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实践中创、演、观三位一体式呈现

2024-04-27 10:20姚萌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现三位一体

摘 要:舞蹈作品本身兼具创作和表演的特性,从舞蹈身体语言学角度出发,舞蹈身体语言作品的形态以及身体行为包括舞蹈的创作文本、表演文本和接受文本,即创作、表演和接受的统一。中国舞蹈家协会围绕“舞蹈与环境”“自然环境与都市建筑”的核心理念所发起并主办的“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开创了人与城市、自然环境之间的舞蹈文化表达的新形式,并在这座百年的老工业园区中为舞蹈创作、表演、接受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本文借由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中“三位一体”身体行为关系作为理论基础,依托展演项目中的相关作品及笔者的实践体验,分别从创作、表演、观看三个面向分析其价值体现,以及三者间的“三位一体”关联。

关键词:“三位一体”;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创作时间;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一、“三位一体”身体行为实现

舞蹈最先发动于身体的表达行为,在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中,身体是舞蹈和语言的桥梁,舞蹈借此有了“先在的”语言性和表达性,其有意图、有形式地将舞蹈本体具有独立言说的这一个能力加以学科性、符号性的认定。身体通过言说、对话的方式构成媒介形成在表演方面、创作方面、欣赏方面三者之间的共通式交流,生发出一种别样的舞蹈审美效果。《舞蹈身体语言学》中提到,“表达与文本的身体行为”和“文本与接受的身体行为”两者作为学理性的思考均在舞蹈身体语言的实现中展开。从符号学中的语义、语形、语用过渡到舞蹈身体语言学中的创作、表演、接受。舞蹈身体语言创作的身体、舞蹈身体语言表演的身体、舞蹈身体语言接受的身体,这三种身体行为的关系被称为“三位一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身体行为相互交流。在实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其他环节的萎缩和交流的失效。例如,“云门舞团”是当今世界保持“三位一体”最好的舞团,云门的演出场次一半都在环境中表演,李怀民致力于向社会传递深刻的关心,并坚信人民内心有接受这种律动的潜质,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云门舞团”都将其表现得极富有张力,将这种融合艺术表现得更加独特且成熟。

对于舞蹈作品而言,《舞蹈生态学》中也提出“表演舞蹈”和“创作舞蹈”两个概念来观察舞蹈作品。所谓“表演舞蹈”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创造,以娱人为目的,供人观赏的舞蹈,这一概念也体现出舞蹈作品从艺术创作到艺术表现再到艺术接受的整体观。“创作舞蹈”则是需经过专业舞者进行设计或较多的艺术加工,有明确的娱人目的,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艺的舞蹈,称创作舞蹈,这一概念限定了创作舞蹈的创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水平。由此反观舞蹈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舞蹈作品均需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且以娱人为目的。诚然,舞蹈作品的产出需由创作者、表演者、观者三者构成,由此在“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的创作实践中,三者产生的价值体现及“三位一体”的关联度对笔者个人来说是值得充分探析与思考的[1]。

二、创作文本——拓宽创作感知视角

走出镜框式剧场舞台,踏入直观性多维空间,“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的本质便是打破传统剧场舞台表演模式,从固定空间转变到开放式环境进行创作表演。其主要依托园区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环境建筑,即“自然环境”与“工业文化遗址”,两者均为创作者拓宽创作视角、丰富创作范畴,在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为创作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行路径。从舞蹈身体语言学中的创作文本视角展开,首钢园区内的不同环境给予创作者无限的想象力,同时创作者也需根据其所处环境来判断并决策自己的创作内容。2022年“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现代板块中的作品《生于野》,以园区核心区域香格里拉酒店东侧室外的大型“烟囱”建筑为依托所进行创作与表演,此“烟囱”作为场域中醒目易见且别具风格的“环境背景”,其在三维空间以及平面视觉中形成的压迫感给予创作者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也成为激起创作灵感的首要来源。为此,创作者带着“如何在冲击效果极深的建筑下表演”“如何在凸显作品立意的同时又与环境建筑充分交融”等问题逐步展开创编。从对比的形式出发,以“野草”形态为原发点,并在此建筑前通过对比的角度,运用“野草”的渺小与“烟囱”的高大进行相互对照,衬托出“庞大”环境下“微小”的生命体。创作者依托其特点,将作品与之进行深度契合,达到视觉画面多样、空间形构多变等艺术效果,丰富想象创作力的同时又在一定层面上为作品主旨立意提供具有可靠性的载体基础[2]。

