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高考 精准指导
——从一道经典试题的深度解析说起

2024-04-27 23:30徐年阶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4年1期
关键词:史学史料考查

徐年阶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纵观近些年高考试题可知,高考已经实现了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那么,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如何努力探究以洞悉高考进而精准指导复习备考?下面本文就从一道经典试题的深度解析谈起,但愿能为同行提供些许思考。

一、经典样题

(2023·新课标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4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坚持“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司马光治史,不大究天人之际,而始终注意人事,区分人物的贤奸善恶。《资治通鉴》中记述各种人物,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视其修心治国、立身处世如何,而论其善恶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于史实,“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等

材料二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若“人人以旧史为不足信”,则“国之本实蹶也”。“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据《章太炎全集》

材料三伯赞同志说,过去,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此,有时候就以古喻今……他认为解放后社会条件起了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科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斗争精神而又避免出现过去的毛病,这样才能使历史科学繁荣起来……他反复强调,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战斗力,能够不断地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切忌削足适履。

——田余庆《坚持真理 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1)以具体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7 分)

二、洞悉高考

(一)试题立意解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强调加强民族历史文化建设,坚定四个自信,而本题通过选取历史上著名史学家(学者)司马光、章太炎、翦伯赞治史的经典材料,创设学习情景、学术情境,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治史思想、态度、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厘清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治史的大致阶段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明确历史是民族文化之根,文化是民族历史之魂,进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勇于责任担当。

本题选择将评述性史料、论证式史料、追忆性史料进行组合,与历年来主观题材料多为陈述性史料相比有所变革,这有利于突破传统的陈述性史料多半是信息提炼、概括、概述等考查方式的局限,通过程序性知识(史料),强调对材料主旨的理解与解释,意在使考生融会贯通。这一变化对鼓励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本题设问呈递进关系,将史料阅读与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密切挂钩,着重考查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向对知识应用的考查转变,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从而体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等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二)考点要求说明

从知识层面:本题考查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选修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从核心素养层面:本题充分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涵养程度。从关键能力层面:本题材料文字阅读量大,且有文言文,可充分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比较归纳来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第一问考查选修课史学研究方法之史论结合。第二问考查《选择性必修3》第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及选修课(1.3 史学的优秀传统)“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第三问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外历史纲要(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以及选修“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及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精准指导

(一)精准解析问题

材料一属评述性史料,述评《资治通鉴》通过“于人事”“于史实”两个方面专取有关国家兴衰、人民休戚的大事;材料二属论证式史料,以中国传统道德和民族自觉作为革命与救亡的宗旨,提倡读史习经,以增强爱国意识;材料三属追忆性史料,述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对新中国史学改造的见解和贡献。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治史思想、态度、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并厘清与之相关的大致阶段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

第一问,要求以具体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这和传统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问不同,不能从给定的材料中直接提炼出答案,材料只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题意可知此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儒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渊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可知孔子将复兴西周制度文化作为目标;涵盖远古到周代的儒家经典“五经”,其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远古到周代的文献汇编;根据 “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可知以史为鉴史观不仅在孔子的史学思想中已经有所体现,而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联系教材内容“孔子编定《春秋》”可知所形成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对后世史学编写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中相关内容实际上就为解决此题提供了依据。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属于常规问法,要求依据材料在总结归纳司马光、章太炎、翦伯赞的历史观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其共性。此题难度主要在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言文解读,但通过材料三的提示可以降低答题难度。

通过材料一司马光治史、材料二章太炎读史、材料三翦伯赞写历史文章等,可知他们都认可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其认知和实践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一司马光治史“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材料二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及其后面的阐释,材料三翦伯赞“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以古喻今”等信息,可知他们都认可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以古鉴今,促进社会发展;

根据材料一司马光治史“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穷探治乱之迹”,材料二章太炎“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取前王陈迹”,材料三翦伯赞“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切忌削足适履”,可知他们治史都遵循通过准确的历史记录掌握历史的原则——求真务实。

此外,通读三则材料,还可知道他们治史都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可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

第三问切换设问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无疑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学观。

