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

2024-04-27 10:20陈文宇赵雨薇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借鉴戏曲

陈文宇?赵雨薇

摘 要: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声乐艺术也在逐渐呈现多元态势,而民族声乐作为其中独树一帜的重要音乐文化支柱,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深入创新,而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因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与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相互借鉴、彼此促进。因此,不少杰出的声乐艺术家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不断在加强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以及对戏曲元素的科学汲取和合理融入,创作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声乐作品,且极富民族性元素和文化内涵,从情感表达、韵味旋律、吐字行腔等方面增强了声乐作品的吸引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表演魅力的呈现。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的关系,简要提出了对民族声乐借鉴戏曲演唱与表演的思考,重点阐述了民族声乐对戏曲借鉴的具体形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声乐演唱与表演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演唱与表演;借鉴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在时间的沉淀下它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演唱体系,对其他乐曲的发展大有助益,因此对于民族声乐也不例外。立足于一定视角来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和传统戏曲艺术有着密切关联,戏曲唱法唱腔、表现手法、演唱元素等方面的借鉴与融合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的关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首先,民族声乐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特的声乐文化审美离不开传统戏曲艺术的有力支撑。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多民族国家,因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审美的不同,致使音乐歌唱风格的丰富多彩和歌唱体系的多元呈现。对于民族声乐,在传承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的同时,也在对西方美声唱法进行着借鉴和应用,在声乐艺术家的融会贯通下,逐步形成了我国民族声乐独特的演唱和表演形式。其次,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三百多个剧种和越来越丰富的剧目离不开戏曲在演唱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如气沉丹田的发声技巧,彻满的唱腔、字真句笃的唱字技巧都是相对成熟的戏曲演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大有助益,十分值得借鉴和深入学习融通[1]。

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和表演中引入戏曲唱腔既有助于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民族声乐演唱与表演的民族化势态的持续发展。对于戏曲艺术,在演唱和表演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帮助戏曲演员将戏曲作品近乎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在独特的戏曲唱腔的支撑下,戏曲艺术的灵魂才能深深吸引更多的人。随着人们对艺术的多元需求,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和对其精华的运用,有益于形成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鲜明的民族声乐演唱体系,以更优美的演唱音色、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实现对传统戏曲演唱与表演的深入传承。另外,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

其一是文化底蕴,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在文化内涵表达和底蕴表现方面有着鲜明的相通性,既体现在民族风格方面,又体现在民族情感表达方面,在音乐审美方面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如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白发亲娘》、经典戏剧代表《红灯记》,中華民族的宏图大志、注重亲情的文化底蕴在这两首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是地域特色,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都能够展现民族风格和民间特色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促成民族音乐的独一无二。如极富黄土高原气息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对于我国的不少地方戏曲都以地域来命名,如川剧、晋剧、豫剧等。

其三是气息运用,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在气息应用方面尽管在表达形式方面大不相同,但存在很大的相通性。如现代的民族声乐在气息应用方面讲求胸腹式呼吸法,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吸气的匀称和缓慢地扩张两肋,保持住横膈膜的持续延展。而在戏曲艺术中的气息应用,丹田运气是关键,在丹田运气之时两肩要放松,腰转要自然,保持住一种良好放松的演唱状态,流畅地呈现戏曲唱腔[2]。可见,二者在气息运用方面都离不开横膈膜这一肌理,因此掌握横膈膜辅助呼吸歌唱的方式十分重要。

其四是艺术风格,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在艺术风格的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都需要借助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韵味来展现艺术魅力。如民族声乐作品《我的祖国》、戏曲经典代表作品《蝶恋花》,它们在发声方面都呈现出高亢、灵巧、清晰又有穿透力的音色;在腔体调节上,声波震动居多;在语言语调上,它们都追崇劲儿、气儿、味儿、字儿等不同方面的统一。

