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实践与启示

2024-04-27 04:09何一珍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构建

[摘 要]如何构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地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以南京市栖霞区桦墅凤凰农家书屋为研究样板,剖析其构建实践,并总结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经验,提出通过坚持人民本位的理念,激发乡村文化供给的内生动力;通过优化空间设计,打造交互空间来增强空间服务效能,提升空间使用体验;根植本土文化,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鼓励多方协同,实现优势互补等建设路径。

[关键词]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桦墅凤凰农家书屋;构建

一、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指由政府、社会力量或村民在乡村地域内建设的,可供人们自由进入、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是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形态和物质载体[1]。

一直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是村民进行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加深,文化建设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被逐步弱化[2],呈现出建设主体空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

随着“十四五”开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如文旅部等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明确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列为重要任务。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明确了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未来工作重点,要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及时总结“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经验,在更大范围推进改革,以构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为抓手,在建设标准、设施布局、建设主体、功能设置上进行创新。这对于新时期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角色期待。

与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指由政府、社会力量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构建的实体空间和精神空间,是一个具有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个体参与、群体互动、价值认同等多项功能的有机循环系统。呈现出人文性、开放性、公益性、传播性、审美性等特点[3]。近年来,全国各地以乡村书屋、民宿书吧、乡愁书店、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乡村美术馆等为代表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同时依托“最美文化空间”案例评选活动的引导,更多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了更新。

二、南京市栖霞区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021年7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江苏省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打造1000个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并引导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挖潜增效、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4]。南京市栖霞区桦墅凤凰农家书屋是桦墅村在此背景下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一大实践探索。

(一)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桦墅凤凰农家书屋坐落于南京市桦墅村。桦墅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东南,紧邻汤山风景区和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村落占地8.8平方公里,山林7700亩,旁边是西岗街道周冲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此外,桦墅村有着射乌山后羿射日传说、石佛庵、练兵场、点将台、状元井、秦公桥遗址遗迹等多处文化资源。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桦墅村近年来着重打造的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文旅产业已成为南京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处样板,2021年更成为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评定且南京唯一入选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前身是“桦墅学堂”。从2017年开始,桦墅村党委建起了“桦墅学堂”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并于2021年成功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在2020年6月,在“桦墅学堂”的基础上,桦墅村与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凤凰书城分公司(以下简称“凤凰书城”)合作,共同打造桦墅凤凰农家书屋。

在书屋设计上,“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由杨柳塘自然村的老厂房改造而成。从外部看,老建筑主体完整保留,原本空置的工厂,得到了充分利用。书屋内部占地1500平方米,将内部空间分成图书销售区、核心阅读区、党建阅览区、历史区、文化交流区等区域。图书涉及历史、生活、文学、少儿亲子等多个领域,在售书籍上万册。书屋24小時营业,核心阅读区内不断攀升的阶梯是一大设计亮点,寓意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此之外,将会议区、党政区、文化交流区和粮仓展示区设计在书屋内,赋予了书屋多重功能。

(二)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运营,桦墅凤凰农家书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乡村书屋。在2021年6月举办的“中国南京周——海外城市创新对话”活动中,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等13家单位被授予南京“城市文学客厅”称号,取得效果如下:

第一,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书屋是一个给村民和游客提供阅读的文化场所,是村委会落实便民服务举措的具体体现。书屋24小时营业,充分利用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村民读者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桦墅村全民图书分销点和学习充电站,共建桦墅凤凰文化交流平台,打造特色书吧、旧书交易市场、茶书院、自然学校,定期举办美学、研学、名家讲座等系列活动,营造全村“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不断在改革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扩展了农家书屋的文化空间功能。书屋不仅仅是一个供村民和游客阅读的空间,自建成以来,已经成为桦墅村“思想萌芽、概念萌生、村民商量、干群议事”的综合性公共空间。书屋开展的活动包括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议事类活动;写春联、制作压花扇等节庆活动;作家上写作课,插花、茶艺等培训活动;南京大学话剧演出、诗社活动等连续不断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的名家讲座、研学、美学等活动,叠加了文化艺术普及、旅游服务功能和文化治理功能,使传统的农家书屋的文化空间功能得到拓展,让概念化的空间、规划者的空间和“使用者”的空间、艺术家描述的空间更好地融合。

第三,唤醒了乡村文化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桦墅凤凰农家书屋合理规划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书城全天营业,同时引进高端民宿,以书屋+民宿的形式,深挖乡村文化资源禀赋,激发了农民在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中的主体意识,促进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三)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

