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

2024-04-27 10:20李丹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唱民族声乐风格

摘 要:民族声乐作为我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构成,其不仅传承成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的精华和特点,同时也充分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相关理论和优点,使其成为兼具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音色调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提升演唱效果有重要帮助。基于此,本文先对民族声乐中音色的内涵、风格及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因素,进而具体探讨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调控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推动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音色调控;风格;调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究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调控的相关内容,对提升民族声乐演唱效果、提升演唱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等都有重要价值。虽然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从整体來看,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仍然存在缺乏个性的问题。灵活调控音色,可以让民族声乐演唱更具个性化,带给观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因此,作为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和研究者,要加强对音色调控方法的研究,借助音色调控提升民族声乐演唱的听觉效果。

一、民族声乐中音色的概述

(一)音色的内涵

音色本身是声音的一种属性,通常情况下声音的属性包括音色、音调和响度,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就是因其音色不同。音色是分辨声音的一项重要因素,即使在相同的音高和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根据音色的不同而准确地分辨不同的发声体。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声音相对成熟,整首歌曲的演唱中音色变化较大,演唱者主要通过泛音来美化基础音色,让民族声乐的质感更加明显。一般情况下,人的声音可以产生50-60种谐波,产生谐波种类越丰富,则声音的频率也就越高,越能达到更好的美化声音的效果。

(二)音色的风格

音色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其内在情感来呈现的,在民族声乐中,因其内容比较丰富,涵盖多个地区与多个民族,承载着多民族的文化及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民族声乐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扎实的演唱技巧,融合个人的情感,准确地传递民族声乐的丰富内涵,这样一来,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音色风格。比如,在我国的陕北地区流传比较广泛的民族声乐形式之一“信天游”,在演唱中要求演唱者的声音高亢有力,在演唱每一句时都要做到气息饱满,才能确保歌曲演唱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演唱者的音长要相对较长,如果是音长较短的演唱者,则很难顺利完成这一类型民族声乐的演唱,音长较短的演唱者比较适合演唱南方地区的民族声乐,如评弹、昆曲等。可见,我国民族声乐在内容上、类型上、风格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演唱者天生音色的不同,也决定其适合演唱哪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民族声乐。当然,音色风格的呈现与演唱者音色的调控有直接的关系,演唱者可以通过加强音色调控的训练,来提升民族声乐演唱的效果[1]。

(三)音色的特点

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了解音色的风格和特点,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了解音色运用的特点,具体来讲,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技巧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颤音的把控。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对颤音的把控是其音色技巧运用的主要方式,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不同,要求演唱者声音成熟、稳重,绵长的颤音能够使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得更加准确和充分,特别是在民族声乐演唱的高潮部分以及尾音部分中,通过颤音的处理,能够为听众营造一种余音绕梁的听觉感受。比如,在我国西北民歌以及华北鼓乐的演唱过程中,颤音的运用就比较常见,通过演唱者进行合理的颤音处理,激发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使观众可以对声乐作品的内容有更深、更准确的理解。(2)合理的润腔。民族声乐演唱中润腔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色运用技巧,演唱者合理的润腔能够使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根据演唱需求合理地处理和加工各种声腔,使演唱者的腔韵更加低沉、浑厚,让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演绎不同的声乐作品。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因素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因素包括多种,要求演唱者能够对不同区别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音色调控。具体来看,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演唱者对音乐整体的感知与理解程度。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程度非常重要,如果演唱者自身对音乐缺乏听觉体验,缺乏正确的理解与感知,也就很难在演唱中对音色进行合理的调控。声乐演唱以及声乐表演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音乐鉴赏者,音乐鉴赏者在欣赏民族声乐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传递音乐的内涵,营造优美的意境。因此,演唱者要在演唱之前对音乐作品进行整体的听觉感知,感受音乐的意境,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音色感知能力,这是演唱者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基础。其二,演唱者自身知识与生活内涵的积累和体验程度。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能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对生活的内涵有深度的体验和感知,才能对音色进行合理调控,从而将民族音乐的内涵完美地诠释与表达出来。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控制不仅体现出了音乐的形式美,也能够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快感,演唱者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才能运用不同音色的调控方式传递内涵及情感。其三,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和技巧。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区别与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技巧有直接关系,要求演唱者要扎实掌握并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比如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把控气息,做好声色的转换等[2]。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调控策略

(一)控制好气息与调式调性

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调控与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息息相关,演唱者只有合理控制气息,才能确保在演唱中保持良好的演唱情绪,优化音色,提升民族声乐的演唱效果,使演唱能够深入人心,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会直接受到演唱者气息强弱的影响,因此,演唱者要注重提升自身控制气息的能力,深入分析气息给音色带来的具体影响,并熟练地控制气息,提升演唱效果,向听众传递歌曲的内涵与想要表达的情感。演唱者需要将气息的控制技巧与自身的天赋相融合,在演唱中为听众营造与音乐内容相符的意境。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会影响发声动力,要求演唱者做到强力呼吸,在日常的训练中,注重强力呼吸的练习。如果演唱者在气息上存在气粗、气弱、气浊、气散等问题,就会导致在演唱中出现音浮、音薄、音滞、音弱等问题,由此可见,注重歌唱呼吸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对控制气息、调控音色至关重要。呼吸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也有间接的影响,比如呼吸气流会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音器官,如呼吸起音方式会影响气柱的粗细,影响气息的压力等,当气息达到声门,声门的闭合时间不同,所产生的音色就会不同,比如硬起音所产生的音色通常坚实硬朗,而软起音所产生的音色通常柔和而丰满。除了气息控制外,演唱者还需要注重声乐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编排等方面的控制,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够形成层次性的音色调控理念,借助区分式的调式与和声对音色进行美化。演唱者需要认识到声乐调式的不同主要是与功能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差异性有关,不同的调式在色彩渲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需要演唱者能够对各种调式调性有准确的了解,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与表达,使民族声乐演唱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

