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4-04-27 04:09丁一帆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大学生

[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中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现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大学生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各类学科课程的综合性教育方法,形成育人与课堂教学效果协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心理健康品质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当中,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一种非思政课的形式,结合其他课程讲授道德、伦理和传授价值的教学,核心内容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供给[1],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共同构建全校“三全育人”格局。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如宽容、文明、个人和社会责任等。课程思政元素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理论及事业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2]。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将榜样故事等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进行教学,有利于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意识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和经验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程思政一词概念较为模糊,对与课程有关的思政资源了解甚少,对课程思政教学素材的探索和资源利用不足,与思政课教师的讨论交流不够深入,以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课程思政生硬融合,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枯燥乏味[3]。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入过程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对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完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大学生在学习、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之上,逐渐内化为自我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准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

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具有系统性、高结构化和高支配性的特点,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有距离感,有种强迫性、被动接受的感觉,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大学生心理发展相比于中小学生群体有所不同,他们更不喜欢被动学习,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缺乏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部分,照本宣科讲授内容,未涉及能够让大学生主导教学进程和自主思考讨论的部分,就会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工作方向,就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空喊课程思政口号的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堂需要大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大学生更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教学组织与教学主题设定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帮助大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若思政元素所传递的态度、知识和行为不能在自然连贯的情境下进行合理地表达出来,就难以对大学生的行为和信念产生积极影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时,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前后连贯性,教学过程中突然生硬转折接入思政内容,学生不知所以然,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传递的教学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相关资源较为匮乏,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时政教学内容新鲜度和灵活度不够,如果教学内容所列举的故事案例发生背景较早,大学生也会觉得案例事件离自己很遥远,无法代入情绪,难以对教师所传递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方面

1. 加强对专业课与思政相关知识的学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资源、书籍、文献资料等不断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知识,增加对思政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多与思政课教师展开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在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之上,采取多种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大学生把课程思政传递的精神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2. 提升对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现场观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学习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等,吸取他人较好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学习更先进新颖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程当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之后,需进一步反思自身教学计划、教案讲义、教学案例和互动游戏等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不断探索、创新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吸取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提供的宝贵教学意见,有针对性地思考、改善与优化教学模块;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研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等与相关教学的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管理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服务。

3. 加强对人际交往和师德师风的学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水平,更加主动地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支持,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大学生理解到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将有助于体现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社会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认真收听、观看师德师风的影视作品,学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优秀特岗教师等师德榜样和先进事迹,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高校教师要有职业道德操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诚信守法,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争做“四有”好教师,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侵犯学生的人身利益,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给予他们平等待遇和机会。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方面

1. 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向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心理素质实践拓展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如模拟、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法,通过教学互动让大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理解与学习新知识、思想、经验和技能,保持求真、好奇与开放心态,培养其逻辑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运用案例讨论法提出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背后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小组互助讨论也能够帮助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这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力、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不断探索和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信仰、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与课程思政相关信息,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内容与思维技能,包括心理健康认识、人格培养、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等和课程思政联系起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的思政案例进行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讨论中,踊跃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在互动中找到大学生感兴趣的想法和领域,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大学生从倾听角色转变为执行和合作角色。对于一些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彩色图片和视频进行实时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大学生为中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方式,使用差异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进行鼓励表扬等积极反馈。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越多,课堂教学就越有趣、越丰富,越能激发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入理解教學知识。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面

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案与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最新教材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反馈与大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及时改善教学内容,如适当删减掉大学生不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与年代较久远、不合时宜的教学案例,根据时代发展背景,增加一些具有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和具有时效性的课程思政案例故事。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和期刊等资料,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知识成果与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

2. 合理运用图片与视频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呈现表格图形、人物图像和动作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件、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展示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运用类比、插图、解释和演示等以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述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配色、字体和布局不能过于花哨和喧宾夺主,要达到清晰美观的视觉效果,否则会分散大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注意力。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演讲、心理漫画和心理微电影作业进行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进行创作与表达,并将同学们小组演讲作业、漫画视频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大学生既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也能够学习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

3. 整合网络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运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网络和传播路径,定期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线上渠道,查找、收集与课程思政相关资讯与案例,整合当代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用于课堂教学[4]。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新媒体网络比较发达的时期,经常使用网页、网络视频、微博、抖音、微信订阅号等平台浏览新闻。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大学生的关注点,引入他们感兴趣的新闻时事和社会热点事件,解剖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等品质,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3-4-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张尚字.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三维证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6):124-130.

[3]姜涛,孙玉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 683(20):44-46.

[4]贾建锋,乌日罕,丁义浩.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114-124.

作者简介:丁一帆(1995—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应用科技学院2022年教学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00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