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清代陈贡禹墓表释考

2024-04-26 09:38曹丹乐
丝绸之路 2024年1期
关键词:绅士

曹丹乐

[摘要]  陈贡禹祖辈依靠武威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地位而积累财富,陈贡禹本人通过捐纳入仕而跻身地方绅士阶层,并通过培养子侄接受儒学教育、积极参与本地社会事务、封赠先祖父母等行为逐渐成为武威名门望族,体现了由商入仕的清代世族形成路径。陈贡禹墓表为了解清代封赠制度的施行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关键词] 陈贡禹墓表;封赠制度;甘肃武威;绅士

[中图分类号] K8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1-0177-08

陈贡禹墓表收藏于甘肃省武威市文庙内。墓表石质,长方形,高173厘米,宽96厘米,厚18厘米,正、阴两面刻文,行书,铭文清晰可读。正面刻文18列,满列42字,共689字。阴面刻文208字 [1]578-580。墓表由清代书法家张美如书丹,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因此,武威市博物馆在2002年将此表纳入武威历史名人碑帖法书刊行[2]。除了书法价值外,该墓表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墓表记载了陈贡禹家族的发展历程,对研究清代甘肃地方绅士阶层的形成和封赠制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陈贡禹墓表所见陈贡禹其人

墓表文有正面和阴面两部分,正面表文刻于道光十二年(1832)七月,阴面表文补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

勅授儒林郎 晋封武翼都尉陈君贡禹墓表

赐进士出身 户部员外郎 前翰林院庶吉士张美如 篆额书丹

君讳琨,字贡禹,武威人。陈氏为凉大族,自君父北梓公世,其业而张之,衣冠之盛,甲于一郡。君即北梓公之仲子也。幼随父入市肆,举止端重,目不左右视。先娶韩氏;继高氏,以子职封淑人;又继孙氏,以本生子职封宜人。男四人,长宗洙,嗣其伯兄珽,援例授游击;次宗瀚,贡生;次宗海,育于弟珮即后焉,援例授员外郎;次宗灜,业儒而夭。年六十有五,卒于海池里第。又十年,乃为文刻诸埏道①之石。

君尝自言:吾父同怀三人,吾父起家。吾叔父所与共劳苦者,不幸皆先吾父而卒,遗兹藐孤,皆少于吾,吾与之同食共寝;吾爱吾弟,所以事吾叔父也。吾同怀二人,吾兄病瘵②,所与吾事吾父者,不幸又先吾而卒,吾以长子继大宗。吾为之慎起居,勤训迪,吾教吾子所以事吾兄也。吾宗近支二,所与吾共功缌③者,不幸而掺行④不同,群从相视,恐如行路。吾为之建宗祠,置祭田,春秋令节,序尊卑,共酒脯。吾收吾宗,所以事吾高曾也!夫大功同财⑤,先王因民立法,不以所难责人也。然尽礼以致爱者,吾未尝数数觏焉?服制以高曾相属,至后世有祭而无齐布筵奉荐,虽父母有不相接者,推而至于远祖,益觉分之难满,所谓薄于德而于礼为虚也。君于所不逮事者,如此则其能尽于所事可知矣。君之报其先者,如此则其食报于后,正未可量矣。古之有名位者,即受之册归,必铭其器。论述其祖宗之德善功烈,以明示后世,此勅诰之所由昉也。然礼爵不上,逮自南北朝,以至于唐,始有封赠祖父之典;而自身以上官以递降。郭令公二十四考中书,父止赠太保⑥;权文公⑦官宰相,父止赠郎中。我朝以孝治天下,受封之崇卑,视其所封之人,且破常例以待急公报效者,下得以时,请于上而尽其孝思之诚;上得以时,颁于下而作其忠尽之气。如君之父子、兄弟,叠沐恩纶,天章炳曜,斯亦足以慰仁孝之心。光昭世德,而庇阴子孙于无穷也!

