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会来

2024-04-27 22:07张玉明
连云港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楝树蔷薇花蔷薇

张玉明

桃红又一春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是袁枚写早春桃花的句子。“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这是苏东坡写桃花争春的句子。立春刚过,桃花就急匆匆地开了。也不等桃叶长出,生怕别人抢了先。密密的花朵,缀满了树条。看不到叶,也看不见枝。一树桃花,竞相开放,绚烂至极。像一束火把,高擎在半空中,点燃了春天。

桃花花期很短,前后就十来天。错过了,又将等上一年。也怪桃花不懂节俭,出手太阔绰。一树的花朵,没有几天就开完了,就挥霍光了。不肯学油菜花,抽出长长的花穗,花朵由下至上,次第开放。底部的花早已凋落了,甚至已结出长长的荚果了,而顶部的花还在开,依然花团锦簇,灿烂热烈。油菜花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不慌不忙,能开一个多月。

《本草纲目》中说: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为兆,言其多也。记得家门前的桃树,花谢后,枝条上结满了蚕豆大小的桃子。父亲说,结太多了,结不熟的,就拿竹竿打掉一部分。我和弟弟还舍不得,哭着喊着,拉住父亲的手不要再打了。父亲栽的桃,又大又甜。每次吃完桃,我们都把桃核埋在屋前屋后的空地里,或扔到菜地里。看到那些新出土的小桃树,我们欢喜得不得了,天天都去看它,给它浇水、施肥、培土。不过让人奇怪和失望的是,我们种的这些桃树,长大后结出的桃子,跟父亲种的完全不一样。不仅个头很小,味道也不很甜,根本不是我们当初吃过的桃子。因为这种桃生有很多毛,我们就叫它毛桃。后来才知道,很多果树是需要嫁接的。若用种子来繁殖,则原先果大味甜的优点就会丧失,退化到原始野生的模样。

桃有大小之分。桃花也有红、粉、白三色,再分单瓣和重瓣两类。以粉色单瓣最常见。童年的记忆里,桃花都是单瓣,没有重瓣的。父亲栽种的桃,花都是单瓣的。离家不远处的桃园里的桃花,也全是单瓣的。重瓣的桃花,花朵很大,很美,作为一种景观树,栽在道路旁,种在公园里,供游人欣赏。父亲说,只有单瓣的,才会结桃。重瓣的,好看不中用,是不会结桃的。骤然想起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句子: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竟然与父亲的话同出一辙。

在乡下时,住的是单位的房子,门前水池旁,长有一株桃树。碗口粗,高过屋顶。开红色重瓣的花。每年春天,一树红红的桃花,煞是惹眼,令人沉醉。看过的人,无不啧啧称奇,都说没见过如此美丽的桃花。也有人惋惜,满树的桃花,不能结出一只桃来。来花下拍照的人很多,我也拍过几张。进城后,每年花开时节,我会想到它。有时会翻翻相册,看它盛开时的模样。也曾顺道回去看过它两回。第一回去,大门紧锁,不能进。从墙外看它,依然旧时的模样。第二回去时,却不见了踪影。院内修揖一新。水池拆了,新植了草木。听房主人说,她买下了这座房屋。原先的桃树,不知道被砍了,还是移栽别处了。当时,我一片茫然。在城里生活了多年,街旁路边,也常见到开红色重瓣的桃花,总觉得树没有它高,花没有它多,也没有它艳。

白色的桃花很少,白色重瓣的更少,是稀有品种。在乡下教书时,校园里曾栽有一株。开始长在花坛里,半人高,枝叶舒展,花朵硕大,色白如雪,令人眩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须逊雪三分白”。诗句原是写梅花的,其实更适合早春盛开的那株白色桃花。梅的颜色终究不如雪白,但那株桃花比雪更白。后来花坛拆建,我嘱咐工人,将它移栽到我办公室前的围墙边。这样每天上班都可见到它,时常给它浇些隔夜的茶水。它也不负我,回馈我年年花开。进城后,又回去过几回,每回都去看看它。再后来,学校翻建,我原先办公的那幢小楼拆了,建成了学生食堂。墙边那株开白色重瓣花的桃树,也不知所踪了。

