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4-04-27 04:09杨艳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院校数字化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在当前教育与数字化变革的大背景下,数字资源赋能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院校;思政课

一、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数字化指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革新教育、教学系统的过程。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实现了数字技术与课程融合发展。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得以广泛传播,这既是对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自省与挑战,也是对学生的期待感、获得感、满足感的深度把握。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数字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数字资源共商共建共享,提升思政課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新时代我国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数字化通过将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可视化的数据。教育部等六个部门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教育新基建为抓手,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升级和融合创新,为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表明数字化正在引领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而在这一变革中“互联网+”和“网络思政”等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得到了广泛运用。诚然,“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需要坚持把“讲什么道理”“如何讲道理”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立足点,智能助教和虚拟教研等数字资源对思政课进行了启发式、互动式、沉浸式和混合式的教学,推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面向新时代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提质增效”。通过数字资源的拓展和广泛运用,扩展了思政课的影响范围,拓宽了思政教育途径,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加速数字发展、构建数字中国的要求,指出要激发数字要素潜力,推动数字国家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全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面革命。这为数字教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引,数字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1]。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在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借助技术手段将数字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中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就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抓住当前技术发展的机遇,探索数字语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数字化变革。数字资源以其快速运算、广泛覆盖及大容量存储等突出优势,使得学校、社会和政府三方的数据得以整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字化思政课堂将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入思政工作的各个领域,有效融合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VR+思政课”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新范式,以智能化手段重建历史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更深切地感悟历史。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建成的“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中心暨思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基地”,就是系统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体、文化思政为浸润、课程思政为延展、网络思政为创新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该中心是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整个基地分为三个区域:思政专题学习区、智慧教学区和互动教学区,配备丰富的思政及红色经典书籍,海量数字资源通过思政数字资源智能学习屏、电子阅报栏、“经典咏流传”朗读亭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沉浸式学习。虚拟沉浸体验技术的创新与使用使思政教育的历时体验、共时互动、全位连接成为现实,思政课堂真正实现了“活”起来。慕课、短视频等数字资源的应用旨在将案例资源直观化、立体化,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渗透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数字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体现了多元素的智能化交互,如教师的采集、推理、感知信息的能力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中,使得育人场景、育人体验、育人效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数字技术为媒介使得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获得感,实现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数字资源推动了思政课教研过程与效果,如平台建设、信息共享等多环节和过程都体现了数字资源对于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有助于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使得思政教育实效透明化、可测量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基础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使得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颠倒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数字化资源更能满足学生对教育内容丰富化、年轻化、多样化的需求,冲破了传统的唯教材、唯课堂、唯理论的教育范式,有利于构建教与学的数字化空间,实现了教学供给端与学生需求端的平衡。以数字资源为技术支撑,以丰富的教育载体和学科交叉为优势,构建“大数据+思政”的教育新范式。数字资源融入思政课有利于更合理地制订教育计划并有效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对知识点吸收内化的效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数字教育的目标。通过数字资源有效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又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

二、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资源赋能思政教学中通过动态监测和分析完整的教学活动,了解教与学之间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断调整供给内容与方式,实现精准施策,有效满足学生自我的教育需求,完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统一,但数字化信息量呈几何数量的增长趋势,网络信息的准入门槛低导致一些不良思潮的出现,让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数字资源本身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和素质上存在着自然的差异,大学生在接触数字资源时,一开始就有选择地接触、筛选信息,就有可能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中,可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关注。长此以往,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大学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不健康信息侵蚀提供了进入的机会。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高密度、快节奏的信息中极易陷入私人化、单一化、碎片化的信息圈层之中。数字时代呼吁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思政课教师收集、运用数字化资源能力的良莠不齐难以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糧。数字资源内容的良莠不齐带来的杂乱化、碎片化的现象使得教育受到一定的干扰,如现在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抖音、微博等网络信息载体,融合了文字、动画、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体验。由于信息传播难以把握,如进行暴力、消极等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价值观易受到影响的大学生判断出现偏差,思维活跃的“90后”“00后”很难从碎片化的浅阅读中甄别出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能力提升,通过传播又使得受到“传染”的人陷入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数字资源应用的过程中极大可能采集教师和学生的隐私信息,对信息的采集种类、采集次数及采集防范等难以形成系统的规范性制度。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据安全,但如何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数据的保护仍然没有具体可参考的法律实施细则,出现师生隐私信息泄露安全隐患,不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规范数字化信息管理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数字资源共享与整合欠缺问题