道光十二年岁在壬辰秋七月

同里孙揆章谨表 富平仇文法镌字

录表阴文并标点如下:

古者封建之世,死徙无出⑧,是以周礼有族葬之文,吾家自旌表节孝。太高祖母杨太孺人守志抚孤;高祖君运公克承母志,以勤俭起家,为一乡右族。而太高祖母归骨之地,无从考核,惜乎,其无聊曼父之母⑨也!自高曾以下皆葬此土,世次无紊,昭穆可稽。而世泽延长,叠膺丹诰,埏道立石,略为表识,百岁之后,归于室处,则体魄安矣。他日,宗祠建,祭田立,不但有以慰吾祖宗在天之灵,即吾父未竟之志,实式凭焉。俾子孙食其德者,春霜秋露,抚兹桮棬,感念松楸,宜何如立身修行,懋勉而弗替也。

道光十三年癸已四月吉日 裔孙男宗瀚谨识

表主陈琨,字贡禹。墓表虽未明确提及他的生卒年,但根据表中“年六十有五,卒于海池里第。又十年,乃为文刻诸埏道之石”及“道光十二年岁在壬辰秋七月同里孙揆章谨表”“道光十三年癸已四月吉日裔孙男宗瀚谨识”,可以知道陈贡禹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卒于道光二年(1822),卒年65岁。在陈贡禹死后十年即道光十二年(1832),他的儿子陈宗瀚请孙揆章撰文、张美如书丹、仇文法镌字以制作墓表,置于墓道之中。

陈贡禹正史无传,乾隆十四年《武威县志》中载:“道光五年续:杨增思(进士)、白之潞(生员)、陈琨(理问)、刘丕曾(廪生)……陈珮(州同)……等,倡城乡士庶,捐三千余金,同立兴文社,以所入利息,为乡会路资。寒士赖之。事详兴文社碑记。”[3]449这一条材料记述的是嘉庆十年(1805)杨增思、白之潞、陳贡禹、刘丕曾、陈珮等武威地方绅士⑩捐资立“兴文社”之事。当时陈贡禹48岁,任职“理问”。“理问”为布政使司属吏,官阶为从六品[4]3346。材料中的陈珮应该是其弟弟,官职是“州同”。“州同”为知州之佐,府级从六品官员,掌粮务、水利、海防[4]3357。

清代官吏选拔主要有“正途”科举入仕和“异途”捐纳入仕两种方式[5]。笔者查阅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6]、光绪《甘肃新通志》[7]254-260等资料,并未见到陈贡禹、陈珮中进士的记载。而在《道光三年皖省各属绅商捐输助赈题本》中,有“捐银一千三百两以上捐职布政司理问曹炎燮等”的案例[8]。再加之上文所引乾隆《武威县志》在记叙绅士阶层时,将陈贡禹排在进士杨增思、生员白之璐后面的情况分析,可能陈贡禹的“理问”一职是通过捐纳得来。通过童试取得绅士地位的生员,在威望和地位上都要高于由捐功名而成为“异途”的绅士[9]。

二、陈贡禹墓表所见其世系源流

据墓表所载,陈氏在凉州(今武威)为豪门大族,富甲一方。陈贡禹之父“北梓公”,有兄弟二人,皆先于他而去;陈贡禹有同胞兄一人,患有痨病而早逝;陈贡禹同宗还有两支旁系,但因“掺行不同”故而“群从相视,恐如行路”;陈贡禹有三任妻子,先后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名陈宗洙、陈宗瀚、陈宗海、陈宗灜。乾隆《武威县志》载:“杨氏,陈振妻,年二十七,夫殁云南,氏健持门户,苦志守节,抚孤陈嘉猷入雍,当以勤俭为子孙训。至孙陈纶、陈绵,家计稍裕,及其曾孙诰封武翼都尉陈奇训,奉直大夫陈奇譓,武德骑尉陈奇谭,遂为凉之巨族焉……高氏,诰赠奉直大夫,陈奇譓妻,年二十八,夫故,遗孤方七岁。氏奉姑教子,勤劳四十余年。子陈珮,倒授州同职,诰封氏为高太安人,孙陈宗海纠授员外郎,晋赠氏为太宜人。”[3]457-458杨氏即为陈宗瀚在墓表阴文中所说的“太高祖母杨太孺人”,为陈振之妻,有独子陈嘉猷。按照乾隆《武威县志》,陈嘉猷又生了陈纶、陈绵两个儿子,又有陈奇训、陈奇譓、陈奇谭三个孙子。高氏正是陈奇譓的妻子,生有一子名陈珮。陈珮与表主陈贡禹属于同辈。两人还有一位同辈兄弟,名为陈珽。陈贡禹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陈宗洙过继给陈珽,三子陈宗海过继给陈珮。结合墓表与乾隆《武威县志》的记载,可制作陈贡禹一族的世系关系图,以明其家族源流:

陈氏一族,早期势力单薄。先祖陈振早逝,只留下孤子陈嘉猷。幸其妻杨氏“奉姑教子,勤劳四十余年”,方保证了陈氏一族的绵延。根据墓表阴文中所说的“高祖君运公克承母志,以勤俭起家,为一乡右族”,可知陈贡禹家族当是在杨氏之子陈嘉猷这一代开始兴盛。至陈奇训时,“其业而张之,衣冠之盛,甲于一郡”。陈奇训这一代是如何实现家族振兴的,虽然墓表中并未提及,不过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发现的刻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山陕修路碑》为我们提供了线索。碑文载:“恭为大硕德胡公讳正宽平修船路功德碑序……山陕众字号施银善士:陕西三原县文兴号王东山银一十二两……凉州武威县万顺梓陈奇训、陕西夏县隆盛正徐盛烈银三两。”[10]此碑主要歌颂了山西商人胡正宽倡议往来商旅募修哈思吉堡至索桥渡口及道路的功德,记载了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各捐资商号、店主姓名、捐资银两数目的情况。据吴景山研究,碑刻所载的船路位于丝绸之路河东段的第三条线路陇西—靖远线上,这条线路从西安出发,在靖远渡过黄河后,过景泰一条山,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向西北行,即可进入河西走廊,并与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的河西段汇合。而河西段也被称为河西段河西走廊线,这条线路西接武威、敦煌,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命脉[11]。虽然明清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但是武威扼丝路要冲,在中国西北与中、西亚的区域性贸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2]。从碑刻内容可知,捐资的武威商号有五家,其中就包括陈奇训及其名下商号“万顺梓”,这也说明了陈奇训是商人身份。而“万顺梓”并不是陈奇训个人产业,墓表中提及“君尝自言:……吾父起家。吾叔父所与共劳苦者”,说明“万顺梓”是陈氏的家族产業。“万顺梓”经营的应该是山陕路上畅销的货物,所以陈奇训才会捐资修路。此外,立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重修陕西会馆碑记》中,也提及“万顺梓”捐银140两以重修武威当地的陕西会馆[1]220-221。捐资重修陕西会馆之事,也证明了“万顺梓”的经营与山陕路之间有密切关联。《陇右记实录》记载:“凉州府……城内商人山陕居多,输出品以羊毛、土药为大宗,输入品为大布、京洋杂货、绸缎、海菜,皆由省城转运,分销本境者十之二三,发运新疆者十之七八。”[13]据此可以推测“万顺梓”也是经营此类商品。通过在丝绸之路上经商而积累起来的财富,正是陈氏家族在陈奇训一辈成为武威“右族”的基础。表主陈贡禹是陈奇训的儿子,同辈的兄长陈珽先于他而去世,他承担起振兴家族大业、培养子侄以及“序尊卑,共酒脯”的重任。而正是从陈贡禹、陈珮这一代起,陈氏家族成员开始谋求从富裕平民转变为地方绅士。

