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种植技术思考研究

2024-04-27 03:23
种子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玉米种子

张 军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怀化 418400)

玉米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技术直接决定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玉米的种植与管理都面临着许多挑战。为此,深入探讨和研究玉米种植的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 玉米种植现状分析

玉米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历史,从传统的小规模种植发展到如今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玉米种植技术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玉米种植方法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传统的种植方法多依赖手工劳作,而现代种植则更依赖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保证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尽管玉米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玉米种植面临的挑战诸多。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不少玉米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以及土地质量下降,也对玉米种植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无污染,也是目前玉米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土壤与气候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土壤作为作物生长的基础,为玉米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适宜的土壤能够保证玉米生根、吸收和传导营养物质。一般来说,玉米更喜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可以确保玉米的根部获得充足的O2和水分,从而促进其生长。土壤的酸碱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玉米更适宜种植在pH 值为6.0~7.5 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在玉米种植初期,稳定的温度和适中的湿度是非常关键的,可以保证玉米种子成功萌发并迅速生长。随着玉米的成熟,其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因此在玉米大穗期和灌浆期,及时灌溉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玉米的花粉失活,从而影响其结实;而温度过低则可能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

3 玉米种子种植技术

3.1 选地整地

3.1.1 选地

选地是玉米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玉米能够健康成长并实现高产,选择种植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势应当平坦,这样可以保证玉米均匀种植,便于机械操作。2)土层应当深厚、疏松、透气,促使玉米根系更好地生长,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3)土壤应具备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可以减少灌溉和施肥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4)土壤肥力较高,可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使其生长得更为旺盛。在选地时,应当避免选择地势低洼和盐碱地块,其土壤条件不利于玉米生长[1]。

3.1.2 整地

在选定了适宜的种植地后,整地必不可少。整地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在整地前,应了解土壤墒情,特别是黏土土壤,应当确保土壤偏干,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在翻犁前,应该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至少22 500 kg/hm2,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有机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施肥后翻犁可以将肥料混合到土壤中,翻犁后,应当晾晒土壤1~2 d,可以使土壤更加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为玉米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

3.2 种子处理

种子是玉米生长的起点,因此,选择和处理好种子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2]。

3.2.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是玉米种植的首要环节。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因此,选择种植当地推广的国审或省审玉米品种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品种往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此外,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选择具有抗病、优质、高产、耐密特点的玉米品种。其中,玉米抗病性较强可以减少病害对玉米的影响,耐密性较强则可以确保玉米在密植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产。另外,中早熟玉米品种更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种植周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利气象条件对玉米的影响。

3.2.2 种子要求

选择种子时,种子的质量是决定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的优质种子是基础,种子纯度高意味着杂质少,能够保证玉米种子的品质。同时,发芽率是评价种子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芽率高意味着种子有很强的生长潜力。因此,选择种子时,要求种子纯度96%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85%以上、含水量13%以下。另外,包衣处理后的种子具有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种子的储存。科学的种子处理,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为后续的管理和收获创造有利条件[3]。

3.3 播种深度和密度

为确保玉米健康成长并达到预期产量,播种深度和密度的设置十分关键。不恰当的播种深度可能会影响玉米种子萌发,而密度不当则会导致玉米植株间的竞争加剧,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4]。

3.3.1 播种深度

多数情况下,购买的玉米种子可以直接用于播种。播种深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如果播种太深,种子可能会因为缺乏O2而无法正常萌发;播种太浅,种子可能会因裸露于地表而干燥死亡。根据实际种植经验,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既可以确保种子获得足够的土壤遮盖,又能保证玉米获得充足的空气供应,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其正常萌发。

3.3.2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直接影响玉米生长,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玉米健康生长和产量稳定;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目前种植的大多数玉米品种是半紧凑株型,意味着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较大的播种密度。目前常用的玉米种植密度为60 000~64 500 株/hm2,既可以确保玉米植株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高产。

3.4 科学施底肥

土壤肥力和施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生长。播种前施加底肥是为了提供给玉米种子养分充足且均衡的生长环境,满足玉米生长的养分需求。

3.4.1 肥料选择

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450 kg/hm2,因为这三种元素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关键的营养元素。除此之外,玉米专用复合肥和缓释肥也是很好的选择,玉米专用复合肥通常根据玉米的营养需求进行特定的配比,而缓释肥则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养分,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始终能够获得稳定的营养供应[5]。