唐人崔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时候,人面还在,只是不知桃花开何处了。香港词作家黄霑词:“问候你朋友,桃花又开透,一年一年消息遥远,你是否依旧?”词人似乎只惦念朋友的安康,根本不关心桃花是否依旧,总以为年年会花开如初,殊不知眼前花已非那时花了。

元人陈著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重开的。有些花,如今也只能开在相册里,开在记忆中了。

春来不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许多人感叹,春光易老,春宵苦短。其实是一种错觉。翻开日历,每年2 月4 号左右立春,5 月4 日前后立夏,前后整整三个月,不少一天。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列“大寒”之后。没办法,春天只好挨着冬天,并排而坐。冬天是个大冰球,寒气逼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焐化这个大冰球,也绝非一日之功。整个二月都是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三月也是忽阴忽晴,乍暖还寒。四月快尽时,天气才真正暖和起来,冬天的影响总算全部消除。只是猛一抬头,墙上的日历,已翻到了暮春时节。丰子恺老先生说过,春天是徒有其名,只是精神上的慰藉,一年中最愉快的光景,是从暮春开始的。西方人也视五月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立春后,气温是一直在努力攀升的。有气象资料可查证,整个春天的温度曲线,都是上扬走高的。说到底,春天再不济,平均气温也会比冬天高得多,比冬天暖和得多。只是远没达到舒适的程度。加上我们整日关闭门窗,封闭阳台,开着空调,内外温差过大,更觉天气寒冷。偶尔出门,也是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或坐在温暖的车厢里,根本觉察不到春天微微回暖的脉动和气息。

再一个原因,我们对春天的期望太高。或许是受够了冬天的寒冷,满以为一脚跨进春天的门槛,就会像进了空调房,立马暖和起来,臃肿碍事的棉衣马上可脱掉,扔进洗衣机桶。而现实冰冷,早春依旧是个冰窟窿,身上的棉衣一件也没少,感觉跟冬天别无二致。

藏身泥土之中的虫子,比我们敏感、警觉。惊蛰,就是蛰伏的虫子被春雷惊醒。早春有没有响过雷声,虫子们是否听得见雷声,也不必去争论,与其说它们是被雷声惊醒的,还不如说是感受到了气温的些微回升,自然苏醒的。因为春雷也是气温回升所致。

草木苏醒得更早。它们不依靠温度,而是通过密切注视太阳的动向,更早探得春天消息的。每年从夏至这天起,太阳就离开我们,一路向南方驶去。一直走到一个叫“南回归线”的地方,才踩住刹车,停下脚步。这天的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节气上称作冬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至是冬天的尽头之意。冬至过后,太阳就开始往回走,向北回归。“冬至一阳生,日晷初长。”白天一天天长起来,每天的太阳都早升几分钟,晚落几分钟,我们人类不在意,而草木记在心中,知道春天已在回来的路上了,就开始着手做准备了。中国古代曾把冬至这天确定为一年的开始,我们常说春天是从南方归来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每到立春时,草木们就争先恐后地开枝散叶、开花孕果,没有片刻迟缓和耽搁。

