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女性主义法学的反思与重构

2024-04-27 10:37张会羚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法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法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现状、问题和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变革,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女性主义法学在这一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也面临着挑战,如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观念的传统束缚等。文中探讨了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在中国法律和社会中的实践,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女性主义法学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女性主义法学;中国式现代化;法律体系

中国正处于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进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演变,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反思。在这一背景下,女性主义法学崭露头角,为探讨性别不平等和社会压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法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地位、问题和前景,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性别平等的需求。

一、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和早期发展

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在这一阶段,女性开始反抗法律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歧视。女性主义法学家着眼于探讨法律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包括财产权、选举权和家庭法方面的不平等。早期的女性主义法学理论侧重于揭示法律如何反映和维护男权制度,以及如何限制女性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这一阶段为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重要性[1]。

(二)第二波女性主义法学

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在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对女性主义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阶段强调了性别歧视的多层次性质,包括社会、文化和法律层面的性别不平等。女性主义法学家开始研究家庭法、生殖权利、性侵犯和工作场所歧视等议题。她们提出了性别平等、女性权利和性别敏感法律的理论框架,对社会和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法学强调了法律如何影响和塑造性别关系,以及如何反映和巩固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

(三)当代女性主义法学

当代女性主义法学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领域,包括了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女性主义法学家开始关注跨性别问题、性别认同、种族和文化差异对性别问题的影响等议题。在当代,法学家也更加注重法律实践和政策的改革,力求推动法律体系更加包容和平等。此外,当代女性主义法学强调了性别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叉,如种族、阶级、性取向和残疾。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法学呼吁跨学科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复杂多样的性别问题[2]。

二、女性主义法学的理论体系

(一)性别与法律理论

性别与法律理论关注的是法律如何在塑造和维持性别不平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一理论强调了法律的力量和影响,以及法律如何反映和构建社会中的性别关系。在性别与法律的讨论中,研究者探索了多个领域,包括性别歧视、家庭法、生殖权利、工资不平等。这一理论体系通过法律文本、法律实践和法律制度的分析,揭示了法律如何对待不同性别的人,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性别与法律理论的目标之一是揭示法律的潜在偏见和性别不平等,促进法律的改革和社会变革,以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

(二)社会构建性别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性别不是生物决定的,而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它探讨了性别是如何在社会中赋予意义的,以及社会如何形成了性别规范和期望。社会构建性别理论强调了性别是一个动态和多元的概念,受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性别身份的形成和演变,以及社会如何赋予不同性别的人不同的角色和权利。这一理论体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性别是如何在社会中建构的,推动对性别规范的反思和改变。

(三)互补和交叉性别理论

互补和交叉性别理论体系强调了性别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认为性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种族、阶级、性取向、残疾等社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互补和交叉性别理论研究了性别如何与这些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对不同群体的法律和社会体验产生影响。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了多重身份的复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性别体验,以促进更全面的性别公平和社会正义。这三个领域构成了女性主义法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性别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理论帮助法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性别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变革[3]。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女性主义法学存在的不足

(一)中国文化与女性主义法学的冲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女性主义法学的一个明显不足之处是与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这在许多传统文化中有所反映。女性主义法学的引入和推广常常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抵制。一些保守观点认为,女性主义法学的倡导可能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家庭结构和社会秩序。这种文化与女性主义法学之间的冲突使得在中国实施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二)法律体制中的性别歧视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但在法律体制中仍存在性别歧视。性别歧视在一些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就业、家庭法和性别相关的案件中。法律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在性别歧视案件的调查和处理方面,效率和公正性仍有提升空间。这导致一些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合理解决,限制了女性在法律上获得平等权益。

(三)社会观念与性别平等的落差

中国社会观念与性别平等的落差也是女性主义法学在中国实施中的一项挑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性别平等,但一些社会观念和习惯仍然存在,使性别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就业歧视和对女性的社会期望等因素都对性别平等构成了挑战。这种社会观念与法律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女性主义法学在中国社会中的推广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教育来促使社会观念的转变[4]。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女性主义法学的重构途径