第一,村企合作,品牌联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有着“中国超级书城,江苏最美书店”之称的凤凰书城本就受电商、网络等新型营销模式冲击,书城需要转变经营思路,而乡村书屋也在寻求专业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桦墅村引入企业力量,联合优质品牌,共同打造有别于传统农家书屋、具有凤凰特色的乡村书屋。

桦墅凤凰农家书屋在具体运营过程中,从图书的选品、配送再到上架均由凤凰书城提供服务,另外还提供运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运用凤凰书城文化平台,聚集名家名师名主持的优势,定期邀请全国一流专家、名人、作家来书吧举办各类讲座和量身定制相应的团体培训活动等,使得乡村书屋的运营管理始终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

第二,优化书屋设计与空间格局,凸显田园特色。桦墅凤凰农家书屋的设计,结合了桦墅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且独具特色。从选址看,“桦墅凤凰农家书屋”选址于桦墅村的杨柳塘自然村内,利用废弃多年的石膏厂改造而成,很远就能看到其标志性的巨大烟囱。走到近处,带有时代印迹的标语、斑驳的石灰墙体,让人第一眼所见就印象深刻。老建筑的主体保留完整,空旷的工厂空间正好可以作为书屋的阅读空间,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从内部的设计来看,书屋做到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桦墅村有优质的大米生产基地、专业的稻米加工厂及桦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书屋内的一角陈设粳米粮仓,前来书屋的游客有时会为粳米粮仓停住脚步。这一陈设不仅吸引游客的眼球,带动“南粳”品牌的发展与宣传,也体现了桦墅村“文化粮仓”的特色[5]。

第三,坚持“党建引领”,探寻书屋发展新支点。“党建”的元素在桦墅凤凰农家书屋随处可见,“党建引领”成为书屋发展的一大发力点,通过将党建活动和阅读相结合,“以书为媒”,以点带面,各种节庆类、培训类、会议等活动选择到书屋举办的同时,也带动了学习类书籍以及红色主题教育书籍的销售业绩的增长。

第四,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制,开创一主多元的乡村文化供给模式。桦墅凤凰农家书屋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利用村里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站、8个分布在自然村的桦墅学堂及村内农家乐、民宿等多种经营业态,构建了“1+8+N”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嵌入“有事好商量”居民协商议事、“石榴枫桦·红石榴家园”等多个党群服务空间,构筑起部门、高校、企业的“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活力載体。桦墅村的这种做法打破了制度壁垒,让政府和市场形成一股合力,并吸引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治理格局和一主多元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

三、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启示

(一)坚持人民本位,激发内生动力

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中,首先,应始终贯彻人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村民所喜爱的文化活动,满足村民丰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要,防止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次,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全过程,调动村民文化参与的热情,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优化空间设计,打造交互空间

空间交互性是指空间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一个具有良好空间交互性的建筑,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在设计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时,应关注物理场域中的人、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资源、风土人情等为基础,从“物—事—人”三个维度进行优化。从“物”的维度来讲,应强调空间对于乡村社会文化生活场景的交互性,可以通过当地田舍、环境等生活图景的外在表现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从“事”的维度考量,要求空间具备重构乡村文化精神的内在功能,可以通过对闲置的乡村工业遗产进行功能转换,利用知识讲座、民俗活动、农事体验等形式继承并重塑乡村体验;而“人”的维度则强调对空间使用主体的关注,注重空间维度的拓展、场景功能与体验方式的创新。

(三)根植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乡土蕴涵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如何有效地优化整合这些资源, 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等,梳理乡村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增强文化与自然资源利用意识,创新挖掘与整理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使文化、自然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建产业链,形成品牌特色和效应,实现专业化发展。

(四)鼓励多方协同,实现优势互补

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力量发展缓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基层政府仍是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者及有效政策供给者,需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搭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运营机制与平台,实现政府、市场、公益组织的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合力,实现政府、社会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结束语

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厚植乡村文化力量的重要支点,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和服务效能的重要媒介,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支撑,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建设主体、资金投入、建设定位、空间设计、服务运行等基本问题,仍需借鉴国内外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应立足乡村广袤地域,以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为驱动力,优化空间设计,创新管理方式,鼓励多主体协同参与供需互动,走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苗美娟.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4):4-18.

[2]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125-127.

[3]何义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生成过程及结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264(4):41-46.

[4]邰子君.江苏:在公共文化空间探寻“诗和远方”[N].中国旅游报,2021-11-23(3).

[5]李瑾,于建辉.桦墅村与凤凰书屋室内设计[J].四川建材,2022,48(9):40-41,50.

作者简介:何一珍(1988— ),女,汉族,浙江义乌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学、文化治理、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结项项目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乡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2272)。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