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标准体系研究

2024-04-27 04:09赵碧云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

[摘 要]“大思政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各个方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保障。高职“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宏观上构建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微观上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最终实现从“育德”到“立德”的“大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课”;数字化赋能;协同育人标准体系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标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职“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统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方面的育人要求,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标准体系。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大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好教师的政治站位和师德师风问题。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和师德师风,才能提高“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发挥好“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大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前提。其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中,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真正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最后,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只有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主体,其政治信仰和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因而教師自身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积极投身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运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理论宣讲、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通过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原因,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思政课堂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岗位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3]。

二、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促进“大思政课”深度融合

(一)创造数字化育人环境,实现全方位的育人载体

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数字校园平台、新媒体平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造“互联网+思政课堂”“互联网+思政实践”等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供给,让思政课成为“大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推动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整合高职院校和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大思政”育人平台。

(二)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思政课堂”方面,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思政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果和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互联网+思政实践”方面,将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发挥好实训基地优势和校外企业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创新训练等活动。

(三)开展“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

在“互联网+思政课堂”方面,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线上依托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和微课视频资源库开展线上思政课程建设;线下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企业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线下思政课程建设活动。在“互联网+思政实践”方面,要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校际、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社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引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企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将思政课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将“互联网+思政课堂”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此外,在“互联网+思政课堂”方面,要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之中。

三、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推进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

《新工科教育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新工科建设要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为重点,以专业群整体升级为路径,着力培养具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大思政课”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推进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只有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实现“育德”到“立德”的转变,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

(一)对接新工科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和思政是教育的两个层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课程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性。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落实“大思政课”要求时,要坚持将专业建设与思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二)融入新工科课程,重构思政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而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从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在新工科专业教育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重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与专业技术课程有机衔接、协调发展。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主要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次,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认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可依托智慧学工平台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考核评价方面,要实现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高职院校可依托智慧学工平台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线上教学空间。对新工科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进行。线上考核包括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考试等内容。线下考核包括课堂考核、作业、实验等内容。对新工科专业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与分析。

(三)开展新工科实训,改革教学方法

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开展新工科实训,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专业知识本身出发,借助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手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等创新实践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四)打造新工科“工匠”,涵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对一份职业的执着和坚守,也是一种敬业、奉献、专业的精神。新工科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有对职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有一种为之奋斗的精神。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工匠精神,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和接受工匠精神。

(五)开展新工科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新工科实验教学改革是指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科交叉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为目标,构建新工科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实践证明,开展新工科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思政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标准体系研究工作为契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水平。

四、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相适应为前提,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构建“大思政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第一,遵循育人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第二,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第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实践育人、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第五,深化育人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二)加强数字化建设,拓展“大思政课”育人载体

“大思政课”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环境,通过数字化建设拓展“大思政课”育人载体,推动“大思政课”融入日常、走进课堂、深入学生,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大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协同育人,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将学生参与“大思政课”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对“大思政课”的满意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思政课”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务、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结束语

高职“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以“大思政课”为统领、协同育人为主线、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标准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具体而言,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标准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标准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标准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仇文利,沈新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评价探究[J].高教学刊,2015(23):59-61.

[2]尤明秋.“大思政”视野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高职思政课“一主三化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11):76-80.

[3]许俊杰.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65-168.

[4]龙屏风,肖杰灵.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重构的实证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4):40-47.

作者简介:赵碧云(1982— ),女,汉族,湖南湘潭人,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数字化赋能高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3D53)。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
基于科学精神的“大思政课”教学设计
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