(一)法律体系的性别意识重构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审视和重构,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条文,以期消除或减少法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确保男女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通过全面梳理法律条文,检视其中的性别偏见,发掘可能影响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或漏洞。这可能包括婚姻家庭法、就业权利、教育机会等各方面的规定。随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明确保护女性权益的立法措施。这涉及对性别歧视言论和行为的法律界定,保障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以及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在司法实践中,引导法官和律师以性别中立的态度处理案件,确保判决不受性别偏见影响。同时,推动监督机构对于涉及性别歧视的案件进行严厉查处,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性别平等的执行,如性别平等委员会或相关部门,加强对违反性别平等原则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罚,为受到性别歧视的个人提供法律支持与保护。最后,持续跟进和评估法律条文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法律体系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保障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使法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性别平等。

(二)教育和宣传的强化

加强对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是构建女性主义法学的重要一环。尤其需要集中力量教育和引导法律从业者和司法人员,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以及在法律实践中保障女性权益的紧迫性。首先,举办多样化的培训和研讨会。这些培训可覆盖性别平等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提高法律从业者和司法人员对性别歧视问题的认知水平。同时,通过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参与者深入理解和思考性别平等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次,开展系统性的宣传活动。借助多种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平台、电视、报纸等,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和重要性。这些宣传活动旨在唤起公众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支持,推动法律领域的改革和进步。

进一步,建立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在法学院和法律培训机构开设性别法律学或类似课程,使法律学生和从业者系统学习性别平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这有助于培养未来法律从业者的性别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性别平等理念的深入根植于法律教育体系中。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参与者对性别平等教育和宣传活动的感知和理解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工作,提高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三)加强法律援助和保护机制

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对于支持女性权益至关重要。这些机构的建立者可以是政府、非营利组织或专业律师团体,他们致力于为经济弱势和受歧视的女性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这种机构的设立可以有效缓解女性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的困难,使她们更容易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和支持。加大对受害女性的法律支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支持包括向她们提供法律援助、提供详尽的法律咨询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法律代理。通过这些支持措施,受害女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权利,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为法律工作者和律师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性别平等法律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法律援助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这将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受害女性的法律援助需求。这样的专业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将直接影响到援助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受害女性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受害女性的权益和声音。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反馈机制,让受援者能够在法律援助服务的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反馈,以确保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质量性[5]。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助于不断完善法律援助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受害女性的合法权益。

(四)倡导性别平等的企业文化

首先,当企业制定明确的性别平等政策时,一方面,这些政策应该着重于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确保薪酬公平、预防职场性别歧视等方面。它们应该对所有员工适用,确保不会因为性别而影响到工作机会、职业晋升或薪资待遇的公平性。通过确保公司内部制度和流程的公正性,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在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平等场所工作。其次,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性别平等,例如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这意味着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方案,以便女性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种灵活性对于女性员工更加重要,因为它允许她们更好地管理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积极和有效地参与到工作中。通过鼓励女性员工担任管理职位或高级职位,企业可以传递一个积极的信息,即对性别平等的支持和关注。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为公司增加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可以为其他女性员工树立榜样,激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最后,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反性别歧视机制,以确保性别平等政策的有效实施。这可能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渠道来接收和处理性别歧视投诉,确保女性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种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维护职场公平和正义,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一个公平和尊重的环境中工作。

(五)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性别平等问题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相互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在推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挑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实践,为自身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借鉴和参考。通过与其他国家在性别平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展示其在推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性别平等问题上的认可和评价。这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议程,为国际社会树立积极的榜样。此外,国际合作也能够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可以获取更多先进的性别平等政策、技术和资源,提高本国在性别平等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这种合作还有助于加强国家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应对性别歧视和暴力等问题,为性别平等事业提供更多有力支持。最后,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全球性别平等目标的共同实现。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和实施全球性别平等议程,通过联合行动来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这样的合作能够为保护和促进女性权益提供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会,为实现全球性别平等目标不懈努力。

结束语

女性主义法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扮演着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的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研究其发展、理论、法律实践和社会影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思和重构女性主义法学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平等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安琪.女性主义法学的话语构建[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22.

[2]姬艾佟.女性特殊权益的维护:以女性主义法学的性别平等观为视角[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20(00):92-98.

[3]田雨晴.论西方女性主义法学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1.

[4]薛璟.女性主义法学下女性权益保护研究[D].北京:中國地质大学(北京),2021.

[5]梅·奎恩,王新宇.女性经验与柔性司法改革:科沃斯与女性主义法律现实主义的源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2):286-304.

作者简介:张会羚(1996—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北京大成(沈阳)律师事务所,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法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之完善研究
美,在法哲学的沉思
对我国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的分析及反思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思想在法律体系中的适用
浅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