二、对民族声乐应用戏曲演唱与表演的思考

首先,有助于民族声乐艺术家在思辨中进行创新和实现多元发展这门音乐艺术。从艺术多元发展新视角出发,加强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有益于帮助演唱者在具体过程中树立传统戏曲演唱理念,深入挖掘本土化戏曲元素,在结合西方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发展民族化声乐表演,在思辨中促进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演唱与表演中的优势发挥。此外,通过有效思辨,声乐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认知,深度掌握戏曲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从而为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新颖的素材和演唱技能来提升声乐艺术的综合魅力,需注意的是,这需要演唱者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综合分析之后再进一步应用,方能更充分地呈现戏曲艺术的独有魅力,促使民族声乐作品更具艺术风格。

其次,有助于纵向传承传统戏曲艺术。艺术作为一项动态过程,民族声乐在借鉴戏曲演唱和表演时要求演唱者先充分了解和掌握传统戏曲艺术的相关元素。这样既有助于民族声乐表达情感的真实性体现,又有助于在艺术融合发展中传承戏曲。对于演唱者,需在借鉴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民族文化的多维度认知,多方面强化对戏曲相关元素的了解,为民族声乐的深度创作与高质量表演积累更多的素材[3]。除此之外,还需结合系列民族声乐作品本身的特点和演唱的综合需求,从实际出发,科学借鉴戏曲演唱技巧和戏曲表演的肢体语言等,学习中式化的表演风格,充分展现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时代化,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展露鲜活的生命力保驾护航。

三、民族声乐对戏曲借鉴的具体形式分析

(一)对戏曲唱腔与表现手法的借鉴

民族声乐在发展中对戏曲唱腔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与吸收,戏曲的唱腔元素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戏曲唱腔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山东梆子具有高亢的特点,但在高亢中又具备清新与雅致的特色。越剧的唱腔具有清新委婉的特点,给人一种美好的特点,声腔圆润,能够引人入胜。戏曲的多种形式唱腔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在研究唱腔中,润腔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润腔是一种对戏曲唱腔进行美化与润色的处理方式与技巧,其主要是对戏曲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元素、戏曲中的曲调等内容进行着重处理与强调润色[4]。在传统的戏曲声乐中,字正腔圆是对表演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润腔强调的重要原则。在润腔技巧中,拖腔是比较常见的,其主要是对唱词的尾音加以延长,或者是通过衬字、衬词实现唱腔的延长,这种技巧之下可以让作品的感染力与展现力更强,是创作者最常使用的技巧与方法。在《木兰从军》中,“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句唱词就使用了拖音技巧,这种处理方法让戏曲变得韵味十足,将戏曲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让人物的情感更加深刻地描绘了出来。在《孟姜女》中,作者在第四段的主旋律部分使用了拖腔,讓整体旋律更加的高亢与激昂,将作品逐渐推向高潮部分。

民族声乐对戏曲中的板式与唱法也可以进行借鉴。板式的应用可以让声乐作品的旋律更具有叙事性与故事性。还是以《孟姜女》为例,创作者在第一段中使用的是慢板,故事情节在这一技巧下慢慢展开,使用舒缓的节奏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既委婉又哀怨地展现给大家。借鉴戏曲中的节奏型与跌宕性让整体作品不断地完善[5]。同样的,在《枫桥夜泊》中,作者对昆曲这一艺术形式中的技巧进行了参考与借鉴。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中的女声作品《看天下的穷苦人民都解放》也对昆曲中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借鉴与参考,是对昆曲表现形式借鉴的典型。戏曲中的旁白形式也是民族声乐常见的借鉴手法,在歌剧《白毛女》中,“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6]”,这句歌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与发生场景,把喜儿内心的无奈之情与无助的感觉展现了出来,让整个作品的内容更加真实,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的丰富与完善。

