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路

2024-04-27 22:07
连云港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莫高窟敦煌

殷 礽

1

路过祁连山背面,冬日连雪的夜幕仿佛在不经意间降临的,一抬头天就暗了;而到了敦煌,虽已晚上9 点多,这里依然天色明亮。放眼望去四周,却满目苍凉,生命的气息越加微弱,高大起伏的沙丘了无生机。我无法想象,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有着多么强大的内心,在一路飞沙走石、一路白骨森森,步步维艰中,究竟靠多么坚定的信仰,还有满怀铁骨铮铮的爱国情、矢志不渝的赤子心,才走出了这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河西走廊”。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那么河西走廊是一条东西长约1000 公里的地理大通道,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便从这里穿越。这里几乎汇集了所有你能想象的风景和人文,辽阔的祁连山草原、碧蓝的青海湖湖水、纯净的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巍峨连绵的玉珠峰雪山、荒凉浩瀚的大漠戈壁、神奇怪异的雅丹地貌、热情似火的七彩丹霞、夕阳西下的沙漠驼队。无数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游弋,眼前的一切仿佛变得高冷与遥不可及。我蓦然发现,剖析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真正的曝光点从来都不在偏安一隅的细腻南方,而是在广袤的北方,北方安定,则中原兴盛。从张掖到敦煌,一路向西寻访丝路古迹。敦煌之路之所以华彩夺目,是由敦煌古城出发,向东北方向延伸,穿越青藏高原,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延至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地区,它将中国、新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俄罗斯连接在一起;它也是中国在亚欧大陆桥的西连接点。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驱车从平原草地,翻过高山峻岭,穿过起伏沙漠,艰辛跋涉的路途上,见证历代王朝构筑帝国西部重要的疆土屏障,古城、馆驿、长城、烽燧……我不能评判战争的对错,因为它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撞与冲突,最终形成了敦煌的文化共融。因为文化共融,这里成了和平共处一方乐土。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肝胆过人的汉武大帝,力排众议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对接,从东方将丝绸贩卖至西方,将西方的奇珍异宝带回东方。从这里,一队队骆驼商队通过这条漫长的河西走廊,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传至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入我国。

这条光芒万丈的商贸之路,便是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昔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今日飞机、火车呼啸而过,打一个盹就到了目的地。丝路之上,我仿佛看见了汉朝大将李广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让人泪目。我的耳旁仿佛响起了唐朝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歌声。

来到敦煌,看到了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我完全被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沙雪交融的美景震撼到了。我热泪盈眶地紧握手里的这张十几万分之一比例的地图。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敦煌也似小得难以寻觅。敦煌是坐落于我国西北的一座小城,没有傲人的经济指标,不是令人瞩目的现代经济版图中耀眼的明珠,但对于喜欢文化的人来说,敦煌一定是此生要来的地方。

2

敦煌的景点,一定要从莫高窟说起。我在莫高窟的时候,听见了莫高窟的忧伤,甚至听见了流泪的声音。我从细腻的南方而来,却对北方有很深的情结,想要用很长的时间将偌大的北方走遍。

公元366 年,高僧乐僔途径鸣沙山,忽见前方金光万丈,状如千佛,他停了下来,于是东麓断崖前响起第一次开凿声。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等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莫高窟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成了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佛门圣地。导游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在16 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的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 万余件文物。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宗教文书,还有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这就是20世纪,被一个普通的道士在偶然间发现的尘封千年的第17 窟“藏经洞”。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莫高窟里有虔诚的吐蕃王子,有繁忙的粟特商人,有美艳的回鹘公主,有卑微的侍女,有耕作的农夫,也有嬉闹的儿童,转瞬千年,一个个美丽依旧。洞窟里的佛像、菩萨、罗汉等都是佛陀的化身,藏着的经书更是珍宝。一千多年来,它们在这里,保持着与世无争的澄澈与宁静。

