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024-04-27 03:23马晓青
种子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大豆作物玉米

马晓青

(盘州市胜境街道农村工作服务中心,贵州 盘州 5535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与饲料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我国至今仍然表现出玉米生产成本较高、“洋货入库,国货入市”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应对粮食生产的需求和国际局势,加大玉米生产力度非常有必要[1]。贵州山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玉米、大豆产区之一,该地区光热资源充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构建新型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并在辖区范围内推广运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间作套种将不同作物组合配套进行种植,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作物对化肥的依赖性,减少了氮肥施用量[2]。大豆是间作套种系统中主要作物之一,具有养地特性,可促使土壤产出率和土壤氮含量得到提升[3]。

为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文件,明确到2025 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需要达到333.33 万hm2(其中大豆面积为166.67 万hm2),争取大豆产量达到2 300 万t,推动大豆自给率提升[4]。为此,加强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总结和推广,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对带动贵州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集约化、高效化的种植模式,通过将玉米和大豆组合种植,可以带来多方面优势。

1.1 提高土地利用率

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增加种植面积。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增加作物产出量。

1.2 增加经济效益

玉米和大豆组合种植可以带来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搭配种植玉米、大豆,可以充分发挥玉米、大豆的优势,提高总体产量和产值。此外,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玉米、大豆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水、阳光等资源,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5]。

1.3 提高土壤质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质量。由于玉米、大豆的根系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提高土壤氮含量,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

1.4 调节气候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调节气候。通过在农田中种植密集的作物,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旱涝灾害。同时,玉米和大豆搭配种植可以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减少风害和水土流失,更好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1.5 优化农业生态

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该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总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土壤质量、调节气候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产出和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选择品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关键要点在于需要确定最佳的种植品种。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植株健康生长,必须选取最佳的种植品种。在选择大豆品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具有耐阴、高产、耐密、抗倒伏等特点的优良品种,以确保在植株进入成熟阶段后单株果荚数量能够不低于单作模式的50%[6]。在选择玉米品种的过程,尽量选择具有明显优势边际、紧凑型、抗倒伏、高产、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的优良品种。为了确保大豆和玉米均能够取得较高产量,还需要保证玉米果穗上部叶片与主茎之间的角度在22°左右,穗高95~115 cm,株高260~280 cm。根据种植区域的环境、气候等条件来选择实际种植品种,以达到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2.2 适时早播

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多采取春大豆和春玉米的带状间作方案,这就需要适时早播,并最大程度运用光热资源、封行前的空间资源,确保低矮大豆能够获得更为充足的光能和营养物质,促使其整体成活率与生长率显著提升。适宜播种时间通常在4 月中下旬,推进大豆、玉米同时播种方案;结合土壤墒情和质地、种子大小来设定具体的播种深度,通常大豆播种深度需要达到3~5 cm,玉米播种深度需要达到5~7 cm。在播种大豆前,必须用根瘤菌剂拌种处理,每10 kg 大豆种子需要根瘤菌剂30 mL;玉米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处理[7]。

2.3 合理选择种植模式

根据农机的作业特征以及玉米种植特点,严格按照标准设定种植密度、株行距。带宽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是影响种植整体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选择带宽时,尽量避免过窄或者过宽所带来的弊端。根据农户以往种植经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为1.7~2.0 m,总带宽220~390 cm;确定最佳的行间距,可以帮助作物获得更为充足的光照,最大程度保障作物生长。根据玉米2~4 行的配置模式进行种植,行与行之间间隔30~50 cm,大豆可以采取2~6 行配置模式,行间距离保持在30 cm 左右。间作间隔距离过大可能会使得玉米无法吸收大豆根瘤菌固定的N 元素;间作间隔距离过小会导致作物之间争夺养分,影响整体的平衡关系,间作间隔距离保持在60~70 cm 为最佳。种植密度也是决定群体和个体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需要结合季节气候、作物生长特性、水肥条件合理密植,以便获得更高的产量,建议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8.25 万株/hm2,大豆种植密度控制在12 万~15 万株/hm2[8]。具体可根据地区差异调整作物种植密度。

2.4 配方施肥

在施肥时,必须统筹大豆和玉米的施肥量,尽可能同时施加、共同施用。大豆生长初期,幼苗并未形成根瘤菌或者根瘤菌非常少,需要配合施用相应的氮肥来达到“起爆氮”的效果,还需要监测土壤中根瘤菌存活情况,并施加生物菌肥或者根瘤菌接种处理,促使大豆结瘤固氮能力不断增强。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要求,必须考虑其共生特征和需肥特征,建议一次性播种和施肥。施用缓控释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缓控释肥可以缓慢释放养分,从而长时间地提供营养物质,保证玉米和大豆健康生长,同时避免因营养过剩而出现烧苗、死苗等问题。在施肥时,要考虑玉米和大豆共生特性。例如,给玉米施用大量氮肥,给大豆施用适量氮肥,以确保他们协同生长。如果只给玉米施肥而不给大豆施肥,可能会导致大豆生长受阻。

在大豆生长中后期追肥时,要特别注意氮肥的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因为如果氮肥施用量过大或者施肥方式应用不当,可能会对大豆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如出现疯长、花荚脱落、倒伏等问题。所以,采用定向施肥方式进行追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5 田间除草

除草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杂草会与作物争夺养分和光照资源,影响作物生长。

为了控制杂草生长,可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方法。化学除草是在播种后喷洒除草剂,以去除杂草。要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并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对作物造成伤害。人工除草是通过人工拔除杂草。

2.6 防治病虫害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常见病虫害有玉米螟、大豆锈病、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会对作物造成严重为害,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在病虫害发生时用药防治,要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物理防治是通过使用灯光、色板诱杀害虫;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

2.7 科学管理田间

科学管理田间对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至关重要。要适时耕作,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发育。

在抗旱排涝方面,要根据气候条件及时浇灌和排水,确保作物正常生长。要合理用药,防止对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9]。

2.8 防灾减灾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可能出现的风暴、洪涝、高温等自然灾害,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在发生灾害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护好已经收获的作物,保证农户免受损失。同时,要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 贵州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3.1 研推并举,建立“双擎多元”共同体

依托地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代表的推广系统、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系统进行联合,创制出“科研成果+农技推广+多元经营”的推广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专家团队负责区域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产业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攻关、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

2)共同体有关单位、专家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负责区域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工企业、农户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召开现场示范会、农资会。

3)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农技推广人员和专家负责,对因极端天气造成的玉米和大豆倒伏、病虫害进行“闪电”支援。

4)种子经销企业、第三方农技服务公司、长期合作媒体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科普、宣传报道,提高该技术的影响力以及“双擎多元”协作模式的行业号召力。打破系统、行业限制,通过发挥各自在技术、人才和科技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选育推广适合规模化加工、新型抗除草剂的品种。积极建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化控免间苗轻简化栽培技术,并逐渐辐射周边地区。

3.2 壮大合作社实力,带动全市轻简化栽培推广

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均是带动玉米、大豆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机构,必须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科学院联合打造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和推广联盟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给予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持续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通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信息优势,形成左右衔接、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协同服务机制,实现产业和技术同步推进,产业需求和技术服务有机对接,更好地展现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3.3 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高综合种植效益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产品,打造“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展示基地(核心示范基地)+乡镇推广基地(示范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运作新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将玉米和大豆组合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该技术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调节气候、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必须合理选择品种、适时播种和科学管理田间,以保证作物质量和产量。

此外,还需要重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利用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户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应用效果,促进地区农业技术发展。

猜你喜欢
大豆作物玉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收玉米啦!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我的玉米送给你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