他们谋求身份转变的方式,首先是参加科举考试。陈贡禹的次子陈宗瀚为“贡生”,四子陈宗灜又为“业儒”。这些事实说明,陈氏子孙有通过正途入仕的愿望。然而,这并非易事。二子陈宗瀚在道光十三年(1832)为父陈贡禹撰墓表时,未写明官职,仍没有入仕。四子陈宗灜,光绪《甘肃新通志》载:“儒童陈宗灜妻张氏,武威人,年二十三,夫亡,奉翁姑,抚遗腹子成立,守节三十九年卒。”[7]327由此可知,陈宗灜尚未得到秀才功名就已经离世。他这一支还有一位遗腹子,但事迹无从查考。

除了参与科举考试之外,继续通过异途捐纳获得官职也是陈贡禹家族成员晋升绅士阶层的渠道。如前所述,陈贡禹、陈珮两人通过捐纳,分别获得了理问、州同的官职。至两人的子侄辈,陈贡禹的长子陈宗洙“援例授游击”,三子陈宗海“援例授员外郎”,官阶都高于陈贡禹、陈珮;并且因为他们的缘故,陈贡禹的上一代陈奇训、陈奇譓、陈奇谭也获得了封赠。乾隆《武威县志》载:“诰封武翼都尉陈奇训,奉直大夫陈奇譓,武德骑尉陈奇谭,遂为凉之巨族焉。”[3]457-458在未能通过正途进入官场的情况下,他们依仗数代经营积累的家财,以捐纳获得官位,也推动了陈贡禹家族从商人家族向绅士家族转变。

此外,陈贡禹一族还积极参与地方公众事务,籍此扩大其在武威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其一,根据前引《武威县志》,陈贡禹、陈珮兄弟为兴文社重修捐资。兴文社是乾隆七年(1742)武威知县欧阳永裿创办的一个社会福利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武威籍参加乡、会试的贫寒士子资助路费。兴文社虽然是由官府倡导设立的,但它的经营与管理都是由当地绅士集团负责。陈贡禹、陈珮为兴文社的重修捐资,当含有交好武威籍士子的意图。其二,陈贡禹参与积善会的筹建。乾隆《武威县志》载:“陈琨(理问)……等,倡四市并关乡士庶,捐资千金,设立积善会,以所入利息施舍棺木。”[3]449积善会也是一个慈善机构,旨在为武威当地的贫苦人施舍棺木。其三,陈珮为节义祠的重修捐资。刻于嘉庆十一年(1806)的《重修节义祠碑记》记载其原委称:“节义者,天地之正气也,实风化之大原……嘉庆丙寅,贡生林起鹏、生员刘光涧、举人王曰慎、候补□同陈珮等,复会同社,各捐钞票,补修祠宇梁木砖瓦,改立祠门。”[1]210-211

陈贡禹、陈珮及其子侄辈,尽管未能通过科举入仕,但通过捐纳得官、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等方式,也得以跻身武威当地的绅士群体。刊刻于嘉庆十二年(1807)的《武威广兴文社碑记》,在记述兴文社重修之事时,就将陈贡禹与进士杨增思、生员白之璐等并称为“武邑绅士” [1]211-213。此外,刻于嘉庆十七年(1812)的《城隍庙宫隙地及铺面入租佐乡会试碑记》则将“布政司理问陈琨”与一众进士、举人同列[1]213-215。

三、陈贡禹墓表所见陈贡禹家族的交游

培养子侄接受儒学教育、积极参与本地社会事务、封赠先祖父母,已经使得陈贡禹家族逐渐转型成为绅士家族。但为了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他们也不断加强与武威当地绅士群体的交往。

据相关史料顯示,从陈贡禹开始,陈家就已经开始与当地绅士交往。嘉庆年间兴文社重修之事,就是由陈贡禹和进士杨增思、生员白之璐、廪生刘丕曾等共同倡导而发起的,且得到“城乡士庶”的响应,这也说明陈贡禹在武威的绅士群体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陈贡禹的次子——贡生陈宗瀚也活跃于武威绅士群体中,他和当地望族之一的孙氏家族多有交往。孙氏为武威大族,清人李于锴盛赞孙氏家族,“吾乡衣冠阀阅之盛,首推城河沿孙氏……世登进士第。勋绩行义文章,坊表乡里者百年”[14]。孙氏家族的兴旺,当从孙诏开始。根据《武威耆旧传》所载,孙诏于康熙五十一年中进士,为清代武威首位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孙诏之子孙为璘为举人,孙子孙俌是乾隆十六年(1751)的进士,原任广东肇庆府阳江县知县[15]305-309。陈贡禹墓表正是由孙俌之子孙揆章撰写。