3.4.2 施肥技巧

施底肥过程中,应该注意底肥与种子之间应保持3~5 cm 的距离,距离过近,肥料可能会直接灼伤种子或幼苗,导致出现烧种或烧苗现象。

3.5 田间管理

玉米田的管理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草害的发生。

3.5.1 间苗和定苗

当玉米长出4~6 片叶时,进行间苗和定苗工作,可以确保每株玉米都能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过密和发育不良的弱苗应被拔除,从而达到预定的田间种植密度,确保玉米均匀生长。

3.5.2 中耕除草

在间苗、定苗期间进行1 次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为3~5 cm。中耕苗旁土壤深度应当较浅,而在行间应当较深。这样做既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还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此外,中耕还可以有效地消除杂草,为玉米健壮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到玉米大喇叭口期时,再次中耕并进行培土,垄高建议为15~20 cm,有助于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倒伏,并且有利于排出田间积水。

3.5.3 追肥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养分以保持其旺盛的生长势头。首次追肥是在拔节后10 d 内进行,推荐追施尿素约225 kg/hm2,且肥料与玉米苗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5~7 cm。第2 次追肥建议在玉米抽雄前的10~15 d,也就是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约375 kg/hm2,可以有效地促进玉米穗增大、增加玉米粒数,并有利于后期籽粒灌浆。

3.6 病虫害防治

为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与高产,及时、有效地进行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

3.6.1 基本防治策略

1)选用抗病玉米品种。通过种植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轮作。轮作有助于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对一些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破坏病原菌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并进行深埋或焚烧,减少病菌的数量。同时,清除田间杂草,破坏虫卵和幼虫的生存空间。

3.6.2 化学防治方法

1)地下害虫。地下害虫主要包括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根蛆等。播种时可伴施辛硫磷防治,也可利用毒饵诱杀害虫幼虫,如将嫩青草或菜叶与辛硫磷或敌百虫混合后,在黄昏时撒施在田间,防治效果显著。

2)黏虫。推荐施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喷雾防治。考虑到黏虫主要在早上或下午活跃,因此在上午10:00 前或下午4:00 后施药效果最佳。

3)草地贪夜蛾。建议施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如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叶面喷雾。

4)锈病。病发初期,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40%氟硅唑乳油进行喷施。为了防止病害反复发生,隔7~10 d 喷施1 次,并轮换施用不同药物。

5)纹枯病。病发初期,推荐施用5%井岗霉素水剂、40%菌核净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对准玉米基部进行喷施,以保护叶鞘不受影响。

3.7 收获和后续处理

玉米的收获和后续处理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为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储藏稳定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收获时机。玉米的最佳收获期通常是当玉米籽粒的水分含量降到20%~25%时,此时籽粒坚硬、饱满,颜色鲜艳,是收获的黄金时期。

2)收获方式。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收获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传统的人工收获虽然可以减少玉米表面损伤,但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不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生产模式。而机械收获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收获方式,既可以大大提高收获效率,又能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在大面积玉米种植区,机械收获已经成为主要收获方式之一。

3)玉米的初步处理。收获后的玉米不能立即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因为新鲜玉米水分含量较高,容易发生霉变。因此,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将玉米穗从秆上剥下,并放置在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进行晾晒,可降低霉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储藏时玉米水分含量应低于14%,可以采用天然晾晒或机械干燥,机械干燥能更快速地干燥玉米。正确的初步处理也有利于玉米后期的加工和销售。

4)筛选和清洁。收获后的玉米常常混杂有杂草、土块和其他杂质,需要进行筛选和清洁。使用筛子或机械设备进行筛选,去除大块的杂质和破损的籽粒,保证玉米品质良好。

5)储藏。玉米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潮湿和高温。为防止害虫和霉菌的侵害,储藏前可以进行熏蒸或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

6)后续处理。根据市场需求,玉米可以进一步加工为玉米粉、玉米油、饲料等多种产品。

4 结束语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种子种植技术的持续创新已成为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核心环节。种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土壤选择、播种处理到收获后续处理的各个阶段,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系统地解决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食品安全,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玉米种子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最饱满的玉米
生物活性水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