(二)控制好语言与音量

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调控要求演唱者要注重控制好语言和音量,受到演唱者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其自身在语言上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色,演唱者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族声乐演唱的效果。因此,要求演唱者能够根据演唱的需要,迎合时代审美需求,重视对语言的合理把控,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进行优化和调整,逐渐消除不合时宜的语言特征,采用符合新时代大众审美需求的演唱方式。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可以看到,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合唱与重唱这两种演唱方式,且和声层次性较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不断发展,和声作为区分音乐色彩以及表达人文情感的重要介质,会受到演唱者自身语言特点的影响,导致无法更好地适应地域需求,部分群众不能准确地理解民族声樂中所传递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演唱者在进行音色调控的过程中,要注重博采众长,能够积极学习不同地域的语言风格、语言方式和民俗文化,对自身的语言风格以及音量做好调整,才能保障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做好音色的调控,促进民族声乐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民族声乐中曲调是区分音色的关键要素之一,演唱者可以通过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的语言特色进行融合,并恰当运用表达技巧,实现演唱中对声乐曲调的有效调控,把握好声乐演唱的情感走向,最终实现丰富演唱者的语言特色的目标[3]。

(三)合理运用共鸣腔体

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对腔韵的合理控制也是音色调控的关键方法,因此,演唱者应重视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掌握腔韵调控的技巧,才能实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对音色的有效把控。从现阶段民族声乐演唱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演唱者在演唱中能够进行润腔,同时结合气息控制,能够产生共鸣的演唱效果,但是从音色调控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共鸣腔体所产生的腔韵不同,形成的音色特点、音色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演唱者能够合理运用共鸣腔体,以此达到音色调控的目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咽腔、鼻腔以及头腔等,不同的共鸣腔体产生的共鸣音响所形成的音色在特征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演唱者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运用的头腔共鸣较多,所呈现的音色会表现出较强的高亢、明亮的特征;如果演唱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使用的咽腔共鸣较多,所呈现的音色会表现出较强的亲切、单薄的特征;如果演唱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使用的胸腔共鸣较多,最终所呈现的音色特征为低沉、雄厚。例如,《梅兰芳》这一歌曲的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叙述,要求演唱者采用京剧唱腔,运用假声完成演唱,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运用高位置、硬起音,借助头腔共鸣的方式呈现出清澈、明亮、灵巧的音色效果。在这首歌曲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梅兰芳所具备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演唱者在演唱后半部分时,除了要运用头腔共鸣外,还要综合运用多种共鸣腔体,将共鸣腔尽量拉长拓宽,从而减少气息的支点,使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度加大,最终呈现高亢、挺拔的音色效果,让演唱者的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更准确地传递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唱者要掌握多种共鸣腔体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歌曲演唱中,通过共鸣腔体的运用和控制,来达到对音色的调控效果。

(四)控制好吐字和内心情感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色彩表达效果也会受到演唱者吐字以及内心情感变化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音色调控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注重自身在演唱中的发音技巧和吐字技巧,借助吐字技巧的灵活运用,呈现不同的音色效果,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最终让听众对声乐作品的内涵及传递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吐字技巧作为演唱者应掌握的基本的演唱技巧,其能够让演唱者的声音变得更加完美,让演唱者的歌声能够深入人心,满足听众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与情感法则,分析听众的情感需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演唱中,把握好层层递进和延伸的演唱节奏,既能够引领听众的情感和情绪,又能让听众产生舒服的感觉和体验。演唱者在吐字方面要采用自然修饰的方法,使吐字清晰、纯净,能够在字与字、句与句的间隔上呈现音色重叠的效果。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情感是伴随演唱的进度而缓慢激发的,在吐字上要干脆利落,吐字要清晰、速度要快,不能带有杂音,这样借助吐字技巧的运用与内心情感的传递和表达,使听众逐渐进入艺术情境中。在民族声乐演唱的高潮阶段,要求演唱者合理使用颤音,使字的尾音得以延长,让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演唱者要善于运用吐字技巧和情感表达来进行音色的调控。

四、结束语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艺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理解声乐作品,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融合个人的思想情感,借助音色的有效调控,提升演唱的听觉效果。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可以通过控制气息与调式调性、控制语言和音量以及控制吐字与内心情感等实现对音色的灵活调控,此外,演唱者还要掌握共鸣腔体的运用策略,通过音色调控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给听众带来好的听觉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琳.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15-117.

[2]王淑梅.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探讨[J].戏剧之家,2022(10):82-84.

[3]孙亚男,李娜.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J].当代音乐,2022(01):135-137.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江苏常熟人,本科,讲师,从事声乐学科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演唱民族声乐风格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