去年以来,身体一直欠佳,医生嘱咐我,多到户外走动。小区的河对岸,是个城中村,有一条新筑的柏油路,从村中蜿蜒穿过。明亮的路灯,宽敞的路面,却很少行人。每天晚饭后,我都去那里散步。早春的夜晚,我裹着大衣,围着围巾,依旧寒意袭人。但我在贴着大红对联的农家门前,还是看到了最先盛开的一树桃花。在农家的菜地里,看到了慢慢站起身来的油菜,开出了一大片油菜花。看到了河边疏朗清瘦的柳树,渐渐成烟,成帷,成荫。也分明听到了路边草丛里的虫鸣声,水渠里池塘边的蛙鸣声,竹林深处的猫叫声。每个夜晚都让我兴奋,原来春天早就来了。只是没来敲我们的门,向我们报到。它们集聚在田间、地头、枝头、水边,与虫蛙叙旧,与草木缠绵,嬉戏打闹,又唱又跳,昼夜狂欢。而我们人却闷在家里,蒙在鼓里,以为春天还很遥远。不是春天变短了,而是春来不觉,被我们无端地错过了。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这是北宋词人毛滂的《踏莎行·元夕》中的句子。词人迫不及待地在雪地里寻找,不辞辛苦地在夜晚挑灯寻找,生怕积雪遮盖了春,生怕夜色掩藏了春,生怕春来不知,怠慢了春。与古人相比,我们被动了许多,慵懒了许多,迟钝了许多,也傲慢了许多。也难怪春来匆匆,去也匆匆了。

楝紫春止

住在城市里,很少见到楝树的踪影。而童年的乡间,却是寻常物种。跟在大人们后面,一起“楝树楝树”的叫,只是不知“楝”字如何写,更不知缘何叫楝树。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说楝树,“可以练,故名楝。”“练”的旧体字写作“練”,意为白色的绢帛,引申为“浣洗”之意。东晋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楝,木名,子如指头,白而粘,可浣衣也。”说的是楝果的汁液,可用来洗涤衣物。忆起小时候,温饱都成问题,洗涤用品更是短缺。母亲就用草木灰洗,也会摘一些楝树的叶子,捶烂后,取其汁液洗。当时觉得神奇,现在想来,这楝叶与楝果同根而生,楝果能洗衣,想必这楝叶中多少也会有一些洁净成分,便打消疑虑。

楝树每年春末开花,花期很准。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楝花列末席,也鼎鼎有名。春天是播种季节,古人尤为看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能有误。古人心思缜密,做事心细。小寒到谷雨,仔细安排。每五天为一候,每三候为一节气,每两节气为一月,共四月八节气二十四候。仍不放心,每一候挑选一种花为代表,组成二十四番花信风。打头的是梅花,压轴的便是楝花。被选中的每一种花,都很诚信守时,绝不会借口主客观原因,早开或迟开,一如床头的闹钟,准确到分秒。

春天就沿着这二十四番花信风,一步步缓缓走来,又一步步匆忙离去。二十四番花,依次序开放,就像路边的公交站牌,就像队伍前美貌女子高举的标牌,实时播报春天的行踪和消息。提醒人们,及时耕种,勿误时节。“花信风从何处来,水边探得一枝开。”这是宋人曾几的诗。数九寒天,大雪飘飞,大家缩头缩脚,都以为春天还很遥远。但水边开出的第一枝梅花,提醒梦中人,春天已经启程,已在回归的路上了。

古人很喜欢楝花,咏楝花的诗非常多,但十有八九是抑郁的,忧伤的。也不能全赖诗人,只怪楝花自己,早不开,晚不开,偏偏赶在春尽时开,留人口实,惹人多愁。宋董嗣杲《楝花》诗:“吹将二十四番愁,锦样群芳逐激流。风信到花春自往,霜华着子晚谁收。”轮到楝花开时,春天已逝,诗人感伤之余,不免担心起枝头晚熟的楝子,等到霜天雪地,谁管谁收它们啊。宋代蒋捷的《解佩令》词:“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楝花风,尔且慢到。”春光易老,词人无奈,只好双手作揖,拜托殿后的楝花迟点开,好让春天慢点归去。宋丘葵诗:“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等到楝花开时,一场春天的盛宴就算结束了。席尽人散,就此别过,前面已是夏天的地界了。

楝花很小,细碎稠密,有淡淡的清香。许多小花聚生在一起,形成圆锥状花序,也十分显著。楝花五瓣,白色,带一点浅紫,极其素雅。最令人惊奇的,是花朵正中竖一紫柱,十分夸张。原来是众多的雄蕊,聚合在一起,形成粗长的雄蕊管,环抱雌蕊。童年时的我们无知,曾好奇地将雄蕊管摘下来,用线穿成,像串紫金项链,挂在胸前。