改变环境中的构图、环境中的可移动建筑等来重新设计并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在原有空间中根据想象再次建构空间的创作手法便存在于“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作品中。2019年度的展演作品《工人》在首钢园区“三高炉”环境内进行创演,作品在与此环境融合之外,创作者又加入多种亮眼、奇趣的其他装置,从而搭建第二空间。在“三高炉”环境中,创作者组建成一个类似于橱窗样式的铁质框架盒,而后在道具底部,通过风扇、纸片、干冰、烟雾蒸汽机、喷火器等外界系列装置的搭建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效果,加之表演者与道具之间的配合等共同为作品本身提供完整且饱满之呈现。毋庸置疑,创作者于首钢园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高炉”环境内再次进行二度创作,一定程度上是其环境的独特性给予创作者自发性的想象,外界元素的介入使想象与现实高度结合,目的是让作品在环境中的表演节奏更加紧凑,其与环境的融合呈现也随之更加完整。

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中就创作者而言,“隐在的读者”实则为编创过程中内心要面对的“隐在的观众”。在编创身体行为独立性较强时,他们是不具体的和非现实的,只是一个抽象的身体倾诉对象,在此次实践中,身为创作者需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的碰撞,并且要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考虑到表演者,观者,使作品的创作出发点、创作表达,以及表演形式均在首钢園环境中彰显独特含义,身为创作者在其中也相应地得到大量的磨合与锻炼[3]。

三、表演文本——身体表达即时性

将身体置于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活动,其运动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能够使身体呈现出真实且即时的回馈。从舞蹈身体语言学中表演的文本展开,“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中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不会局限于创作者给予的规定与限制,因环境的变化与转换,表演者肢体的即时性体验增强,同时肢体呈现也更加纯粹。在特殊环境场域限定中,表演者需要更多思考并理解其在当下所处环境中对肢体动作的实时输出,即“即时表达”。作品《生于野》在表演当日,因风力较强从而形成风阻,表演者心理与生理上均需克服由于不可抗力性因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过程虽为困难,但整体从第一视角观看,表演者在风中进行表演却更能体现出“野草”在强风中的摇曳及生命生长的不稳定性,同时在观感上,其画面氛围及动作质感均得到视觉效果上的有效提升,环境中外部因素的介入为表演者肢体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即时性体验呈现。

针对“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中的肢体动作,创作者从设计层面上,根据环境的多变以及环境氛围提高自己的专注度、灵敏度从而进行动作编创。表演者均需根据环境场域中的面积以及观演距离的变化进行即时调整,通过更加迅速、短暂、瞬间的动作方式来凸显个体的存在从而吸引近距离的观者,以整齐并具有爆发性、快节奏的重复性动作不断向前行进,压至观者的视线。同时,以跑、跳等大幅度肢体动作迅速散开,贯穿整个环境场域进行相互间的不断穿插,突破场域空间面积的限制。最终,以具有标志动律性的齐舞舞段将作品推向高潮,带给观者清晰可见的整体画面力量感。以上肢体动作呈现均具有即时性,其非常考验表演者的感知度与默契度,在考虑观者的观演感受以及自身对肢体表达输出的同时,又让作品与环境之间深度融合。

不同的环境带给表演者肢体表达的情感传递均不相同,其所涉及层面较广,但对于表演者表达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具有真实可靠的即时感知,通过环境,表演者需进行二次加工并做出最即时的改变并传递抒发更加饱满热烈的情感。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者还是表演者,他们各自的身体都是由自我存在而自我表达的。就相互关系而言,编导和演员之间是编导的身体存在与表达化为演员的身体存在与表达,并最终化为舞蹈表演文本。表演非常需要打开表演者的即时反应能力与感知能力,通过当下即时实践真正察觉身体,从而达到控制肢体、放松心态。肢体在环境的不确定中进行即时表演,根据环境的不同变换表达着最即时的情感,提高表演者肢体默契度与专注度,加深表演者的心理认知,丰富情感表现[4]。