通过材料三“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科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战斗力”“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以及材料出处等信息,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都有了科学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积极探索并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反映在历史研究领域,面貌也焕然一新,突出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人民性;此外,传统史学由于受时代制约,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记载和研究历史都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缺乏科学的认知等知识,可得出此题答案的逻辑思维要点。

附参考答案:(25 分)

(1)孔子将复兴西周制度文化作为目标;(3 分)儒学“五经”皆为远古到周代的文献汇编;(3 分)孔子编定《春秋》,史事记录中寓褒贬之义,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4 分)

(2)强调历史的重要性;(3 分)注重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3 分)通过准确的历史记录掌握历史。(2 分)

(3)超越王朝兴衰,探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 分)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2 分)不再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 分)

(二)规范指导作答

1.审题:

先快速审视设问,设问审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答题方向,尤其注意每小问里有几个问题,并注意每小问之间的联系,带着目标去读题,提高阅读效率。

2.读题:

(1)关键词训练法。对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大致的了解,找到此材料的核心内容,习惯性地圈阅关键词,由关键词理解材料的中心观念。关键词越精简,越具有概括力。学习用关键词构思内容较复杂的论证。

(2)核心句训练法。对于大段材料,要求第一时间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核心句,通常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可边读边初步写出答案关键词。

(3)区分观点与史实法。既区分材料中的观点与史实,更要注意自己的概括到底是材料内容的客观再现,还是有主观加工的成分。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正文外,还要注重材料出处、大标题、大主题等,这些都可能影响答题方向,都可能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

3.答题:

(1)思维建模。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构建相应的基本思维模式,保持逻辑思维的系统顺畅。

(2)规范要求。卷面工整化(字可以写得不漂亮,但一定要清晰);答案要点化;表述术语化(使用学科专业术语);文字段落化(不要一书到底);布局规范化(不要超出规定的区域)。

(三)变式拓展延伸

上题主要从中国史视域纵向考查了史学研究的特征、方法和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从世界史视域、中外关联角度来拓展延伸对此类问题的探究。为此本文补充相关材料进行巩固和拓展。如:

(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这卷书中,我经常流露出我所考察的事物对我思想的影响……每个读者也都可以从本书得出自己的判断,并匡正我的判断;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别人思考的。”这是伏尔泰(1694—1778)在《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中文译为《风俗论》)开端所阐述的观点。这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著作,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仅在1756—1768 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就再版过16 次。此外,他的《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以军政大事为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还包括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他在该书中指出,史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叙述值得注意的各个时代……这些均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其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三十余卷中大多内容衔接紧密,主题明确,可以独立分为一类。而这一体例既充分利用了札记的灵活多变,又体现了典制体史书的专门严谨。对于此书编纂的宗旨,顾炎武多次自言著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庞卓恒等《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顾炎武作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2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5 分)

【答案】(25 分)

(1)批判传统史观的束缚,重视文化等历史问题;重视和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强调史料的调查及实地考察;注重叙述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学识渊博,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的视野;探寻历史规律;具有人文启蒙色彩的史学意识。(8 分,任答4 点即可)

(2)伏尔泰: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西欧社会和思想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了神权与皇权所宣扬的理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6 分,任答3 点即可)

顾炎武: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经营方式;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僵化,禁锢思想;晚明儒家心学崛起;明清易代,清王朝高压政策,激化民族矛盾;对传统经史文献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学术史研究逐步系统化,史学研究思维逐渐缜密,史料分析方法进步。(6 分,任答3 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原则和方法: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坚持正确的史观;记录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规律;注重史料的搜集、辨伪(不取孤证),如利用工具书、根据研究课题或者追踪搜寻等方法对史料进行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对史料进行辨伪;注重对史事的考证,如通过实地调研、对史料求源、反证等方法考证;同时借鉴、利用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如比较史学方法、口述史学等进行研究。(5 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合理,酌情赋分)

刘芃先生说:“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和叙事特点,让贯通和关联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目前,传统的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的教学研究仍然主导着我们平时的教学及复习备考,导致教学及复习备考的效率大打折扣。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自觉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深度探究经典试题背后的“密码”,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复习备考效益。

猜你喜欢
史学史料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