目前的网络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出现,容易割裂原本完整的数字资源内容,而这种碎片化、快餐化的浸染恰恰会弱化观看者的思考能力,这既是对思政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考验。大学生自己就是内容供应者,也是当下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当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数据平台的建设与更新,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数字资源都是按照自己的业务工作需要建构的,无法真正实现业务数据和思政教育平台的数据同步,也就难以将数字资源有效衔接起来。当前面临着成熟的数据筛选和精准化监控未建立的困境,海量的信息汇聚也可能降低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高职院校的数据难以和政府、企业、社区的数据实现交融互通,高职院校所掌握的数据仍然是海量数据中微小的数据分流,而把这些资源整合成实用性较高的信息有一定难度,从而影响了教师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3]。

三、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数字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育人模式和数字资源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深入探索数字资源在育人实践中的可行性策略,审视和反思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内容变化与育人边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资源育人的共识,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现场交流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数字资源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数字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教师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不足、数字信息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弱化了数字资源融入教学的优势,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数字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把握大学生内在需求

随着国家日渐富强,我国已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这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大学生逐渐有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新时代青年与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大学生村官投入基层、青年学子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参与支教、支农、支医……有志青年投身社会、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在勇于担当民族复兴使命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数字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信念上引导大学生“识大势”,教师应顺势而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例如在重庆历史教育中的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等“大思政课”课程项目,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情境中,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字资源的有效运用,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通过教育大数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实时监测,动态了解学生的精准需求,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并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

(二)提升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六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其中思维新、视野广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创新意识,及时革新思想观念。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优化教学内容的核心,承担着教学供给侧的重要任务。数字资源赋能教师创新课堂的技术动能,教师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创新方能有效将数字资源融入课堂。我国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在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适应和运用的过程中,对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开展”,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应运用翻转课堂、课前“微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形式,促进课堂场所、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形态等方面的数字化,将思政课程创新化表达、场景化叙述、媒体化推广。

一是教师的数字化思维及运用能力。教师应冲破唯教材的固化思维,主动运用数字资源,熟练运用大数据平台,如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动画等新型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筛选出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革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字资源赋能思政课的价值,提升数字资源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育对象、育人方式、评价手段方面创新的认识。要善于运用数字教育思维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准确解析数字资源,从网络和各个领域的热门词汇、热点话题和知识理论中汲取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生动语言、典型案例和丰富材料,以解决教学中一系列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数字教学资源的互动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优势,不断探索数字资源的学校优势、专业优势、地域优势,依托于名师、名家、名校等资源,提升思政课数字资源的质量,建设好数字资源的案例库、问题库,从供给端实现对思政课优质数字资源的整合。数字资源虽然赋能内容的创新能力,让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中润物无声地得以体现,但数字资源难以取代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应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加上言语的感染力才能实现思政教学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平衡。三是建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数字资源场地的建设与更新,保障数字资源高效运转,定期邀请数字资源的专家举办讲座。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考核评价、教学竞赛等形式来激发思政课教师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推动优质数字育人资源均衡配置

应用好数字资源并不只是学校或者学校的某个院系的事情,而是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主体的资源,凝聚全员育人的力量标准化地建设统一的系统接口及数据标准,打造标准化的数字资源系统,促进数据之间的交互融通,整合不同的部门与思政教学情况实时沟通,均衡数字资源的配置保障育人数据的精准性和合理性。高职院校中管理人员及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育人诉求,积极调动和整合数字资源的信息数据,依托数字信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交互融通机制,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融通和数据共享。在涉及学生数据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问题上,应建立政府、企业、家庭协同育人的机制,全面、准确地预测和分析数据,扩充和完善思政课理论话语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着力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四)完善数字资源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充分、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才能让数字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一是依托于国家大数据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院校的信息制度。推进数字资源融入课堂必须有法可依,基于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以数据、平台、服务等要素驱动的标准规范、实施方案,多角度维护学生的隐私信息。二是教师在运用数据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尽可能覆盖学生信息的每一个细节。推进思政课数字资源的良性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开展师生协同创新的教学活动,将思政教师自身的信息感知、信息收集、信息转化能力融入课堂中,形成教育合力,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5]。

结束语

思政课依托数字资源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引领价值。数字时代为思政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开辟智慧空间,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的必然选择。数字资源在未来思政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更多地与现代技术结合,立足数字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助力创设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铸魂育人工作高效开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蓝墨云班课教学改革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41-43,54.

[2]任娜.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的创新分析[J].长江丛刊,2017(15):229.

[3]李玲玲.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46-47.

[4]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2(9):1-8.

[5]王海威.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N].光明日报,2022-05-25(6).

作者简介:杨艳(1991—),女,汉族,贵州毕节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法治教育、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项目立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2】13号)毕职院通建设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职院校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数字化制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