陈宗瀚除了与孙揆章结交外,还有同辈的孙揆翰。今武威文庙藏有一块“桂籙?輥?輯?訛垂青”四字楷书匾额[16]。匾额左侧题写有“道光十六年丙申中秋月敬献”,右侧题写有“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书”,下侧题写有献匾的王建勋、孙揆翰、张擢光、翰子智、安天和、陈瑛、郑国璞、武敬安、李滋荣、潘联奎、王秉如、郭文熺、杨珍德、陈尊一、陈宗瀚、陈世昌、刘钺、杨生华共18位学子姓名。这18位学子之所以献匾,是希望得到文昌帝君的垂青,让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陈宗瀚与孙揆翰一同参与献匾,至少说明两人相识。

对于拥有贡生身份的陈宗瀚而言,结交孙揆章、孙揆翰有两重意义:一是提高陈宗瀚科举制艺文的撰写水平。孙揆章之父孙俌精于制艺文,《武威耆旧传》盛赞称:“大抵先生(笔者按:指孙俌)之于制义(按:此“义”应为“艺”),酝酿深厚,理醇辞雅,如金就镕,如玉受琢,渣滓胥化,润泽而坚凝。以故吾乡前后善制义者,无虑数十家,而先生岿然为之宗。”[15]307孙揆章传承父业,“能诗古文”,且“名诸生”[15]308。能否通过科举入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艺文的撰写水平。陈宗瀚与孙揆章结交,应存有求教之心。二是拓展陈宗瀚在官场上的人脉资源。孙揆章虽然终生未曾入仕,但他在官场上的人脉深厚。武威文庙今藏有孙揆章撰文,刊刻于道光十四年(1834)的《武威武徵君李孝廉传》,记述了他的挚友武徵君(瓒)与李孝廉(夔生)的事迹[1]226-228。武瓒是书画家,他的父亲武克勤是乾隆辛卯年(1771)的武进士,初任山东高唐州守备,后迁都司游击,最后在台湾阵亡[1]571-573。李夔生则是嘉庆时的贡生,后得中举人[17]。除此二人外,与孙揆章密切相交的,还有为他家族写传的潘挹奎、牛鉴等人[15]243-244。潘挹奎是嘉庆己卯(1819)的进士,为吏部主事;牛鉴是嘉庆甲戌(1814)的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籍此可见孙揆章在官场上人脉之广。

陈贡禹墓表的书丹人——张美如,也是孙揆章的好友。张美如是清代享誉陇原的诗书画三绝的名家。他的生年不详,在嘉庆十二年(1807)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四年(1809)散馆,改授户部主事,因亲老告归终养。道光二年(1822),入京补官,升户部员外郎。后又因失察捐纳事被降职,遂弃官返里[18]。至于陈宗瀚跟张美如的结交,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陈宗瀚通过孙揆章与张美如结交。张美如与孙揆章二人是同里好友,都是武威绅士阶层中的一员。张美如在道光十四年(1834)去世,孙揆章还为其撰写《赐进士出身户部员外郎张玉溪先生墓表》[1]580-581,两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另一种是陈宗瀚在求学过程中与张美如相识。张美如一生做官的时间很短,在武威当地的教育事业中投入了较多精力,先后在武威苏山书院、凉州天梯书院、兰州兰山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教书。也许陈宗瀚为追求学问精进,或拓展人脉,曾经到这些书院向张美如求教,以此得到和张美如结交的机会。

与陈宗瀚同辈的陈宗洙,虽然是一名武官,但也参与到武威绅士群体的活动之中。道光九年(1829),孙揆章、张美如等绅士捐资纪念战死于台湾的武克勤,陈宗洙及同族的陈宗潮、陈宗淇、陈宗渤、陈宗汭等,皆积极捐款响应[1]574。