楝花盛开时,远远望去,树冠上似有一团紫云笼罩,又似一层紫纱遮面。“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苦楝花》,写得细腻唯美,温婉华丽,最为经典。楝花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犹如天香,就连羽毛状的楝叶也被熏得香气馥郁。紫色的花穗,像极了宫中低垂的流苏。高高大大的楝树,掩映着庭院,门窗轮廓朦朦胧胧,宛如一幅图画。空气中楝香弥漫,就像香炉里升起的袅袅紫烟,最为传神。

楝树的果实,生青熟黄。成熟的楝果,状如金铃,又名金铃子,食之味苦。冬天时,楝叶落尽,现出橙黄的楝果,非常醒目。悬挂枝头,经冬不落。越冬的鸟雀喜欢食之。《庄子·秋水》曰:“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鵷鶵不是凡鸟,即传说中的凤凰。有人说“练实”是竹子的果实,也有人说就是“楝实”,争执不休。不过,很少见竹子开花,竹子的果实从未见过,而楝果却年年见到。我还是相信“凤凰非楝实不食”之说法。

青色的楝果,才是我们童年的最爱。偷偷爬上高高的楝树,采摘青青的楝树果,装满身上所有的荷包,是童年最刺激和最开心的事。爬树有危险,会招来母亲责骂。有了充足的楝果,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了。青涩的楝果,坚硬光滑,是弹弓的绝好子弹。不仅弹射速度快,打得远,也不会伤人。楝果还可以用来做“竹管炮”的炮弹。锯一截细竹管,两端用楝果堵住,再用一根削细的木筷,从竹管一头将楝果往内推,管内空气受到挤压,会将另一端的楝果爆出去好远,并发出叭的响声,活像一门小钢炮。因为要不断地做新的竹管炮,家里筷子渐少。母亲问起,我和弟弟低头不敢答话。整个夏天,我们一群村野孩子,头戴树枝帽,手执弹弓和竹管炮,荷包里装满楝果,从村头到村尾,东躲西藏,东奔西跑,顶着隆隆的楝炮声,冒着纷飞的楝弹雨,冲啊,杀啊,一起度过无忧无愁的童年。

楝树除花香外,其果、叶、皮、根皆苦,又称“苦楝树。”也正因其苦,虫鼠不侵,牛羊不啃,楝树几乎不生病虫,将牛羊拴在楝树上,也安然无事。不像桃树柳树,疾病缠身,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夏天在楝树下乘凉,或把饭桌搬到树下吃饭,都非常惬意。“秋来扫楝叶,收好布仓廪,新谷变陈谷,虫鼠不沾边。”家庭贮粮贮物,放一些干楝叶,可防虫蛀鼠咬,腐烂霉变,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杀虫剂。

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讲:汉建武年间,屈原曾托梦一个叫欧回的长沙人,说大家每年祭奠他的粽子,都被蛟龙吃了。以后若再祭奠的话,要用五彩线捆扎,并插上楝树叶,就平安无事了。因为蛟龙害怕这两样东西。从此端午的粽子上,就有了五彩线和楝树叶。楝叶不仅能驱虫害,亦能镇妖魔。

“苦楝”与“苦恋”谐音,因而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在苦楝树下,人们相亲相爱,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公园里,苦楝树多与相思树相伴栽种,也是这个用意。有人还建议,在道路两旁,一边栽苦楝树,一边栽相思树,而在路的尽头,再种上合欢树,寓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苦楝树竟然化身为爱情树。

“苦楝”又与“苦练”谐音,古时,无论富贵人家,或是平常人家,都喜欢栽种楝树,借此激励子弟,勤学苦练,立志成才。受此启发,建议大中小学校的校园里,也应当多栽此树,营造学习氛围。苦楝树还是一种励志树。