在众多的纷乱中,敦煌文化又何其幸运。虽然经历了王莽之乱、三国纷争、衣冠南渡、南北并立,但是远离中原的敦煌,从未受到大范围的破坏,反而由于远离中原而成为世外桃源,避难而来的人们聚居在这里,独享清平,创造出登峰造极的灿烂文化。

3

敦煌虽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荒凉、粗狂、沧桑,与世隔绝,如果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市区要走大半天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我望向远方,心里默念着不知道从哪本书里看来的话,这里是千佛共度的地方,是藏着几万本经书的石洞,是没有外来人涉足的地方,但凡愿意来这里的人们,都是喜欢文化,愿意静下心来倾听的。只有安静的欣赏,才能压制住内心的多种情绪,欣赏着岩壁上雕刻,跟着黄沙一起回到历史中,寻找着教科书里的满分配图。来这里的人,会遇见佛陀,佛陀无相,幻化成了一棵草,一朵花,又或许就是壁画上的样子。也许,我们不在这里相见,而是在离开后的梦里。

敦煌的面积确实不大,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键点,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标本意义。我无法想象古人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吃住石窟,无悔无怨地雕刻出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够完成。在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放弃大城市的优厚生活,来到戈壁滩,来到石窟洞里描摹褪色的画像,研究这些稀世珍宝更深层次的精华之处。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我想,那些研究人员宁愿住土房、喝咸水,还要在洞窟里临摹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文献等,条件那么艰苦,也无悔无怨。

史苇湘和欧阳琳就是这样专注临摹四十余年,不知疲惫,只觉得敦煌有画不完的美。李其琼面对壁画临摹了一辈子,在她的丈夫——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孙儒僴眼里,“是光照千秋的敦煌艺术的伟大火炬点燃了她这盏心灯。”让她从梳着双尾麻花辫的少女变成霜丝侵鬓的老人。北大毕业的樊锦诗24 岁时和同学到敦煌实习,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敦煌,和丈夫彭金章就像牛郎织女。直到孩子长大,彭金章舍弃一切来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莫高窟,与她白首不相离。

直到今天,仍然有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敦煌工作。导游感慨地说:“在这中间,有的是情侣一同前来,有的则是来后结为夫妻,目前在职的一千多名员工当中,夫妻搭档就有100 多对。就像彭金章说过:‘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也不会来;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来了也会走。’”

我忽然想到了莫高窟第85 窟《报恩经变》的故事。印度波罗奈国太子善友为救济众生,入海赴龙宫求取如意宝珠,却被弟弟恶友刺瞎双眼,抢走宝珠。善友太子流落利师跋国,为王宫看守果园。抚琴弹奏,成了他唯一的排遣方式。一次偶然,利师跋国公主听闻琴音,心生爱慕,不顾父王反对,与善友结为夫妻。婚后,善友双眼复明,携公主返回波罗奈国,索回宝珠,救济众生。

这无意中投射出敦煌人的爱情信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我恍然开悟,一代代敦煌人坚守在莫高窟,正因为他们心无杂念勇往直前,才有了今天“千年敦煌重焕光”的模样。

风凛凛,雪霏霏。我张开双臂,看苍茫大地,身心瞬间热化,来这里走上一趟,才感觉到了心生敬畏人生无悔,身体的每个细胞,所有的血液,都变得热烈又深沉起来。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人有信仰才有价值。

雪霁初晴,眺望天光云影,我往景点更深处走去。此时的下午,太阳的光芒照耀着神秘的地方,像极了天竺的佛光,照耀着善男信女的前路。此时的我,头顶仿佛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忘记了尘世的忧愁。迢迢千里路,悠悠异乡情。一千多年的时间,创造出来的莫高窟。我们不能忘了凿空西域的张骞、璀璨敦煌开拓者乐尊。而我们更不能忘的,是这些为敦煌奉献了一生的现代人,是他们,让我们的荒凉大漠“活”了起来,开始流动,开始繁华,让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猜你喜欢
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装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