四、陈贡禹墓表所见清代封赠制度

陈贡禹墓表中收录了多则与封赠制度相关的史料,籍此可以探讨清代封赠制度的施行情况。封赠是皇帝给予臣僚及其妻室、祖先以官爵或名号的荣典[19]。清代的封赠分文职、武职和命妇三大类:文职的封赠之阶从正一品的光禄大夫至从九品的登仕佐郎,共十八阶;武职的封赠之阶从正一品的建威将军至从九品的修武佐校尉,共十八阶;命妇的封赠之阶从一品的一品夫人至九品的孺人,共九阶[20]。根据陈贡禹墓表以及相关文献材料的记载,可以了解到陈贡禹家族成员中有多位是通过封赠获得封阶。陈贡禹家族成员获得封阶的情况详见下表。

陈贡禹的高祖母杨氏,虽在墓表中被其裔孙陈宗瀚称“太孺人”,但乾隆《武威县志》并未提及杨氏获“孺人”封阶。《乾隆会典》记载:“命妇视夫若子之品,一品封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八品八品孺人。九品九品孺人。命妇但论品级,不分正从。”[21]据此,孺人是正从七品、八品、九品官职的封阶。杨氏与其有官职的子孙相较至少三代以上,他们的官阶也都在三品以下,不足以封赠至杨氏一辈。实质上“孺人”这一称呼在民间使用广泛,一般有功名的绅士,在其家族女性长辈的坟墓碑石或神主牌位上常刻有“……×府母×老孺人之墓或神主”[22]。由此可见,杨氏的“太孺人”并非官方封赠的,而是其孙裔对她的尊称。

陈奇譓的妻子高氏,据乾隆《武威县志》所载,她先是因儿子陈珮的“州同”官职(从六品)而被封为“安人”,后因孙子陈宗海的“员外郎”官职(从五品)而被晋封为“宜人”,她的封阶与“五品宜人、六品安人”和“四品至七品官,愿将本身妻室封典貤封本生祖父母、父母者,许貤封”[4]3195的制度相合。

表主陈贡禹的第二位妻子高氏“以子职封淑人”,“淑人”为三品封阶,据此推测“以子职”中的“子”应该是长子陈宗洙,因陈宗洙所任“游击”为从三品武官官阶。陈贡禹的第三位妻子孙氏也是“以本生子职封宜人”,此子指的应该是三子陈宗海,因陈宗海所任“员外郎”为从五品的文官官阶,与“五品宜人”的封阶相对应。

在陈贡禹家族中,获得封阶的男性成员包括陈奇训、陈奇譓、陈奇谭、陈贡禹等。他们获得的封阶,如陈奇训、陈贡禹获得的“武翼都尉”,陈奇谭的“武德骑尉”等,都属于武阶。清制,“武翼都尉”为从三品武阶,“武德骑尉”为正五品武阶[4]3194-3195。笔者认为,陈奇训、陈贡禹的武阶当来自于陈宗洙的“游击”官职。因“游击”为从三品的武官,可以封赠两代,即妻子、父母、祖父母,且“武翼都尉”恰好也是从三品。另外,陈奇训和陈贡禹的封阶是通过“诰封”与“晋封”获得的,可见获得封阶时他们还在世。即便陈宗洙已经过继给陈珽,但作为其生父的陈贡禹还是可以因为其“游击”的官职而获得封阶。至于陈奇谭“武德骑尉”的封阶,因为陈奇谭子嗣情况不明,目前尚无法确认其获得“武德骑尉”封阶的缘由。

