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策略探析

2024-04-27 08:22庞斯元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摘 要]艺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师协同教学的能力有差距、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及教学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结合大连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的实际做法,从机制建设、模式创新和典型引领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为此,艺术院校普遍推出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艺术院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思政教育的抽象性与独特性和艺术专业课的专业性与多元性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独特,思想比较活跃且自我意识突出,导致“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质量和效果仍存在一些瓶颈,如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水平有差距、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因此,研讨和探析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实施策略,对全面系统地改进和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課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及意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工作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思政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等。艺术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专业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审美、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培育等。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虽教学内容不一,但是,二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同向同行的,更是相融相促的,最终都是要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因此,各艺术院校也普遍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其也成为艺术院校教改的重要专业课题。“课程思政”主要是以艺术专业教育为基本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总之,“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政教学的局限性,让显性的思政知识恰当地融入艺术专业教学的“吹拉弹唱”“水墨丹青”之中,使学生得到思政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浸润熏陶,也更增加了思政知识传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课程思政”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传统文化、道德理论、革命实践等进行更深度的解析和展现,不但切实让新时代的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愿意继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也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进一步传承革命的薪火。

二、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及具体的调研分析得知,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和问题。

(一)教师融合教学的能力、水平还有差距,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

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因术业有专攻和多年教学习惯的影响,即使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接受并注入了思政教学内容,也经常因对思政知识掌握不实、不细,还有“课程思政”选择的契合点不当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的形式及内容呈现简单化、单一化,课程教学出现“两层皮”、不专业现象,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另外,有时因过度强调思政教育,反而影响了艺术专业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传授,直接造成艺术教学的专业性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缺乏吸引力

艺术专业课程本身集理论、实践及创新应用于一体,既具体又抽象,既理性又感性,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难度很大;思政课知识本身抽象性强,又偏重理性思维,尤其当前还缺少针对艺术专业而编写的“课程思政”教材和模板,教学的形式、方法也不丰富,“课程思政”推行更未能很好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自然很难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三)缺少有效考评机制,量化考核难度大

因为思政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有区别且各有侧重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很难量化考核,而且也不是短期即可达标达效的,所以,建立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考评机制难度较大。

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机制,一体化有效推进

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艺术院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必须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运营机制,重点是通过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定期及不定期的考评激励措施等,实现有序、有法的整体式推进改革创新。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并努力提高全员认识。“课程思政”绝不是替代和削弱思政课的教学,而是要让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教学相融、相促、相长。学校要组织教师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政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内容,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原则,并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及专业特点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关课程的教授,接力有效实现不同阶段的育人目标。其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要注重一体性的规划。要以确定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和实施方案为重点,尤其是要找准思政内容与艺术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既要聚焦专业,也要聚焦思政元素的选取,要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并制订能合情合理地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教学的实施方案,然后通过教师的专业融通,生动呈现,最终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再者,学校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评价激励标准和方法,通过检查评比、公开讲评、宣传引领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持续完善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让艺术专业课的教学因思政元素的注入而更接地气、更具说服力,也更精彩。例如,大连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大思政引领学院的发展,通过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奖优促能等机制,构建了创新思政、创新实践、创新剧目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大艺体系”,2012年至今先后推出了《和平颂》《丝路·青春》《辽宁之歌》和《光荣·梦想》等十部大型原创剧目,利用舞台创作及展演充分将思政课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了“灯光下、舞台上、一生多师”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大思政+艺术教学+艺术实践”的长效育人机制,深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赞赏。