四、接受文本——沉浸与实时体验

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中提到,和文学受众一样,舞蹈的接受者也是流动的不同文化圈和不同层次的群体,即语言学中的“鸡尾酒会”现象,从舞蹈文本来看,接受者身体知识及能量的扩充是舞蹈身体语言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中的每部作品在表演完成之后,观者均可与创作者及表演者进行演后访谈,与之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并且还可以站在两者的视角基础上打开思维,用自己的方式对环境舞蹈作品进行全新的理解。当自身处于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欣赏舞蹈作品时,个人会将作品与环境之间进行横向比拟思考,“环境带给了作品怎样的输入”“作品在环境的依托下又产生怎样的反馈”等,带着疑问欣赏作品,也是观者角度中的实时性参与感受。

观者作为观演关系的“第三者”,它是创作者和表演者身体知识及能量的构成,并且其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创作者与表演者于“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中的实际位置。观者们的走动介入等会使整个平面空间因此受影响,其表达出的当下即时观演感受会为创作者提供切实性观演回馈,观者的观演感受以及观演距离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考虑到如何拉近观演关系,作品《生于野》从小动律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目的是让观者清晰感受到作品与肢体间细致性的呈现。同时,创作者也因观者的介入使其创作构思不再单纯以表演者为唯一,并且在创作时必须根据所处空间中“观者”的多变元素进行细致周密的动作设计。通过小动律的不断发展,由少至多、由慢到快,逐渐达到与所处环境同纬度中产生的对抗画面以及视错觉效果,使观者切身体会并对作品与环境产生共鸣。此外,在传统剧场舞蹈中,观者与舞台间的距离均有限制,走进剧场观看作品时往往中间的座位是较为舒适且能够纵观整个表演舞台的观看区域,但其产生的约束感也随之而来,局限性如同隔层玻璃,让观者和表演者之间有了明显的界定与距离。

在“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中,观者作为特殊的群体,其更加自由且包容,观者以“观看”的角度过渡为另一种“被看”的模式,其行为间接构成第二表演者,这在一定层面上大大拉近观者与表演者两者之间的距离,共同生成作品在环境中的意义存在。当然,两者间虽明确界定减少,但互动也会随时发生。就表演者而言,在与观者零距离的表演同时,沉浸过程便对其非常重要,这种过程不是杂乱无序的即兴表演,而是表演者自发的行为以及极强的信念感,传统剧场舞台中表演者只需考虑在舞台空间上的“封闭”表演状态,但在环境舞蹈表演中,状态不再封闭且更为多变。此时,信念感则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让表演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被观者等其他外界相关因素所影响,从而达到表演与环境充分融合,观者也因表演者的强烈信念感将其真正带入舞蹈作品中[5]。

五、结束语

“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的推出分别为创作者、表演者、观者三部分群体的面向提供不同的价值体现,三者在“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这一界定中除去个体化的表现之外,又在相互连接影响,生发出整体化表达。创作者根据丰富的环境变化进行创作加工,进一步拓宽其多维度创作感知视角,与此同时既需考虑对作品框架的建立,又应对表演者肢体动作的设计进行反复调试,同时还需考虑观演关系的转换、观者的观演感受等。表演者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意识,及时反应、即时表达肢体之间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因环境的变换需与创作者进行当下即时的交流沟通,从而表演出与创作者相应契合的肢体动作设计,另外,在与观者近距离互动的同时空中,让观者感受自身的专注度与凝聚力。最后,观者则作为三者间特殊的存在个体,其可以自由走进表演区域与表演者沉浸式互动,与创作者深入式沟通,从而打开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新认知。

正如《舞蹈身体语言学》中提到,舞蹈作品的形成是来自各个空间要素聚集的形象,这些形象源于创作者的艺术极,通过表演者具体化地显现出来。而审美极则取决于观者对文本具体化的方式,唯有两极产生不断的互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整体化思维的作用下,笔者在“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实践中发现,创、演、观三者之間存在一种内在的整合与关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给予、并置共存,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同一性,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三位一体式呈现,同时在舞蹈身体语言的实现中又形成“三位一体”的身体行为交流。

参考文献:

[1]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郑岩.环境舞蹈中身体的介入性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84-87.

[3]兰天文,陈丹妮.博物馆里的舞蹈正发生——评环境舞蹈《向天空倾斜》[J].舞蹈,2019(06):63-67.

[4]薄宏涛.一座高炉,一个永远的家——首钢三高炉博物馆侧记[J].建筑学报,2019(07):46-47.

[5]于宛冬.环境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D].北京舞蹈学院,2015.

作者简介:姚萌(2001-),女,吉林磐石人,硕士,从事舞蹈表演与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现三位一体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领袖在微营销中的价值体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