表主陈贡禹的“儒林郎”和陈奇譓的“奉直大夫”,均为文阶。“儒林郎”为从六品,而“奉直大夫”为从五品。陈贡禹的“儒林郎”封阶,应是因他自身“理问”官职而被封的。也就是说,陈贡禹身兼“武翼都尉”的武阶与“儒林郎”的文阶。至于陈奇譓的“奉直大夫”,是由孙陈宗海的“员外郎”官职(从五品)得来,并且是在他去世后被“诰赠”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陈氏族人的封阶,主要由陈贡禹的理问、陈珮的州同、陈宗海的员外郎、陈宗洙的游击四个实职而來。虽然这四个实职皆通过捐纳而得,但也让其他陈氏族人获得封阶。陈贡禹因陈宗洙而获武阶,说明被出继旁支的子嗣,亦可为生父带来封赠;陈贡禹身兼“武翼都尉”和“儒林郎”,说明一人身兼文阶、武阶的情况为清代封赠制度所允许。

陈贡禹墓表记载其家族的家世传承,据此可以探究该家族从商人家族转变为绅士家族的缘由。陈氏家族通过山陕路上的贸易起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状况。表主陈贡禹,勅授儒林郎晋封武翼都尉;其子陈宗洙,援例授游击;其子陈宗海,援例授员外郎;反映出的父与子、祖父与孙、夫与妻、母与子的封赠关系,印证并补充了《清会典》《清史稿》等文献中记载的封赠制度,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墓表由武威孙氏大族代表人物孙揆章撰写,知名书画家张美如书丹,显示了武威地区文人间的交往及世家大族的传承发展,对于研究晚清时期武威地区的历史人物和学人风貌具有珍贵价值。

[注 释]

①“埏道”指“墓道”。

②“瘵”多指痨病。

③“功”为丧服名,“缌”为制作丧服的麻布,意为属于五服之内的亲族。

④“掺行”指“操守”。

⑤“大功同财”指大功以上亲属在经济上有一定共同的财产,互相援助,并受到宗族法的规制。

⑥唐代名臣郭子仪任“中书令”,他的父亲去世后被封赠为“太保”,低于郭子仪的官职。

⑦“权文公”指唐朝权德舆(759-818),甘肃秦安人。

⑧“死徙无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指丧葬迁居都不离乡。

⑨“聊曼父之母”,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乃合葬于防”,意思是孔子母亲去世后想和父亲合葬,但其父在他年幼时已去世,故孔子不知父墓在何处,在询问“郰”地一位叫“曼父”的人后,才让父母亲合葬在“防”地。

⑩“绅士”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功名获得者。

11“桂籙”又称“桂籍”,指的是科举考试登第人员的名册。“垂青”原意为以青眼相待,后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

[参考文献]

[1]王其英主编.武威金石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

[2]武威市博物馆.陈贡禹墓表[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46.

[3](清)张玿美.乾隆武威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4](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杜家骥.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述论[J].清史研究,1995,(02):9-19.

[6]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74-2180.

[7](清)升允,长庚修等.光绪甘肃新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8](清)陶澍.陶澍全集[M].长沙:岳麓书院,2010:108.

[9]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

[10]张智全,吴景山.白银金石校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129-131.

[11]吴景山.丝绸之路在甘肃的线路述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3):1-10.

[12]王乃昂,程弘毅.武威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A].邹逸麟,张修桂.历史地理(20)[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9-247.

[13]彭英甲.陇右纪实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309-310.

[14](清)李于锴.孙揆章传.李于锴遗稿辑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22.

[15](清)潘挹奎.武威耆旧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16]田志成,雷云.武威文庙名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M].武威:武威市博物馆,2002:5.

[17](清)安维峻等.甘肃全省新通志[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24.

[18]武威通志编委会.武威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94-95.

[19]王金玉,戴庞海.明清时期的封赠制度与诰敕档案浅述[A].胡绍华.档案馆工作研究文选[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40-746.

[20]马镛.清代乡会试同年齿录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15-236.

[21](清)允裪.乾隆会典[M].北京:线装书局,2006:63.

[22]紫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清朝的官制兵制官阶官服等.紫金文史专辑[M].1988:125-132.

猜你喜欢
绅士
天然的还是养成的:《名利场》的绅士观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女硕士命殒“洋绅士”
南极有“绅士”
“小绅士”幼鹅园
英国绅士豪华敞篷超跑
绅士那些年
学院派绅士
绅士的衣橱(A)
像绅士一样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