(二)搭建平台,全方位营造氛围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均需适应转型,而且实现二者融合互促更会大有可为[2]。一方面,要统筹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库,分类搭建“课程思政”创新数据智能平台,积极倡导各高校、纪念馆、驻地部队等之间组建“课程思政”研学联合体,要深入挖掘各类历史事件、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学生“三观”的引领系统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要采取小组讨论、集体备课、探究学习、共同研课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培水平,充分鼓励各学校教师、各专业学生将掌握的思政知识、“课程思政”素材及感悟等传至智能平台,供大家按需搜寻分享学习;同时也要经常性组织开展思政课、“课程思政”成果展演及思政艺术创新展览等活动,全方位营造氛围,全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实实在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也要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全面营造思政环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熏陶影响,实现全方位育人、育才的有机结合,因为大学校园是学生苦读十几年特别向往的象牙塔,打造一个和谐、融洽、向上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塑造良好的道德素养。例如,大连艺术学院始终深耕“三全”育人,着力构建了思政大剧创作展演和凤凰书院建设等教培平台,展现了“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特色,以建设九棵槐学生农耕园为依托,实现了“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以修建校园的追梦大道、梧桐大道为媒介,体现了“美丽校园+环境育人”的融合;以建立学校与驻地各部队的共建关系为载体,组织师生深入营房、作训场为部队官兵送去百余场次文艺演出,将国防教育和爱国拥军理念深深嵌入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内核,可以说,自上至下构筑起了“大思政”教育格局,多渠道、多维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爱国爱军情怀,时时处处诠释了办好党和人民满意艺术大学的夙愿。

(三)创新模式,高质量推进课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抓住问题才能抓住人心。“课程思政”也必须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思政教育的具体事例为素材,以专业艺术课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做全面的、延伸性的学习和研究,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让思政与专业教学相得益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要全力拓展和创新“课程思政”的形式和方法,要走出灌输式传授的固有模式,重点利用学生喜爱的短视频、AI、VR等模式,全面拓展互动式、情景式、沉浸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融合创新,并积极为学生的作品展示、展演、交流等提供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亲身感知思政知识,理解思政魅力,铭记思政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相印证的实际效果。例如,大连艺术学院师生原创舞台思政剧《光荣·梦想》,打破了传统舞台模式,让交响乐团作为舞台背景全程进行演奏,并以共和国不同时代的经典奋斗事例为素材,穿插了舞蹈、朗诵、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性地使伟大的革命洪流与舞、美、音等艺术完美融合,让思政教育呈现出多彩的艺术魅力。同时,一部大剧的创作吸引了近3000名师生的参与,思政教师把课堂搬到排练场,与学生共同研讨思政的内涵和展演的艺术方式,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感受艺术的真、善、美,广大师生通过创作切磋、舞台磨砺,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艺术专业能力,而且实现了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另外,本剧还深入挖掘了辽宁独有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一衣带水、触景生情的感召力,有效激发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追求理想、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四)注重典型,系统化改革提升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既要找准艺术专业课的切入点,抓住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更须立足“课程思政”的特点及优势,积极培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实效性及创新性的品牌课程,做好全面示范引领,以便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的新突破。一是艺术院校要认真组织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广大师生要全员参与,系统化评价各类“课程思政”的新创作、新观点、新形式和新方法,定期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创新典型,并统筹组织推介、宣传和表奖,用典型的交流、宣讲引领“课程思政”进一步创新及提升;二是要善于运用典型,积极争创典型。要大力组织建立经验开路、试点探路和典型引路的课改管理新模式,要在持续选树典型、争创先进的氛围中,真正用榜样来凝聚共识、积聚力量,真正以“课程思政”的创新处、闪光点影响人和教育人,形成人人崇尚典型、争创典型的良好氛围;三是通过总结典型,推广经验做法,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采取各学院或教研组牵头组织整理相关“课程思政”典型素材,汇编成册,并组织研讨推广,适时组织开展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再上新台阶。大连艺术学院一直着力推动艺术与思政实践教学的同频共振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三个课堂”联动、“五个一体化”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推进在课堂内外均致力于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尤其是通过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实践教学等多角度、多层面地融入引领,使学生在课堂、教材、生活、艺术及信仰的融合交汇中得到全面锤炼,不但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也让学生的思维理念、专业素养和艺术技能等得到综合提升。近年来,大连艺术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政府和权威机构组织的各类比賽,累计获奖达82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8个,这些优秀的奖项不仅是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典型结果,也有效激发了全体师生“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内生力和创造力。

结束语

“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是艺术院校一项重要且需持续提升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统筹谋划,也需要健全机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拓展舞台、创新模式等举措的落地落实,更需要全体师生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地大胆实践和努力探索,切实让“课程思政”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小康(财智),2020(9):20.

[2]李若洋.大数据背景下利用艺术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研究[J].软件,2019,40(9):164-167.

作者简介:庞斯元(1999—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大连艺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