(二)对戏曲表演艺术与戏曲演唱元素的借鉴

一是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借鉴。在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中,视觉效果与人物形象的紧密结合是重要表征之一。在我们熟悉的戏曲作品中,几个演员之间通过配合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戏曲效果远超预期。当前,很多戏曲表演中仍然可以看到夸张和虚拟的戏曲效果。在戏曲作品中加入背景音乐加以辅助是当前戏曲表演的常用手法与发展趋势,起到渲染表演气氛的作用。比如歌剧《江姐》就是由文工团根据《红岩》改编而来的,该作品以音乐作为主要的表现元素。穿插整个作品始终的歌曲《红梅赞》,作者进行了变奏处理,运用领唱与重唱相结合的方式将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冲突剧情更全面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内容也更加的形象与深刻,实现了戏曲性与音乐性的高度融合与整体统一。整体来讲,这一作品实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戏曲结构上的融合,将作品蕴含的特点与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我国戏曲的表演方法可以总结为四功五法,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可以在借鉴传统戏曲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与创作,把戏曲中的形象与动作等元素体现在作品之。比如,戏曲大家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中的哀怨眼神,在《霸王别姬》中的坚定等与肢体动作的完美配合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刻,让表演方式朝着规范化的方向演进。这些经典的影响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我们熟悉的声乐作品《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剧中人物出场的很多肢体动作都是借鉴的戏曲中的动作,云步与兰花指相互配合将女性的柔美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声乐也在发展中借鉴了戏曲的舞台效果,将戏曲表演中舞台的简洁、戏曲的独特韵味等进行适当的借鉴与参考,不断提升民族声乐的舞台表达力。

二是对戏曲的相关元素进行借鉴。民族声乐内涵的丰富与发展离不开对戏曲元素的吸收与借鉴,当前很多歌曲都多多少少地借鉴与融入了戏曲元素。民族声乐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将戏曲的元素融入其中,让民族声乐在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碰撞中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与更具震撼力的作品,将戏曲元素作为伴奏加入其中还可以让民族声乐更具有新鲜度与活力,将戏曲的表演方式与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方式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对民族声乐进行不断的改造与优化,将戏曲舞台与服饰中的古典元素进行借鉴与融合,让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与表演形式更加的丰富与多样,为民族声乐的优化奠定基础。民族声乐在对戏曲词曲与服饰元素进行借鉴之后又对舞台表演元素进行了优化,让民族声乐保持常新,更加具有活力。戏曲中的妆容搭配也是民族声乐的借鉴方向之一,戏曲中的旦角妆容更加的立体与完整,颜色鲜明的妆化更好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的立体,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很好的借鉴,表演人员对声音进行优化与改变的同时还从自己的妆容入手,参考戏曲中的妆容特点与搭配方式,让民族声乐更具有吸引力与独特性,为自身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民族声乐与戏曲都是我国民族文艺的表演形式,是重要的组成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民族声乐的长期影响与引导下,民族声乐得到了艺术的沉淀与积累。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对戏曲表演与演唱的借鉴,这是声乐表演人员的努力方向。民族声乐在发展中,应当主动地、有意识地对戏曲中的元素进行借鉴与吸收,为民族声乐加入新鲜的活力与元素。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加入戏曲的舞台元素、舞美元素等进行合理的创新与融合,为民族声乐的进步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实现民族声乐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演唱体系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艺文.声乐表演中戏曲艺术元素的融合建议[J].参花(下),2023(06):119-121.

[2]王艳.传统戏曲声乐艺术与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互融与互通 [J].艺术大观,2022(28):16-18.

[3]戚艳.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融合分析[J].艺术家,2023(06):50-52.

[4]杨白雪.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借鉴[J].文学教育(下),2018(09):148-149.

[5]李兴虎.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北方音乐,2016,36(16):88.

[6]耿嘉婕.试析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与借鉴[J].黄河之声,2017(15):103.

作者简介:陈文宇(200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声乐表演研究;赵雨薇(1973-),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国家一级演员,硕士生导师,从事声乐表演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借鉴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