人间四月,楝花开彻。清人柳如是的诗:“陌上花开花信稀,楝花风暖飏罗衣。”花越开越少,楝花深处,天气转暖,身上已轻衣薄衫。暖风熏得游人醉,不知不觉中,春逝夏至矣。

连春接夏蔷薇开

朋友在微信圈里发了一条信息,说夜里下班,到家门口,一惊,蔷薇花忽然就开满了院墙,好像早上上班时还不是这样的。

我亦有同感。学校西边的围墙,有三四百米长。每天上下班时经过,只见一些高高低低的树,没觉得有蔷薇存在。忽然一夜间,蔷薇花就开满了墙。

“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一千二百年前,唐朝诗人孟郊在江苏溧阳的唐兴寺看蔷薇花时,也有这种感觉。红琉璃就是红蔷薇。

蔷薇枝条柔软细长,不能独立,必须攀缘生长。它们攀上栅栏,攀上围墙,又顺势攀上了墙边的松树、樟树、桂花树、石楠树。蔷薇杂生在树丛中,茎叶细小,很难被看到,常常被忽视。只有等到花开时,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满墙的花,满树的花,一下子惊艳了世界。我们此刻才恍然大悟,噢,这里竟然藏着这么一大片蔷薇。

爬上围墙的蔷薇,恣意纵情地开。蔷薇又称蔷蘼,一个很文很雅的名字。“蘼”通“靡”,就是奢侈。蔷薇的枝条会爬满整个墙壁,花也开满整个墙壁。即使一堵破败的墙,也不嫌弃,用心装饰得花团锦簇,有一种奢靡的感觉。

蔷薇花还有一个很通俗又很形象的名字,叫锦被堆,或锦绣堆,就是很多绣花的锦被堆放在一起。苏轼《游张山人园》诗:“壁间一轴烟萝子,盆里千枝锦被堆。”宋代张侃《蔷薇》诗:“多谢东风巧剪裁,朱朱白白待春开。偶因无事寻诗句,又见沿蹊锦绣堆。”满墙的蔷薇花,花团锦簇,像极了母亲晾晒在栏杆上的绣花棉被。虽然不是绫罗绸缎,却有一样的图形和花色。白天经过时,猛一抬头,真的以为谁家晾晒的棉被。夜间经过时,又以为谁家的棉被忘了收回。唐代杜牧的《蔷薇花》诗:“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也是这个感觉。满墙的蔷薇,就像当年石崇家的五十里锦幛,悠闲地倚在墙上,狂风之夜也不收回。

蔷薇还有“七姊妹、十姊妹”之名,很少人知,也很有意思。明高濂《草花谱》有言:“十姊妹,花小而一蓓十花,故名。其色自一蓓中,分红、紫、白、淡紫四色。有七朵一蓓者曰七姊妹,云花甚可观,开在春尽。”蔷薇花一般七朵或十朵聚生在一起,古人称为一蓓,相当于我们说的一穗。聚生在一起的花蕾有大小之分,花色上也有差异。就像一家兄弟姐妹,有高矮胖瘦、肤白肤黑之分。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蓓七花者曰七姊妹,一蓓十花者曰十姊妹。观其浅深红白,确有兄长娣幼之分。”十分有趣。

爬上树顶的蔷薇,就在高处开,也是妙趣横生。一棵高高大大的樟树,头顶忽然绽出一片红来,像一片祥云,也像一顶花冠。一株墨绿的桂花树,一侧忽然冒出几朵白来,像大姑娘耳鬓斜插的栀子花,又像小姑娘脑后扎的蝴蝶结。开始让人惊诧,然后是开心大笑。

白天上下班的路上,看到有人在墙下拍照,与蔷薇合影。有人架着手机,在自说自唱地拍抖音视频,俨然成了蔷薇爱好者的打卡地。晚上散步的时候,我也改变了行走路线,就沿着那段围墙,来来回回地走,不再去别处。昏黄的路灯下,红蔷薇有些暗淡,白蔷薇愈加地白了。

