在品种推广、种芋快繁、病害综防、土壤连作障碍修复、高效模式上加强试验示范,着力解决魔芋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切实把科技示范基地打造成反映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的载体,代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最新成果。

三是定期邀请魔芋领域相关专家到镇巴县开展产业调研与技术培训,承办全省魔芋产业技术培训会暨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互动交流,支招镇巴魔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是依托全县产业技术服务110 平台作用,立足大田和农民的需求,积极响应,快速反应,指导魔芋规范化种植,培训种植户掌握间作套种、林下种植等魔芋高产高效技术,突出个性化服务,为魔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

4 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全县各镇(街道)主动作为,牢牢把握魔芋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初步形成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科技示范为支撑、经营主体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参与的魔芋产业经营发展新格局,实现魔芋种植县域全覆盖。着力打造了一批产业主导性突出,带动能力强,实力雄厚的魔芋产业的“排头兵”。镇巴县兴隆镇利民魔芋专业合作社、镇巴县博克魔芋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被陕西省现代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授予“全省现代魔芋产业示范合作社”,产业发展成效得到九三学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省市各级领导调研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合作社理事长成为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业经理人,相继荣获省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们紧扣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展魔芋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增强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业态活力迸发,从根本上改变魔芋产业“强在生产、弱在加工、难在流通、低在效益”的状况,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实现魔芋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园区承载。按照“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以园区为载体扩大规模,大力推广以魔芋病害综合防控和大田立体种植为主的健身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实施间作套种“玉米+魔芋”“经济林+魔芋”“中药材+魔芋”、林下种植魔芋等模式集约生产发展,加快推进魔芋产业的现代化步伐。

二是推动魔芋深加工。引导魔芋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发展,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紧盯魔芋附加值的提升,创新产品多元化,实现魔芋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蜕变,探索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使魔芋产业稳产提效。目前,镇巴县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楮芋鑫”魔芋系列产品可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的膳食结构需求,魔芋系列食品市场走俏,产品前景广阔,在魔芋产业发展中“一枝独秀”。

三是实施订单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签订合同,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建立带贫益贫、联农带农机制,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农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更多留给农民,确保农民利益。

5 坚持守正创新,促进科技转化应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广单位积极回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时代命题,持续重视魔芋生产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在魔芋产业的种源扩繁、科学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以及内外联营等方面创新创造,为全县魔芋产业加快发展树立标杆、打造亮点、辐射带动,促进魔芋产业持续壮大,助力科技转化应用。

一是创建一批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在县级技术单位批准成立市级“镇巴县魔芋产业开发与利用专家工作站”和县级“镇巴县魔芋研究开发工作室”,在经营主体中建立县级“博克魔芋工作室”“魔芋有性繁殖实验工作室”等优秀工作室,发挥技术专家“智囊”作用,支撑魔芋产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

二是成功申报一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农产品。积极实施当地优质农作物品种资源保护,2017 年历经品种鉴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于2018 年10 月经农业农村部审定批准,在农业农村部第71 号公告中,“镇巴花魔芋”被正式纳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

三是协同制定一系列地方标准。《花魔芋种植标准综合体》(DB6107/T 07—2013),经汉中市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评审验收,于2013 年发布实施应用,同时被认定为陕西省科技成果;《花魔芋切块繁殖技术规程》(DB6107/T 29—2022)等3 个技术规程由汉中市市场监管局于2022 年4 月批准发布实施,为镇巴县乃至汉中市魔芋生产发展建立并完善了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

四是申报获得一批科技成果奖励。《秦巴山区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 年度汉中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获陕西省第十五届(2012 年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魔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获2013 年度汉中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陕西秦巴地区魔芋新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被农业农村部授予2016—2018 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成果奖二等奖;《陕南花魔芋品种选育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镇巴花魔芋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在2021 年6 月通过汉中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评价登记。通过科技支撑保障了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应用实现了魔芋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魔芋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6 展望

当前,镇巴魔芋产业初具雏形,蓄势奋发。对标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镇巴魔芋产业发展还存在差距和短板,如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园区标准化程度不足、大龙头带动的体系尚未形成、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对此,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抢抓当前的政策机遇,凝心聚力谋发展,组织领导再加强、项目策划再做实、政策资金再聚焦、协作配合再紧密、发展要素再聚集,加速问题破解,奋力推动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紧扣生态经济示范县建设战略定位,切实加强对魔芋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县域“4+X”产业布局,挖掘优势和潜能,推动魔芋产业向农旅融合、多元化营销以及消费形式方式升级方向发展,筑牢魔芋产业发展基础,做到扩张总量和提升质量并举,努力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稳住经济大盘惠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拓展政策创设,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生机和活力,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赢得魔芋产业发展主动权。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延链补链强链,夯实魔芋产业“链长制”建设,持续推动“镇巴花魔芋”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强优势、补短板、抢机遇”中实现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魔芋产业成为镇巴绿色经济发展的生动演绎,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镇巴镇巴县魔芋
镇巴县动物防疫信息化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镇巴县陈家滩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Chinese fashion gaining foothold overseas
Applications of VR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例谈抽象函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镇村机构改革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问题探究
巨魔芋
魔芋腐乳发酵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