一个下雨的夜晚,本想留在家里。忽然想到,夜雨中的蔷薇该是什么样子?便又出了门。雨簌簌地下着,路上少有行人。我撑着伞,走走停停。迎着灯光,雨丝像一根根利剑,射落下来。蔷薇花一闪一闪的,像在躲闪,又像在点头;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朝我眨眼睛。我把伞朝前移了移,想为它遮挡,仿佛又听到了盈盈的笑声。雨中的蔷薇更明亮了。

“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蔷薇花开时,已到暮春初夏时节。人们还在为春天短暂易逝而伤心感叹之际,忽然有一大片蔷薇盛开,必然会让人喜出望外,先前的伤感与颓废,如阴霾一扫而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有人问,这“还在的花”是何花呢?我告诉他,非蔷薇花莫属。

“尽道春光已归去,清香犹有野蔷薇。”蔷薇花还在开,春天并未走远,春天还在。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从夏至开始,太阳就离开我们,一路朝南方驶去。一直走到一个叫“南回归线”的地方,才踩下刹车,转身回头。这一天,节气上称为冬至,民间又称“大冬”或“小年”。时间是每年阳历的12 月21 日至23 日。

冬至,在我国农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北方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南方地区在这一天要吃汤圆,都是极其隆重的。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唱的儿歌:“大冬大似年,家家包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给钱。”我的家乡又称冬至为“大冬”。冬至这天不仅要吃汤圆,还要进行祭祀活动,给祖宗焚香烧纸,跪拜磕头。

在古时,不仅“冬至大如年”,甚至“冬至就是年”。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农历的第一个月,在夏朝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则是十一月。十一月正是冬至所在的月份。也就是说,周朝是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作为新年的正月,以冬至日作为新年的第一天。

不光是周朝。中国古代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其中黄帝、周、鲁三种古历均以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日为岁首。只是到了汉武帝时,才固定以农历的一月为岁首,一直延续至今,不再改过。

中国古代用干支记录月份,将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称作“子月”,也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农历十二月是“丑月”,农历一月是“寅月”,以此类推。冬至这一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谐音“交子”,是交集子月、新年开始的意思。

古诗文里也有许多关于冬至作为新年之首的记述。白居易的《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中说:“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小岁日即冬至。诗人冬至饮酒,称为新岁的酒。杜甫的《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一到,阳气开始上升,春天就要来了。可见春天是随冬至而来的。明代董其昌的《长安冬至》:“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子月就是十一月,十一月的太阳被认为是新阳,新一年的太阳。

古人对冬至的钟爱,缘于冬至这一天有许多不寻常之处。古人的总结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至”是极致的意思。这一天,太阳抵达最南方,离我们最远。这一天,太阳开始回头,向我们走来。这一天之前,白天一天天缩短。这一天过后,白天会一天天延长。这一天也是一年里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一天也是阴阳的转折点,这一天之前属阴,这一天之后是阳。还有这一天拖在我们背后的影子也是最长。

《幼学须知句解》里说:“夏至一阴生,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日晷初长。”从冬至这一天起,阳气从地心开始上升,称为一阳。随后小寒、大寒是二阳。立春是三阳。三阳开泰的“三阳”,正是从冬至数起的。因此,古人认为冬至应该是人间又一个轮回的开始,将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也是有道理的。

从冬至开始,虽然阳气上升,但白天依然长于夜晚,地球白天得到的热量依然少于夜晚散失的热量,气温依然会不断下降。冬至后,会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天气。但太阳已经在返回的路上,许多花木不畏严寒,早早地做着准备,暗地里在抽芽孕蕾,只等过了最寒冷的三九四九,便是春暖花开,春满人间了。

猜你喜欢
楝树蔷薇花蔷薇
蔷薇满架,好眠一夏
楝树种子
花开恣意是蔷薇
蔷薇花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行为
雨中的蔷薇花
阿噗的蔷薇花
心有猛,细嗅蔷薇
楝树花开
蔷薇花美食
紫薇和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